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刘飞:产品思维=认知用户*创造价值*产品落地

近期看完了刘飞的《产品思维》这本书,值得推荐。无论是从事产品还是技术,就像作者刘飞在封面上写的:产品思维,是每一个产品人的底层能力,对于从事技术岗位的,产品思维能让我们更加体会到技术的价值。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方面的主题:认知用户、创造价值和产品落地。其中,认知用户和创造价值相辅相成,而认知用户、创造价值的最终目标则是产品落地。

认知用户

用户延伸出来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认知用户,以及如何为用户创造价值。我们要能够知道哪些是用户需要的、符合用户预期的,哪些是用户喜欢的、用户讨厌的,然后判断如何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功能或者服务。

用户的认知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微观的。这包括用户画像、用户场景和用户心智。我们要说得出来用户是什么样的人,性别、年龄、籍贯、文化程度、生活和工作状况,等等。基于这些基础特征,再做进一步推断,他会遇到什么样的场景,以及在这个场景下,他会如何考虑问题。第二个层面是宏观的,需要对用户群体进行拆解分层,从而更好地认知用户和创造价值。

创造价值

用户价值、产品价值,再加上我们经常听到的用户体验,这三个概念都是对用户是否认可的描述,只有帮到了用户,或者让用户认为得到了帮助,才能够创造价值和好的体验。

  • 用户价值:用户使用产品时主观判断能否帮助自己解决特定问题。

  • 产品价值:从产品设计的视角关注的用户价值。

  • 用户体验:在实现用户价值过程中用户的主观感受。

用户价值是用户的主观感受,是用户认为产品或服务能否解决问题的主观想法。我们不仅要创造逻辑上能够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产品和服务,还要确保用户了解和认可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从用户视角看到的用户价值,从产品设计的视角看,是不同的,这就引出了产品价值。需要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用户价值的存在并不等于产品价值就存在,产品价值可以用两个公式来衡量。

  • 在市场环境中看: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迁移成本

  • 在平台视角看:产品价值=平均创造的用户价值×覆盖的用户数量

产品落地

在产品落地阶段,有三项核心思维,分别是:供给侧能力、迭代思维和科学思维。

供给侧画像回答的是:我们知道了用户价值,需要什么条件,要做什么才能实现它?在不同阶段,可能方法会完全不同。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一个比较好的例子,如下图:

关于用户和迭代,有一句调侃是这样的:只要能说出“用户”和“迭代”这两个词,一只鹦鹉也能成为产品专家。看似简单、人人都能讲几句的热词,真的深入理解它们并且能够将它们运用到实践中的人,少之又少。作者在这本书里,主要讲述了通过四个步骤来推动迭代。


本书价值

1、如上所述,这本书的框架非常简洁,在场景中认知用户,再探讨用户价值和产品价值,最后则是产品的落地实施策略。这帮助我们把做产品的思考和实践框架基本上都搭出来了。

2、如果让我反思做产品过程中的若干难题和血泪教训,最应该反思的还是在“认知用户”这个环节。做产品之前,接触用户太少,典型用户画像根本没有,更没有去探索典型用户的心智模式。这样规划的产品和功能,有各种各样“自以为是的亮点和想当然”。

3、做一款产品,我们需要从更高、更多维度去理解不同的人,理解他们的内心诉求和处境,包括最终用户中不同的人其需求可能是不一样的,使用产品的人、维护产品的人,可能其诉求也会不一样。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套用刘飞的这本书的思考框架,看看是否找到了逻辑自洽的闭环。

4、好的产品思维,需要我们去关注“人”,而人都是非理性的。如何对非理性的人施加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去努力拓宽个人的知识面,学习一些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典型认知模型,这对于我们思考问题、设计产品都会有比较大的帮助。书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介绍,包括用户心智认知、各种认知偏见、决策的经济考量等。

5、书中提到的供给侧能力,可以理解为产品从找供应商开始到最终的客户成交这个链路中,作为产品负责人应该考虑的配套能力。并非我有一个好的想法,这个事情就一定能做成。而要问“这件事为什么是我们能做成?”,我们对市场、用户、销售、服务等能力的把握,需要建立在理性而非感性的自我联想上。

6、做产品的最终,肯定是服务一部分人,帮他们解决切实的问题,这个可以作为我们思考产品的起点。而实现产品的过程中,需要的是耐心、科学思维、执行力,踏踏实实打磨和迭代自己的产品,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同理心以及相应的知识作为支撑,而不仅仅是一腔热血。

7、书的内容偏互联网,例子也基本上是和互联网产业相关,但作者有在锤子科技、创业公司、滴滴出行等不同公司的实践经验,他的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框架,对于任何行业都适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