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相寺
【蹊跷的忽略】
--- 慈相寺的故事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相寺,位于平遥古城以东约15里的洪善镇冀郭村东北隅的樱涧河边,现寺院座北向南为三进院落,沿中轴线依次建有戏台、山门及钟鼓楼、大殿和麓台塔。原麓台塔后面还有法堂等建筑,早已为樱涧河冲毁。在被公布为“国保”之前,慈相寺默默无闻,无人所知。而成为“国保”之后,不断有发烧友接踵而至,但是大多被闭门羹困扰的无可奈何。虽然我近距慈相寺,时不时就会转过来看看,最近一次是今年九月底,但也仅有两次进入大殿内,也没拍到需要的照片,其中一次是卡片机不给力,一次是遇上修缮,殿里搭架的密密麻麻。所以,慈相寺在文物古建筑发烧友圈子里是出了名的“门难进”。
别看之前慈相寺默默无闻,实际上这庙早就被发现并调查过了。公元1952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以后,针对工作人员对文物一无所知的情况,举办了短暂的考古与古建筑培训班。那时候,考古与古建筑调查保护热情极其高涨,于是,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很快就对省内的很多古建筑进行了调查,真是堪称“短平快”的突击,这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实习”,其中就包括慈相寺。
调查了“数百座”古建筑之后,他们选择其中自己认为重要的百余个目标物,编订了一份“简目册”,提交给“北京市文物整理委员会工程组”审核,这个“工程组”里面有陈明达、祁英涛等人。经过审核,他们调查的百余处古建筑中,有大约三分之一时代判断准确,大约三分之一基本正确,剩下的三分之一不正确。
蹊跷的是,在“工程组”给出的评论中,慈相寺塔属于“不正确”的一个,而且被作为典型点了名。由陈明达、祁英涛等人执笔的《两年来山西省新发现的古建筑》的简介中,这样介绍慈相寺“慈相寺......现存大殿、山门等,都是清代改修,仅有一座金代塔......”文中只提到了慈相寺塔,寺庙本身被完全忽略,实属莫名其妙。
这里面我估计,北京那个“工程组”肯定没有到过现场,大概是凭着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提交的那个“简目册”进行了鉴定。而那个“简目册”上大概根本没有把慈相寺本身当做重点,只是介绍了慈相寺塔。否则,有陈明达这样的资深“营造学社人”不可能完全忽视慈相寺。
“工程组”的评论中没有详细给出“简目册”中所列目标物的情况,但是从评论中不难看出,经过短暂培训的“实习班”在调查中,重点依据的是各庙中残存的碑碣,可能大部分的年代判断,就是直接抄写碑上的落款。
这个不难理解,原本就一无所知,又是初次下手,肯定得有所依靠。因此,这就有了很大的侥幸:如果所抄写的碑文碰巧是早期的,那么就可能和建筑相差不远;如果碰巧那块碑是明清的,抄录的时间就可能比建筑物晚,因为晋国的早期古建筑是比较密集的,尤其是在半个世纪前的条件下。
这也就是他们的断代结论为什么会出现“三三制”的原因。即使在今天,晋国的木结构古建筑中还保留着这么一个规律,就是一般来说,年代上早期的寺庙中都会保留着较为早期的碑碣石刻,而年代晚近的寺庙中,残留下来的碑碣也基本都是晚期的。
在慈相寺中就保留着宋金的碑碣各一块,特别是“金明昌五年”的《汾州平遥县慈相寺修造记》就屡屡被提到。这块碑保存十分完好,内容记载也很详细,具有巨大的史料价值。之前,我也不太注重阅读碑文,最近这一次进入慈相寺,我拍了这块碑,识读以后就明白了“慈相寺的故事”。
这块碑中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慈相寺的来历,和这一次的维修情况:“慈相寺者,乃古圣俱寺也。宋庆历间,寺僧道靖图塔藏之,寺之兴也以此。皇佑三年改赐今额,宋末兵火焚毁,惟三门正殿存焉。迨本朝天会间,有僧宝景、仲英相兴起塔于旧址。”这段话把慈相寺的大致情况说的清清楚楚。
有意思的是,“简目册”山西的调查报告,以及“北京工程组”的评论,对慈相寺塔建造年代的判断,恰恰都引用了这段话,可惜他们的目光只盯着塔了,对“宋末兵火焚毁,惟三门正殿存焉”这么抢眼的信息熟视无睹,竟然说“现存大殿、山门等,都是清代改修”。他们这一忽略不要紧,致使慈相寺晚入“国保”几十年,在所有已发现的晋国宋金木结构中,慈相寺是最早被调查的,却是最晚进入“国保”的。呵呵....
那么,慈相寺现存的山门和大殿是什么时代的?山门是清代的,而大殿在进入“国保”时被判定为金代建筑,这个断代结论,大概也是“参考了”慈相寺塔的年代。宋金的时代特征,在木结构上表现的不太强烈,有个清晰的“旁证”一般来说就可以有所依靠了,这倒也可以理解。
现存慈相寺大殿的形制构造较为奇特,面阔五间,进深七椽,前檐插廊;屋顶前坡四椽,后坡三椽,这种屋顶前后坡不对称的形制始于何代,目前不好说。但是,如果慈相寺大殿是宋金建筑的话,基本上就是这种奇特形制的最早实例了。到元代以后,这种形制就很滥了,特别是清代。
大殿的檐柱侧脚、生起十分明显;柱头卷杀十分圆润;普柏枋单薄;柱头及补间均为五铺作单杪单枊,都是琴面真枊,真枊的后尾以一材一栔挑斡下平槫。最奇特的是枊尾下居然使用了“连珠枓”,据《营造法式》的规定,连珠枓是上枊铺作的构件,但是在现存实例中,从未见过这种奇特的构造,南方那几个使用上枊的铺作中,也没见过连珠枓的实例;后檐铺作较为简洁,不出跳,这些都是宋金时期的基本特征。
殿内梁架结构是四椽栿对后剳牵、前乳栿用四柱,但是四椽栿构造一样奇特:四椽栿头不是搭架在前槽内柱头,而是跨过柱头,以驼峰和栌枓架在乳栿上。
此外,平梁上设草栿的形制也较为罕见。门窗设置在乳栿中间下平槫的位置上,门窗的立颊与乳栿连接看上去并非原设计。这就说明大殿可能经过了后代改造,而形成了屋顶前后坡不对称的形制。但是门窗立颊砍斫精致,用材广硕,也绝非晚期所为,也许是金代对宋代的构制进行了改造。
总之,慈相寺大殿是一座独特的宋金时代建筑,当初的调查如果相反,忽视了麓台塔而重视了大殿的话,肯定会引起那些“营造法式高手们”的高度兴趣。可惜,他们搞的调查本末倒置,致使人们对这座建筑的认识也晚了几十年。
除木结构本身的独特之处外,大殿中还残留着几乎同时代的彩塑和壁画,虽然壁画的保存状况一般,但是彩塑完好。经过了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和人为的折磨,慈相寺大殿内的附属物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和损失。而半个多世纪前的首次调查时,这些附属物应该比现在完好的多,但调查报告中却只字未提。
可见当初的调查只关心建筑本身,对这些珍贵附属物的价值没有丝毫的认识,这也是“工程组”在评价“山西文管会”的工作时给出“在勘查古建筑当中,对其附属文物如佛像、壁画、雕刻等都要同样注意,并且要认清古建筑和附属文物的关系”这样评语的原因。当然,万事都有开头,半个多世纪前的失误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这个慈相寺塔是什么样的一座建筑物呢?慈相寺塔,土人呼之为麓台塔,位于慈相寺中轴线后端,其建造年代有碑刻的记载--- 金明昌五(公元1194)年,是金章宗的年号,应该不会出入很大。
慈相寺塔外观为八角九级楼阁式,建于约两米高的砖砌平台之上,台周设砖砌花式勾栏;塔下周匝十六边砖砌副阶,应该是清代所为;副阶中的每一间设一小龛,每个龛里均有一幅菩萨壁画,惜大多被毁,残存个别。
塔身第一层高上,只有平座而无塔檐;第二层开始,层层设平座和塔檐,均为叠涩出檐;二至七层塔檐下装砌有仿木构铺作,虽然总体形制制作粗糙,但是枓栱等构件本身雕凿的十分精致,与真木构无异;第八、九两层塔檐下无铺作;塔顶设须弥座,上建仰莲瓣刹座,刹座东南隅有小门,可以走上塔顶;塔刹为葫芦状宝珠。塔身四个正面上的真假门隔层相错,采光的同时增强塔身的牢固。
慈相寺塔常年关闭,拒绝游人,我也从未进去过。从门缝中能看到底层八角形塔心室,塔心室左侧有塔梯可登。据网图显示,第二层以上为空筒式构造,原设置有木构楼板和塔梯,可能已不存。
慈相寺塔大眼看上去,和太谷无边寺塔几无区别,两者年代相近,高度相仿,形制相同,是晋中区域内现存最有价值的两座古塔。但是远观慈相寺塔,塔身明显向东北方向倾斜,而塔顶却又恢复了正直,而且塔顶上两层的平座及塔檐叠涩明显混乱,无疑是因为塔身过于倾斜,后代进行了修正并校正了塔顶。
慈相寺面麓台山而背樱涧水,其地理位置正好处在晋中平原的平遥境内山陵和平川的结合部,可以登高俯瞰寺院全景。其外围风光优美,一边是平川丰茂的庄稼果树,一边是岚雾笼罩的河山。在慈相寺对面的山坡上,还有一座明代的小塔,与慈相寺塔相映增色。是晋中区域内一处绝佳的游览胜地,特别是夏秋时节,清新凉爽,果香四溢。
慈相寺面麓台山而背樱涧水,其地理位置正好处在晋中平原的平遥境内山陵和平川的结合部,可以登高俯瞰寺院全景。其外围风光优美,一边是平川丰茂的庄稼果树,一边是岚雾笼罩的河山。在慈相寺对面的山坡上,还有一座明代的小塔,与慈相寺塔相映增色。是晋中区域内一处绝佳的游览胜地,特别是夏秋时节,清新凉爽,果香四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