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怎样临出自己的个性风格?
临帖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掌握规律,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与审美。历史上留下来的代名家、名品,都是某一类风格的代表。形成风格的道路有多种途径。但都离不开临帖。通过临帖形成风格是书法道路上的一个最关键的指标也是最终的目标。在近些年的书法创作中,单纯的所谓功力表现、摹仿古代经典样式的作品,常常被视为初级阶段,“下笔有由”已不是书法创作评判的唯一标准,而更重要的是“下笔有我”。这对书法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风格的形成与确立是极为艰难的。很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形成风格。那么,如何在临帖的过程中形成自我的风格呢?一、认真临帖掌握共性是形成个性的基础共性是专业内所共同认可的审美准则与艺术规律。共性是法度、共性是传统,共性也是功夫。风格是基于共性之上的个性融入与个性显现临帖是基础,凭空行不成风格。要深刻认识到个性是建立在运行基础上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个性往往是没有规矩的。每个人在不需要任何训练的情况下就能写出自己的个性的字来,可是这样的字是缺少共性之审美的,不能称其为书法。想形成风格、完善个性,首先要去掉自我。先师古,通过临习古代优秀的碑帖来掌握共性与规律。有了共性,我们才能谈到书法风格,而书法风格与临帖之间关系,就是打地基和盖大楼的关系。临帖是打地基,做基础,没有这个,就谈不上书法,更谈不上书法个性。临帖初始阶段是一个人失去个性、失去自我的阶段,目的是掌握共性。唯有经历了这个阶段并坚持下来的人,才有资格得以展现“凤凰涅槃”之后的风姿,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也就是说,要想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就要通过临帖先失去自我,然后再找回自我,逐步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失去自我”指的是在临帖时不突显自己的想法,初学书法阶段尤其如此。这个阶段。可能是三年、五年的时间’或者更长。直到你可以用你所临习的经典风格进行不同文字内容的自由书写。临帖过程是学习共性的过程,其实也是个性生长的过程。恰如“蝉蜕”的过程一般,慢慢地、循序渐进地从古代经典的硬壳中蜕出,进入自由发挥的新阶段,也就是从“共性”中养育出“个性”。这样的“个性”是内涵丰富的“个性”,是有价值的“个性”。尤其临习者久学书法,技法较为熟练后,临帖的过程就会越来越轻松、自然,自我个性也会流露得越来越多,这种个性就会化为临本的形与神。二、帖内挖掘,以点扩面形成个性掌握了共性以后,就首先要对自己长期临写的字帖进行某一方面的改造。可以尝试着形成自己的风格。一是从帖中主动摄取找寻到与自己审美取向和情趣相投的某些因素,如笔法、形态、神韵等完善之,扩大他,夸张之,强化之,在确定初步目标方向的前提下,进行有目的的临写,由被动转为主动,融入自我的认识,并他把在自己的笔下表达出来。性相远者、违者、不可取者则弃之。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在原帐基础上的一种新的风格。如米芾,源于王羲之,但他在王羲之原有的法度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夸张变形。王羲之的书法相对而言更加严谨,而米芾书法中的写意精神,以及痛快淋漓的书写感觉,却是王羲之所欠缺的。如同是临学金文书法,不同书家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或厚重古朴,或爽健自然,或如精金美玉,或不衫不履。二是对原帖进行章法上的改造变化,幅式上的变化,也可在某一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我们可以将尺牍、手卷临成中堂、条幅。这时,原作的字法、章法,甚至墨法也往往需要有所调整。如清王铎,有数量众多的临二王的巨幅大轴,用笔、结构、章法与原帖 全无一点相象之处,是不象的临帖,已转化为主动的准创作!如他将《淳化阁帖》中的尺牍临成高堂大轴时,无论点画、结字还是章法,都有富于匠心的改变。是个性化的表现三是从一些不完善的古人的字、一些有“缺欠”的字,恰恰可以给自己创造的空间。如造像”多是不完善的作品,完全可以用来完善之,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楷书创作中多用古体字、异体字、碑刻字甚至是古已有之的“错字”,以其独特的造型产生审美上的新颖感,不求文字学意义上的纯粹性,而求艺术形式感的统一性。三、嫁接外部,融合生变产生风格单纯的从一个字帖和同一类型的几个字帖中产生鲜明的个人风格,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更多的需要从古代其他类型的字体吸取兰养分杂交混交,形成新的变化,方可 更容易有新的风格与变化。今天的书法创作重点是把文字的字形作为美的载体。历代丰富多姿的大量文字遗存都可取来作为艺术创作的素材,打破文字发展中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域、各种书体之间的藩篱,只要艺术创作需要,就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各个地域精华,各个时期风采,都可为形成有自身特色的风格而服务。当然也可从近现代作品中找寻,从今人的作品中找寻,甚至业余作者的字、甚至于不会写字人的写的字中得到启发。比如在当代的书法创作中,传统楷书唐楷表现情性,寄托情趣,表现个性的方式相对要少,而楷书自身内部调整重塑性的空间又小,如仍步趋于颜、柳、欧、赵的既成模式来创作,那么。就不会被书法界所认可。这种情况下便可向其他书体延伸,通过融会而生新意,如楷书创作在由隶向唐楷过渡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各种碑刻墨迹中寻求形式借鉴和创作启示,在所谓的不完美之中寻求情趣、表现新意,展现个性。又如甲骨文,在表现原审美特征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展示笔墨纸性的效果,努力展示毛笔书写的翰墨风采,而不拘泥于甲骨文的细线条。又如写汉碑者参简牍之灵活笔意,于静态之中增加动感;反之,写简牍者,也可加之石刻之凝重严谨。如篆书创作,将大篆、小篆、金石文字与手写体文字融合一起,唯美是取,唯艺是用。还有专家提出,创作时把碑上的字形拿过来,用不同的手法去表现,不同的碑其手法不一样,张迁、鲜于潢相类是一种,礼器是一种,而曹全又是一种,这些碑的手法都掌握,创作时把它们用于同一张作品中。还有提出将隶书和篆书结合在一起写,等等。当然,凡事都要有一个度,过犹不及,一旦失度,所谓的风格就会变成搞怪。灿星失去了书法艺术的真谛。这种“度”,当取决于对传承书法种种样式深人的程度,取决于作者辩证而深刻的创作思想,这是最主要的。书法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要用思想写字而不是用手来写字。四、从其他艺术门类中感悟变化书法家不仅是书法家,还应有自己的职业与工作,善于从工作、生活和大自然中,各种事物中得到启发,把书法的表现因素提取出来,融化到书法的线条之中。如“观公孙大娘剑器舞”,看“公主与担夫争道”而悟笔法。长时间在专业领域思考与钻研会对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有独特的感受,变成书法学养。所以真正能形成风格者,往往靠的不是技术,而是思考,是学养。知识面宽了,审美经验丰富了,与之相伴的是技法手段、作品的内涵也会丰富起来。作品的个人风格也会不同于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