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86】上丰:歙北通衢处,有条长达3里的老街

【行走徽州86】上丰:歙北通衢处,有条长达3里的老街

司马狂/文

歙县四乡,南乡独大,其余三乡地域不大,但都各有特色。歙北有上丰乡,因为乡政府驻地村名而得名。未曾去之前,耳中听闻的都是上丰的水果。待我真的踏足上丰村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个一直被人们忽视了的传统村落。翻遍《歙县志》,对于此处的记载大多是近现代的,而其村史已有几百年之久。外乡人来此间,也大多如我之前所闻一般,都是冲着这里的瓜果而来,村落本身反倒知者甚少。

如果不是事先做过一点功课,是很难把上丰和传统村落联系在一起的。毕竟,绕村的道路和横亘在丰源河上的桥梁,都是现代化的产物。不要过桥去,直接在桥边上停车,继续溯流而上,你就能寻着上丰的这条老街。上丰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此间,几百年的商业繁华。如今,繁华褪去,更多的是老街的悠远宁静,这反倒让我分外喜欢上了这里。老街很长,从头走到尾,志书上记载是700余米,我却感觉不止那些,因为时间用得有点久。后面又翻志书,发现另有记载,说建成上丰村商业街3华里,这个数字更符合我的真实感受。

老街的地面,铺的依旧是石板,除了少部分换过新石板,剩下的绝大部分,依旧是老石板。道路两旁加了些鹅卵石,排水系统也是后加的。街道两边各有人家,使得街道逼仄而狭长,别说汽车穿行,就是两辆三轮车想要会车,都有些困难。但必须感谢上丰的领导们,没有为了拓宽马路,而毁掉这条古街。或许,住在老街上的人们,多少会有汽车不能直达家门口的不便,可守住这份古街原本的风情,若干年后,还能感受到家乡原本的气息,多好啊。

虽然很多人家,改了新式大门,或是换了卷闸门,但上丰老街上,依旧保有很多木板门的人家。清晨,伴着一缕阳光,卸下门板,傍晚,就着夕阳,装上门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亘古不变的是那东升西落的太阳,变换的是拆装门板的人。从少年到白头,从长衫到中山装,一代人老了,新一辈的人,承继着家业,又在上丰老街经营着自己家的老字号,岁月留在街上的痕迹,如此明显,又如此了无痕迹。

上丰老街上的店铺,囊括了各行各业。从家常日用百货店、菜摊肉铺到木匠作坊,以及弹棉花的小店,还有丰溪旅社,每家店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更有甚者,街上还有“保和堂”,牙医诊所也有好几处。不过,最是令我喜不自禁的,却是“灵猫包子铺”。村里的书记介绍着,说灵猫包子铺俨然已是网红店。要了几个肉包、豆腐包,再来一碗点心,边吃边聊,倒是舒坦的很。时不时的总有外乡人操着普通话,也来此处打尖。

关于上丰地名的由来,我查阅了《歙县地名录》,记载的是,因为地处丰源河上游,所以得名上丰。往上追溯的时候,上丰宋姓的始迁祖,名为宋岲,南宋绍兴年间,从河南来徽州任职。因为听闻南北朝时候的新安太守任昉的故事,特地来北乡探寻昉溪,却不知何故,误入丰源河上游的上丰。见到上丰一隅风貌,赞叹道“斯地风景,岂殊昉溪”,卸任后,就此定居上丰。你瞧,宋公寻的是昉溪,若干年后,宋公之后有女宋德容,嫁到昉溪去,还和夫君许世积一同得立“双寿承恩坊”,冥冥中的缘分啊。宋氏后人建有岲公祠,我却未能找到祠之所在。倒是在老街入口处,找到“笃麟堂”。

既然说到祠堂,那必须推开“施政堂”的大门,入门瞧个究竟。这个祠堂,气势恢宏,雕梁画栋,大家族的那份富贵气迎面而来。虽然《歙县志》收录的上丰宋姓名人不多,但仅是民国年间的宋振华,经商在婺州,前后设有南货、酱园、钱庄、茶庄等各式店铺22间,坐拥良田500余亩,房产804间,金华当地谓之宋半城。就足以想见,上丰宋氏一门的显赫。看着祠堂内的那些个标语,就能够断定,解放后这里做过学校,这也是施政堂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

和许多村落一样,现在的上丰村,是由好几个小村落组成的。这些个村子,原本相互之间是有着严格的分界线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相互之间早没了明确的区分,相互融合在一起。挨着上丰有个大的村落,名叫祁村,也叫祁家巷。看名字就知道,这里是祁姓人家聚居的地方。早些年,上丰乡的乡政府驻地,其实也是在祁村,而非上丰本村。

祁家巷有一大户人家,房舍占地面积很大。入得其中,堂前悬着一张老照片,那是祁村的黑白老照片。落款有“辛未年祁锦堂自摄”的字样,按照照片上的房屋模样,我推测拍照的时间或许是1931年。另外还有落款为祁乐宾的字画,加上相框内还有一张南京安徽中学校友会黄山分会成立大会合影的照片,这些都是沉甸甸的历史记忆啊。我本想与宅子的主人好好聊聊,询问下其祖上是否为徽商,奈何时间有限,只好匆匆扫了一眼,就此作别。若读此文的诸君,有能识得此家主人的,万望能够引荐一下,感激不尽啊。

从祁家巷转出来,又回到上丰本村,见到有好几栋徽派老宅。这些个宅子,马头墙高耸入云,黛瓦依旧,粉墙却因了风吹雨淋,失了白色的皎洁,多了岁月的洗礼。其中有一栋建于明代的宅子,经过房主人的允许,我得以上到二楼,发觉二楼的地面在原本常见的木地板的基础上,铺有一层地砖。原来我辈兜兜转转,在新房里铺地砖的作法,老祖宗几百年前就已经熟练掌握了呀。老爷子躺在躺椅上,脚架上长条凳,用歙北方言,讲述着自己家老宅的妙处,说到兴起,手舞足蹈,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一个村子若想经久不衰,就必须得在教育上下大功夫。上丰新式小学,创办于光绪33年(公元1907年),学校所在地,原本是宋氏家族的祠堂,最初的教师是清末秀才宋君安。上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学校从最开始的10来个学生,发展到抗战胜利后的100多人。上个世纪中后期,更是人声鼎沸。奈何如今大势所然,小学加上初中,合并在一起,也没有多少学生了。

上丰村很大,行程匆匆忙忙地走上一圈,很多的古建筑,也只是囫囵吞枣地瞧上几眼,就得继续往前行走。我知道,每一栋老宅后面,都有一些后人已然逐渐淡忘的故事。这些个故事,不见得轰轰烈烈,不见得家喻户晓,但对于每一个上丰人而言,都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堂前中堂挂的每一幅字画,屋里留下的每一本古籍,家中每一张桌子,那都是我们记忆里的点滴,弥足珍贵。

在村子里,我发现有一块立于2002年的石碑,上面刻着“思乡路”,那是为宋秋根先生捐款修路所立。是啊,每一个从上丰走出去的人,都会有一条自己心中的思乡路,这条路一直萦绕在大家的内心最深处。不知道,何时才能走完这条思乡之路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