大官:你要改姓我就把女儿嫁你;才子听完写了首诗,赢得千年美誉

虽然我们对于古代读书人的向往,都是陶渊明式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或者是李白式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似乎只有如此才能满足很多人对于古代读书人的遐想。

但实际上古代读书人真能做到如此的并不多,毕竟对于他们来说,仕途是他们的唯一出路,得罪权贵无疑会让他们的仕途举步维艰。所以即便不愿与权贵扯上什么关系,他们也不会直接得罪,而是会用巧妙的方式来和权贵打交道。

就像唐代诗人张籍,当时被藩镇权臣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看中,想要招他至麾下。但张籍是韩愈的弟子,他反对藩镇割据分裂的立场和韩愈一脉相承。自是不愿到李师道麾下任职,但当时李师道权柄滔天,他不能直接拒绝,于是便写了首《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回绝李师道。

在诗中张籍以一位已婚女子拒绝他人追求的事,来喻指李师道对于自己的赏识,但自己不愿为他所用的事实。既表达出了对于李师道赏识的感谢,同时更是斩钉截铁地申明自己是一心效忠朝廷的,不会作它想。看似写得委婉含蓄,但是却将自己坚决的意志表露无疑。最终李师道虽然未能招揽到张籍,但对他也没有什么记恨,用我们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是:张籍这波操作很6。

当时,历史上也不乏张籍这样擅于拒绝的诗词高手。而本期笔者要分享的这则诗词趣事,其中的诗人拒绝人时的高情商比起张籍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下面就来和我一起走进这段有趣的诗词趣事。

唐代有位才子叫戎昱,年轻时虽富有才学,但在进士考试中遗憾落榜。虽然落榜,但他却因为器宇不凡还有颇有文采,被当时的大官京兆尹李銮看中。希望他能够到自己手底下来做幕僚,同时还打算把自己的女儿下嫁于他。

遇到这样的好事,一般人早就答应了。毕竟在古代也没有自由恋爱一说,靠的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倘若戎昱能够答应,不仅能够抱得美人归,更重要的是已经落第的他就有了另一条致仕之路,怎么去分析这件事情对于戎昱来说都是好事。但最终戎昱还是拒绝了李銮的招揽,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这李銮这个“准岳父”对于戎昱的姓氏有些不满,嫌戎昱的姓氏和当时侵扰大唐的北方少数民族戎族同字。这在我们现在看来完全不叫事,但是在古代封建王朝,这种事情其实是很普遍的,就像在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要避讳以示尊重,同理,李銮因为外敌对于戎昱的姓氏不满也可以理解。

李銮这个刁蛮“准岳父”虽然愿意将女子嫁给戎昱,但是却要求戎昱改姓才行。在古代,姓氏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改姓之事无异于忘祖,戎昱自是不愿意,但是他又不能直接拒绝李銮。于是面对逼自己改姓的刁蛮准岳父,戎昱灵机一动写了下面这首妙诗:

《至京兆尹李銮》唐. 戎昱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世路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这首诗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前两句是比喻李銮女儿和自己的身份悬殊,她如同山上青松,自己如同路上的尘土,云泥之别又怎能走到一起。三、四两句是对于李銮赏识的感激,自己空有才学却得不到赏识,只有李銮不嫌弃自己,在这里戎昱将自己比作未出茅庐时的诸葛亮,其实可见他还是颇为自负的。

五、六两句,戎昱斩钉截铁了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即便是给千金自己也不会改变姓氏,这就是自己的坚持,即便是刀架在脖子上,自己也不会更改。在这里“千金”和“一诺”的对比中,诗人凛然有风骨的形象就立了起来,也因为这两句诗人赢得了千年美誉。最后两句诗人再一次说明,自己对于李銮的看重感激于心,只是他的要求太过无理,不能怪自己不答应。

可以说戎昱这首诗拒绝得滴水不漏,既给足了李銮面子,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实力诠释了什么叫“高情商”。对于戎昱这首诗,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