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境界|他用画笔描绘黑土地的人物和植物,

​白国文被誉为“中国铁岭工笔画派”的开拓者,辽宁当代美术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他是一个自觉地画黑土地为已任的画家,他的绘画把葱郁的黑土地呈现为生气勃发的生命形式,把自我的艺术个性与民族的艺术传统融合为充满英雄意识与阳刚之气的诗意境界,浸透着黑土文化的厚重,显示出内在的诗意的张力。

他的创作深深植根于东北黑土地之中,通过描绘东北抗联战士和东北黑土地的植物,推导出充满当代精神的主题;以深厚的民族情感,开阔的文化视野,把描绘东北黑土地的人物和植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白国文:1946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回族。1967年由辽宁省艺术师范美术系毕业,分配到康平县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1986年调至铁岭市画院任专职画师、院长。在铁岭工作期间,任铁岭市文联副主席及铁岭市美术家协会主席。2003年调至盘锦辽河画院任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北方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并为中国美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白国文青年时代毕业分配到康平县文化馆,进行群众美术普及工作,工作近20年。康平县是辽宁省的农业大县,辖5镇11乡,白国文走遍了这些具有淳朴民风的乡镇。

康平县还有辽宁省第一大平原淡水湖——卧龙湖,卧龙湖万顷烟波,荷香莲逸,鱼翔鸥映。这些包含了他对周围世界最初的、最鲜亮的感知。“乡土情结”作为他关于生命、世界、人类生存状态的最原始、最深刻的印记,实际上是一种生命方式的寄托、一种情感归宿。

他是以农民之子的身份来画工笔画的。作为画家,不能不受乡土文化的牵制和影响。这样的接受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是无条件的、非自觉的,化作了血肉与骨髓。白国文选择了康平,这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充实的生活资源。

东北旷野大漠的辽阔与荒凉、卧龙湖水的温婉与神秘,如阳光、水分之于植物生长,渗透进了他的精神血液,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形成了他的审美感知方式。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因为白国文生活于斯、思考于斯、始终不曾割断与康平精神上的联系。

作为一个工笔画家、其创作主要表现为辽宁地域乡村文化类型。这不仅由于他从中青年时代起对康平的农村生活比较熟悉,有深厚的感情,还在于他对这种生活存在着某种发自内心的亲和感。

对土地的观照、思考和反省,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环节和层面。文化视角不同,对生活的体验方式和观照形式就不同。作为一个有使命感的画家,白国文对土地怀有深深的挚爱。

他刻意把自己置于辽宁这块黑土地,带着这块黑土地的印记来透视、剖析景物特点,使作品散发出相当的地缘文化韵味,呈现出一幅东北乡土图景。

白国文画了大量跟苞米有关的题材,画出了乡村静谧的氛围,与他想要传达的乡村生活节奏的缓慢滞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块未被现代工业污染的净土。同时,在他的乡土绘画中,一切景物都是有生命和寓意的。

白国文笔下的苞米,象征着朴拙的力之美,代表古朴粗犷的辽海文化;他笔下的牡丹、鸽子筐象征着女人、爱情、神秘、幽静。因而,白国文在乡土绘画中,对康平乡村景物传神的描绘,与康平村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是一致的,是和谐的,而不是仅仅停在风景本身。

白国文的乡土系列不是农村风物展示,不是乡土文化陈列,而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以其心理的全部丰富性对辽海文化的理解,认识、感受和传达。

由此可以看到在白国文的“生命”哲学中,蕴含着民族心灵与现代意识的有机融合,并构成了白国文独特的对生命的感知方式;对人生与自然的整体认知,使白国文的“生命”哲学源于现实人生之中,又超然于现实人生之上,在对生命瞬间的表层价值之间与永恒的深层价值的认识之间进行生活。因此,白国文以工笔画形式构着他的生命与自然的美学思想,塑造着他的理想人格。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中,在西方文化与乡土文化的交融中,白国文终于实现了其文化的视野和心灵历程的质的飞跃。白国文所构建的工笔画是东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东北文化的一张名片,是东北文化的一张图像,是东北文化的一张导游图。

白国文的工笔画是他所独有的,他的工笔画是揉合裹挟着东北黑土文化的因子创造出来的;白国文也正是在这一建构历程中彰显出其生命的光彩和浓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