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乌江自刎,杜牧和李清照却写出了相反的观点,你比较认可谁

导语:号称西楚霸王的项羽可以说是一代豪杰,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英雄、猛士。他与刘邦、韩信三人并称为“汉初三杰”。
在秦末汉初群雄逐鹿的时代,他们都是逐鹿天下的英雄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只不过最终天命所归的刘邦战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而项羽作为一代英豪也就此陨落。
我们都知道在垓下之战中,刘邦打败了项羽的军队,以至于项羽四面楚歌,最终英雄末路。
虽然项羽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勇,但是也难免寡不敌众,最终战至最后的一兵一卒,无奈绝望之下,喊出了“天亡我也”的悲壮之语,最终挥剑自刎乌江,结局可谓十分的悲壮。
千古兴亡多少事!有战争就会有胜利,也会有失败。对于项羽战败,最终引颈自刎,一代英豪就此殒命,从此世间少了一位豪杰,一度成为很多人心中的意难平。
并且对待这一事件,人们的观点评价不一,有的人认为项羽不应该英雄气短,因为他虽然战败了,但是还活着,他完全可以回到江东重整军队,再次卷土重来,到那个时候谁胜谁负,最终鹿死谁手就是未知之数了。
也有人认为,项羽虽然战败自刎乌江,但是保留了最后一丝英雄的气节,是只得称颂与赞美的。自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如同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和杜牧分别对这件事持什么样的观点。
在词人李清照和诗人杜牧的笔下,就明显的把这两种观点用诗句表达了出来。我们先看看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在这首诗中,杜牧表达的观点便是:项羽不该英雄气短,因为一时的失败自刎乌江。而是应该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把心胸放得再开阔些,将胜败之事看得稀松平常一些,然后回到江东,倚仗江东父老的力量重整旗鼓,他日再战才如此做法,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的做法。
从这里看,在杜牧的眼中,项羽的做法其实是没有远见的,当然也包含着他对项羽英雄气短的叹息之情。
那么李清照的笔下又是怎么看待项羽自刎乌江这件事呢?我们来看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李清照看来,项羽活着的时候是人中龙凤、一代豪杰,纵使死了也死得有气魄,是鬼中的英雄。
对于项羽不肯过江东,自刎乌江这件事是持高度的赞扬态度,也充满着对他英雄气概的崇敬之情。
同时也体现出了李清照的人生价值观,就是无论一个人活着或者死了都要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留下他的精气神,实现他的价值。也体现了一种超越生死的观念,就像“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那样。
人生在世,精神和气节是最重要的。回看李清照,也是一位十分有气节的文人。所以在她的笔下,对项羽是高度赞扬的。
对比杜牧和李清照的这两首诗,一位理性,一位感性,一首有气度,一首有气节。从这里也体现了杜牧的思想中是闪耀着理性光芒的,并且具有政治家的气度。而对比之下李清照的思想也显得颇具风骨。
同时,两人的两首诗也旗帜鲜明了的代表了对项羽自刎乌江这件事的两种不同的观点看法。无论是对英雄气短的叹息,还是对大丈夫不畏生死但留风骨的英雄气概的赞扬,两种观点都有其闪光点和可取之处。并在艺术成就方面,两首诗都是很高的。
总结:作为今天的我们,回看当时的这段令人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更多的是从中思考,不仅要欣赏项羽的英雄气概,亦或者是感叹他的英雄气短,我们更多的是要从项羽的失败中看到其失败的原因,以及他自身的缺点,以史为鉴,以他人为鉴,坚持批判与认同相统一,辩证地看待这段故事,才是我们最理性的做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