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徽州89】丰村:民国时候的中共歙县城东区委所在地
【行走徽州89】丰村:民国时候的中共歙县城东区委所在地
司马狂/文
初闻丰村之名,源自抖音上的一位丰姓粉丝。她询问我,歙县丰姓之由来。坦白说,这个问题我还真的不知道。她又告诉我说,他们丰姓都是源自歙县浦口的丰村。这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如此少有的姓氏,还以姓氏命名村落,应该是有值得一探究竟的。于是,兴致所起,便有了丰村之行。
过鲍家庄,往七里头方向,沿着江边的道路一直开,过浦口,行至无路处,这里便是丰村。村口有茂盛的樟树,樟树下,看模样以前应当是个埠头,只是妹滩大坝兴修过后,这埠头基本也就荒废了。据《歙县志》记载,1970年左右的时候,丰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以捕鱼为生,村内有大小渔船90余只。而如今,哪里还能看到渔网的踪迹。樟树旁,新建了操场,有篮球架和乒乓球台,只是运动者鲜有,偌大的操场逐渐成为村民停车的所在。
到得丰村,方才知晓,目前村中人口乃是以方姓为主导,丰姓反而少了。沿着江边的路走不了多久,就能见到方氏宗祠。祠堂隔壁的房舍,亦是传统徽派古建筑。房舍与祠堂,形成一种脱离当下社会的恍惚感。可祠堂徒有其表,只剩下正面这个外壳,推门而入,里面早就倒塌,残垣断瓦遍地,杂草丛生。两旁的房舍,一间虽然大门敞开着,却也是人去楼空,已然是多年未曾住人。另一间,大门紧锁,还有“危房危险,请勿靠近”的牌子,赫然钉在墙壁上。
别看方氏宗祠如今破败不堪,但木门上有村中耆老留下的几张纸张,通过上面的文字,结合相关史料,我们能够知道,这里曾经是中共(歙县)城东区委所在地。只不过《歙县志》所载区委是在丰氏老屋,究竟当年是在哪个宅子办公,想来也无伤大雅,都是在丰村。这个城东区委的成立,最初是源自民国28年,我党的党员方邦通筹资创立丰村战时小学,为秘密联络点。此后,才由秘密联络点转为城东区委驻地。彼时的城东区委,所辖有丰村、浦口、朱家村、深渡等多个党支部。
在村里转悠一圈,转回头发现了丰氏祠堂,上面用毛笔字写着“歙县丰村小学”,下方还有“浦保分校”的字样。按照书写习惯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名称看,浦保分校四个字,说的应该是民国时期的事情。而歙县丰村小学的字样,我一时无法断定是民国时期已有,还是后期另写的。据记载,丰村的战时小学在民国29年,还曾开设过中共歙绩休中心县委党校培训班。丰氏宗祠的正前方,有一栋占地面积很大的徽派古宅。我倒是想寻着主人,好好打探一下丰姓的由来,奈何却也是吃了个闭门羹。瞧着住建局颁发的牌子,这个宅子名曰“锦凤园”。光听名字就知道,此间必然不凡。推开院子门,就见杂草丛中一口古井,安详地立在原地,倒也是很有韵味的。
别看如今的丰村新房林立,你若是肯到村中走上一圈,还能见到很多保存完整的徽派老宅。它们的年代有差距,但整体的风格却没有太大的变化,不似如今新建的房屋,三年五载的便会有巨大的改变。有几位长者,默默守在古宅中,满头银丝,配着古宅的岁月更迭气息,两者相互融合,恍如隔世。这些房子中有砖雕的,或是以黄泥糊住,或是在中间位置画上伟人的肖像,这才使得我辈有幸一睹前人营造的精美房屋。
整个丰村不大,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还有水路畅通,如今仅有一条路通向外界,乡间公路到此,就无法继续向前。本来这样的交通环境,反而会促成这里的村落保留完整的。可丰村又距离歙县县城太近,比之吾乡那真的是入城极其容易。两个矛盾的交通因素,相互制衡,如此一来,我作为一个外人,反倒没有看出来丰村有别于其他村落的独特的发展路线。其实这些留存下来的红色记忆,若能利用的好,或许会是丰村的一个特色。且看乡人,如何大展拳脚了。
最后补充一句,若有知晓丰姓由来的朋友,尚且文末留言,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