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去过殷墟,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华五千年文化是多么久远
殷墟
世界遗产类型: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河南省。是商代晚期的古代都城,代表了中国早期文化、工艺和科学的黄金时代。
发源于太行山东麓的洹河,是我国北方的一条小型水系。多少个纪元,她静静地流淌在豫北平原,宛如一名裸卧的少女,冰肌玉肤,睡意蒙眬。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依偎在洹河怀抱的豫北重镇安阳,曾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王朝的都邑所在地。
这个王朝便是商朝。商王朝在安阳的都邑,被称为殷墟。
巨大的宫殿、恢宏的宗庙、气势磅礴的王陵,描绘出一幅壮阔的画面。残断的甲骨卜辞,虽然常常只存留只言片语,但仍然可读出百转柔肠。
公元前1046年,当西周王朝的历史车轮碾过豫北大地的时候,殷商成为过去,都邑沦为废墟。然而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走向未来。
殷墟,值得我们永远关注。
关于殷墟的一些知识,你知道吗?
小编总结了一些,供你来了解~
1
殷墟,古称“北蒙”,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中国商代晚期的古代都城遗址。
2
公元前1300年前后第二十代商王盘庚由奄迁都于殷(今安阳小屯一带),在此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都城,历经八代十二王,共计255年。
3
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
4
YH127坑目前是殷墟甲骨文最大一次发现。这些甲骨文刻辞内容丰富,涉及到殷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甲骨学和商代历史研究极为珍贵的资料。
5
殷墟青铜礼器的大量出现,证明中国青铜文化已发展到了最高的阶段。以青铜礼器鼎、簋、觚、爵、斝,兵器戈、矛、钺、刀、镞,工具锛、凿、斧、锯、铲,乐器铙、铃、钲等为代表的殷墟青铜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
6
后司母戊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他的体积是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他的重量是832.84公斤,大约和15个成年人的体重差不多。
7
后司母戊鼎出土的殷墟王陵区,是商代晚期商王的陵地和祭祀场所,面积为2.14公顷。
8
殷墟王陵规模宏大,配置奢华,随葬品多而精美,陪葬人畜之多,组成了中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多王陵墓葬群,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
9
妇好青铜偶方彝于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为商后期的青铜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彝为盛酒器,流行于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是殷墟青铜礼器中的精品之作,庄严典重,盖合之后,上部近似一座殿堂的屋顶,排列规整的7个方槽,宛如屋椽,应是模仿当时的大型宫殿建筑。
10
1976年发掘的殷墟妇好墓,是目前所见第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员墓葬。墓内有殉人16具,殉狗6只,随葬器物1928件。妇好墓宛如一座地下宝藏,向世人展现了殷商时期的王家气派。
11
妇好是中国文明长河里最耀眼的女性之一,殷墟妇好墓的发现,让人们具像地感受到她的生活中曾经的英勇、显赫和仁慈。
12
2006年7月13日,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33项世界遗产。
13
2010年10月9日,殷墟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我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14
2010年12月10日,殷墟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15
殷墟遗址面积达30平方公里,现存有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后冈遗址、洹北商城遗址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祭祀坑、甲骨窖穴、手工业作坊遗址等,出土了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数以万计的精美文物,构成了殷墟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我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殷墟规划布局对中国都城以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殷墟王陵是中国最早的大型王室墓地,是中国墓葬王陵制度的源头;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印证了中国商代历史的可信性,使中国的信史上推了近千年;殷墟遗址是商代晚期社会形态的真实载体,反映出建筑、青铜铸造、历法等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
安阳殷墟博物馆
殷墟,原称“北蒙”,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盘庚十四年,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盘庚迁都于北蒙(今河南安阳),改“北蒙”名为“殷”。盘庚十五年,开始营建殷都。自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273年的统治 ,殷一直是中国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20世纪初,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
殷墟是中国至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
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殷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8年10月13日,殷墟科学发掘90周年纪念大会暨殷墟发展与考古论坛举办。
殷墟博物馆建在了洹河西岸,宫殿宗庙遗址区中心地带,为减少对遗址区的干扰,博物馆采取建筑主体下沉地下设计,地表用植被覆盖,以使建筑与周围地貌保持协调,最大限度地维持殷墟遗址原有的面貌。沿着长长的回转坡道缓慢走下,道旁地上刻有年代标识,从清朝追溯到殷朝,称“时间隧道”,尽头有一池清水,是殷墟博物馆的“主题水院”,对面就是博物馆展厅大门。
博物馆内展品很丰富,包括殷墟的建筑遗存,三千年前洹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商代的动植物,食物、贸易使用的海贝,玉器,农具,铸铜业等等。展品最多的还是青铜器,有铜戈、青铜箭头、青铜矛,以及各种青铜鼎、尊、盘、罐和各种名称各异的饮酒器具,当然还有介绍甲骨文。
最后看到的是“司母戊鼎”,有人说殷墟博物馆内藏品除“司母戊鼎”外大都是真的,也有人说殷墟博物馆内藏品基本是二类,精品被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征收走了。其实在殷墟看到的多是地下遗址、坑穴,基本没有地面建筑,大多数参观者对当时殉葬形制、殉葬的人、殉葬的动物、相互关系、陪葬品以及宫殿宗庙建筑布局、祭祀程序步骤等并不十分了解,因而也看不出什么门道,只是看个热闹,能够感受一下气氛足够了,何必管他真伪呢。不过作为博物馆展品介绍应该严谨,真就是真,仿就是仿,给观众有一个清楚的交代,毕竟我们的社会需要诚信,只有人人讲诚信,社会才能往更美好的方向迈进。
据《尚书》、《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曾存在商王朝,该王朝延续了近500年,是具备疆域国家形态的中国上古历史的开端。第一位商王名汤,于公元前16世纪初在亳都建国,并迅速征服了周邻势力,稳定了商王朝的政治版图。商朝的王位继承采用“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办法,前后共有31位商王。
商朝的都邑曾数度迁徙,自前1319年第20代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273年的统治 ,一直是中国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商灭亡后,逐渐沦为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