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期的后妃选纳极具开放性和自由性,可以不论出身、不拘辈分

西汉初期,帝室婚姻极具开放性和自由性,除了对于皇后、妃嫔的出身要求不严格之外,而且不重贞节,不拘辈分,只要容貌姣好,即使是再嫁妇也能得到皇帝的宠爱,入主掖庭,甚至登上皇后的宝座。下面,我们就从选纳的范围、标准以及途径入手,对西汉初期后宫的选纳制度作以考察。

壹:选纳范围

西汉时期,各个阶层的女子均有被选纳为后妃的可能。后妃中既有出身高贵的官宦之女,同时又有家境贫穷的良家子,甚至还有出身低微的奴仆和倡优。

惠帝刘盈的皇后张嫣,她的爷爷是赵王张耳,父亲是宣平侯张敖,母亲是刘邦和吕后的长女鲁元公主,出身非常高贵。

文帝刘恒的皇后窦漪房,则是家境贫穷的良家子。她的父亲为了逃避秦乱,隐居于观津钓鱼,却不幸堕河而死。弟弟窦广国因为家贫,曾被人拐卖,为人伐木烧炭。

此处“良家子”指的是出身清白的人家子女,即非有罪者、亡命、赘婿、贾人、故有市籍、父母有市籍、大父母有市籍等。

贰:选纳标准

西汉初期,没有具体的选纳后妃的标准,主要取决于皇帝本人的喜好,而能被皇帝选中的后妃基本上都容貌姣好、才艺出众。

高祖最宠爱的戚夫人,就是一位“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唱《出塞》《入塞》《望归》之曲”的风流女子。文帝的宠妃慎夫人也有美色,能歌舞,擅鼓瑟。

皇帝召纳后妃,对女子贞节也是相当的宽容,即使是再嫁之妇,甚至生育过子女的也不在乎。比如薄姬,本是魏王豹的臣妾,魏王豹兵败之后,薄姬被召入汉宫,成为刘邦的妃嫔。汉景帝王皇后,本来已经嫁给了金王孙家,并且生有一女。她的母亲听相士之言,认为王娡贵不可言,就把她从金王孙家中强行接回来,送进了太子宫。

西汉初期的太后大多喜欢干政,所以在后妃的选纳,特别是皇后的确定上,太后和太皇太后往往从自己的娘家来选择。惠帝的张皇后,就是吕后的外孙女;而景帝的薄皇后,则是薄太后娘家族女。

西汉初期选立皇后还遵循“母以子贵”的立后原则。如文帝即位后,代王后及所生四男先后病死,此时窦姬的儿子年最长,故立为太子,而窦姬乃为皇后。

西汉初期后宫中有因“子贵”而立为皇后的,也有因无子而见废者。如景帝薄皇后就因无子而被废黜。

(三)选纳途径

由于西汉初期后妃选纳的标准简单,只要容貌姣好,就符合入选后妃的资格,不需要严格、谨慎地审视。因此,西汉的后妃选纳途径很宽松。即使是地位卑贱的倡优,也可以献于后宫。西汉的选纳途径大致有四种形式,分别为“选纳”、“献纳”、“召纳”以及“重亲”。其中“选纳”是四种形式中具有制度意义的主要形式。

选纳是从民间大规模地挑选后妃的婚姻形式。《后汉书·皇后纪》记载:

汉法常因八月算人,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于洛阳乡中阅视良家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还后宫,择视可否,乃用登御。所以明慎聘纳,详求淑哲。

也就是说,汉代规定在八月征收人口税的时候,派遣中大夫与掖庭丞及相工,在洛阳乡下检阅考察清白人家的少女。选择十三岁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庄美丽,合乎法相的女子送入后宫,再在宫中选择合适的女子进献给皇帝。这是为了明确地、慎重地征聘接纳嫔妃,仔细地寻求娴淑聪慧的好女子。

汉文帝刘恒的窦皇后,就是以良家子选入宫中的。选纳后妃,多由皇太后主持,这就是《汉书·王商传》中所说的“后庭之事皆受命于皇太后”的西汉家法。

窦漪房

召纳是指皇帝自选心仪女子为后宫嫔妃的纳妃形式。这种纳妃方式主要依据皇帝的个人好恶,对于被召纳女子的出身往往也极为“宽容”,几乎没有什么家世出身的限制。同时,召纳常常是皇帝对臣下表示格外宠幸的政治手段之一。如汉高祖喜爱石奋这人进退恭敬,用他做中涓,就召其姐进宫为妃。

献纳是指官吏或宗室子弟向皇帝进献美女,尤其是西汉初期的公主,多有向皇帝进献美女的传统。比如馆陶公主曾多次向汉景帝进献美女,这几乎成为西汉王朝的一道独特景观。

重亲是一种倚太后之亲成为后妃的纳妃形式。惠帝张皇后、孝景薄皇后等皆倚太后之亲入宫,并册立为后的。这种纳妃形式带有很强的政治目的。由于汉家之制,“后父重于帝舅”。西汉皇太后为巩固本家族的势力,多将本族女子纳入后宫为后。由于西汉礼法的疏阔,皇室以“重亲”达成的婚姻往往表现出不拘辈分的特点。例如,吕后册立惠帝之姐鲁元公主的女儿为惠帝皇后,属于甥舅婚配。

西汉初期奉行黄老思想,主张清静无为,而儒家的纲常伦理等级秩序还未形成体系。所以在这个时期,婚姻风尚比较开放,婚姻的禁锢比较宽松,婚姻缔结时所受的等级观念影响较小。

附:汉高祖至汉景帝的后妃名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