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感与古典精神相合

赵松元:时代感与古典精神相合
     ——当代语汇入诗问题略谈

汉语具有独特的文化个性与独特的美感,往往片言只语之中,蕴蓄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令人回味无穷。古典诗词正是因为格外鲜明地体现了汉语的特性,而创造出典雅、含蓄之美,拥有独具风神的艺术魅力。

当代诗坛,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融汇当代语汇创作出彩的作品固然璨若星河,但以当代语汇入诗而失败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如:“花甲生辰庆太平,中华儿女倍欢欣。痛思禹甸曾遭侮,喜见神州已振兴。经济频增强国力,高科彪炳利民生。黎元齐唱和谐曲,海晏河清举世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这首诗出律严重,自不赘言。从语言运用来说,诗作用了“中华儿女”“经济”“和谐”等当代语汇,来抒发歌颂祖国的思想感情。遗憾的是作者不明兴象,诗意直白浅露。更有甚者,将“高科技”压缩为“高科”,尤显生硬。又如“时代通明弘法度,民康国富庆团圆”(《戊戌迎春——读历有为先生新作步韵奉和》)这两句诗,只是直白采用当代语汇入诗,没有比兴,没有形象,如白开水,了无诗味。

以上二例所存在的问题,是有一定典型性的。实际上,以当代语汇入诗,而忽视诗词的审美特性,不明诗词创作的艺术规范与艺术手法,以致作品浅直、浅白甚至浅俗,这种现象在当代诗坛普遍存在,甚至可以说这是当代诗词创作的一个突出问题。

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自媒体传播不仅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诗歌创作与传播的传统方式。很多网络热词的出现,往往突然造成了某种“诗体”的狂欢式热潮。如因“土豪金”的出现而形成“土豪诗”,因“老皇皇”的出现而形成“老皇皇体”等,类似这种诗歌语言的狂欢,在微信和网络上此起彼伏,已构成当代诗词与当代文化的一种“怪现象”。

那么,当代语汇是否可以入诗呢?我的答案是:当代语汇可以入诗,诗人应该取用所处时代的口语、俗语、谚语等鲜活的语言入诗。关键在于作者要有独立思想、悲悯情怀与担当精神,在创作中必须以不俗、不白、不露为前提,做到浅而能深、浅而有味。关键在于诗人词人要遵循诗词创作的艺术规范,将时代感与古典精神相结合,将当代语言转化为艺术性语言。

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说,至少有三组矛盾必须处理好:浅与深(浅直与深曲)、 俗与雅(低俗与典雅)、枯与润(枯涩与润泽)。当代诗坛,不少诗人都有效地解决了这三组矛盾,多有适量采用当代语汇入诗而取得成功的例子。

如杨宪益诗《体检》“心强何必先停酒,肺健无须早戒烟。莫怪胸中多块垒,只因世界不平安”,当代生活中寻常的口语,融汇着《世说新语》式的机智和洒脱,在自我调侃的语气之中,表现出达人之心与忧时之志,因而似浅而深,似俗而雅,具有深长的意味。又如王星《访刘光第故居普安寨晚晴书屋有感》其二的颈联:“资源用好鸡孵蛋,故实翻新蜜煮糖。”此联之出彩处,在于上句 “资源用好”与“鸡孵蛋”的巧妙搭配。“资源用好”是寻常之当代语汇,如果径直言之,则毫无诗味,但诗人紧接着巧用“鸡孵蛋”之比喻,立马就有了形象和趣味。然这首诗的第二句“改革先驱耀故乡”,用了当代语汇“改革”,但全句只有直白之表述,却没有比兴,没有意象,故浅露而没有诗味。同一个诗人的同一首作品,以当代语汇入诗,成功与失败的问题并存,令人遗憾。

以上数例表明,当代语汇完全可以入诗。关键在于作者要能传承古典诗词的艺术精神,能有效地解决浅与深、俗与雅、枯与润的矛盾。这样才能有机地将当代语汇融铸于诗词创作之中,既有时代感,又不失诗词的典雅、含蓄之美,表现出动人的艺术力量。

从时代感与古典精神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当代语汇入诗问题,还可以多向性展开深入研究;但限于篇幅,这里只能极其简略地谈一点粗浅的意见,不到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转载自《诗词中国》第九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