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剖析绍兴方言中的《圈•剺》
偶得一介绍绍兴方言之文《圈·剺》,是朱先生所作,重点介绍了“圈”与“剺”二字的来龙去脉及用法,不足千字,反复拜读三遍,认为“圈”与“剺”之解中,剺之解堪称完美,然圈之解,牵强附会,把主观之臆想,直接包装在《礼记·玉藻》的范围内,而只取其“秋”之音,加以发挥,于是就有了“脚桶秋”(圈)、“套秋秋”(圈圈)、“滚铁秋”(圈)。而且因为这个圈字的解释如套圈圈等,正合普通话之词义,所以认定这个圈就该读“秋”,于是,还把《儿女英雄传》中的一句话:“那跑堂儿的见闻,一手把开水就搁在灰台儿扶着,又把那只胳膊圈过来”,作为圈读“秋”的又一证据,这里的圈本来就是指把胳膊弯曲着伸过来的行为,不就是圈吗?也许还有欲抱之意呢。最后,为了论证其圈读“秋”之解,言之凿凿的,又找出了个理由,说是圈本来就读“秋”,无非是时间一长,不知此“秋”为何字了。还说有好事者另造一个孤字,(作者就造了一个“秋”字),仅一字一义,却无文学考据意义。
君不知,其“秋”另有其字,圈是圈,“秋”是“秋”,也并非如作者所说,是好事者另造一个孤字,极无此事!翻开杨葳、杨乃浚老师所著《绍兴方言》,勼字昭然在目,其解是指脚桶勼之类,但我对此勼也有异义,也许正如《圈·剺》作者所言之,是好事者另造一个孤字吧!但我认为标准的勼字因该上面再加个竹字头,也许是审核疏忽或此字打不出的原因吧!其实此字是有标准字的,也许作者没见过此字?打开《越谚》的中篇,找到《器用》篇,里面就有“箍勼”的词条,(因无法在文库里找到竹字下面一个勼字,故用勼字代之,下同。)其解释是“其所箍之竹圈,曰勼。”当然若你去查一下《康熙字典》,必能找到此字。为此字,我特意去请教了九十三岁高龄的杨乃浚老师,向他介绍了此字及我对《圈·剺》的评论后,他老人家一锤定音:圈非“秋",另有其字,他马上就说出了标准字,竹头下面一个勼字。
当然,用作者的观点,此字可读“秋"。但那是有条件的。除了作者文中的“基本义为禽兽的场所和圈养之意”外,我也百度了一下,明确的知道了:只有在圈养家畜的棚栏,或用于姓氏时,这个圈才能读“秋”,别处亦不可读成“秋”之音也。
我也和作者做了沟通,请教了四个问题,一是百度没有这种解释,二是《绍兴方言》中另有其“秋”,三是《越谚》中有明确记载,不是这个“秋”,四是《康熙字典》中一定能找到真正的“秋”的标准字。得到的答复是四个字:不一定对。真无言以对。
说到最后,给大家举个例子吧,就用“第一次”三字的方言读音作比较,一般在绍兴方言中解释成“头一卯”,如果用“圈“的逻辑,是否“第"该写成“头”,还有“次"也可写成“毛“,岂不令人啼笑皆非。
圈·剺
■朱振国
圈(quān),基本义是屈木做成的饮器,《礼记·玉藻》载,“母殁而杯圈不能饮焉”。转义:圈子,环形物,弯曲等。另有“juàn”“juān”两音,基本义为禽兽的场所和圈养之意,不在此讨论。绍兴方言中把“quān”音读变为“秋”,如“脚桶秋(圈)”“套秋秋(圈圈)”“滚铁秋(圈)”等,字义与普通话一致。
圈,是形声字,从口,从卷,口,表意封闭;卷,表意弯曲,是声部。有词典注:“长条竹弯曲又合拢,即为圈。”绍兴过去箍桶的“圈”用的是竹篾条,数根细长篾条交错绞合成圆环,这完全符合“长条竹弯曲又合拢即为圈”之义。手艺差的箍桶师傅竹篾条编插得不能互相咬合,箍桶时竹圈一吃力,就绷开豁散,绍兴人称为“秋(圈)头散还”。后来用铁条、铜条等材料做圈,箍桶就又有了铁圈、铜圈、铅丝圈等。绍兴话有一成语“秋(音)肩搭背”,实为“圈肩搭背”。《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那跑堂儿的见闻,一手把开水就搁在灰台儿扶着,又把那只胳膊圈过来。”这“圈”由名词变为动词,“圈过来”绍兴人读为“秋(圈)过来”,“秋(音)肩”,即“圈肩”也。
圈(quān)读变为秋(qiū),时间一长,后人不知这“qiū”为何字了。已有好事者另造一个孤字,仅一字一义,我认为这是另一种记音方式,无文字考据意义。
剺(lí),割开,划开之意,绍兴方言中被锐器划伤说为离(音):
“不小心,手指被玻璃离(音)了一下。”“这破碗爿介快,碰一下给它离(音)出血了。”这(lí)音字,即是“剺”。
这“剺”虽冷涩,古籍中有剺面、剺耳、剺筋等词,并不罕见。春秋杂家尸佼《尸子》:“弓人剺筋,则知牛长少。”明沈德符《野获编》:“朔风剺面,不啻霜刀。”唐杜甫《哀王孙》:“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后者的“剺面”,是古代匈奴的一种风俗,匈奴遇汗王崩驾、异族侵犯一类大忧大丧,则在脸上划痕表示悲伤。
绍兴人口中,“剺”也是常用词,一种用法,如上面的“弓人剺筋”,用锋利的刀刃把皮肉“剺”开,如“剺腰花”,以“剺”的方法取掉里面的筋带。又如蒸鱼时背部“剺两刀”,以利生熟均匀等。另一种用法,厨房做菜,被菜刀割了,不小心被碎玻璃碎碗片划伤了,嘴中就蹦出这个“剺”字来。剺是小伤,有时甚至会被一些花草及藤蔓“剺”了。绍兴有一首挑野菜的民谣,其中一句是“挑挑荠菜,屁眼剺开”,一听有点粗俗,或莫名其妙,实情是旧时多数小孩穿开裆裤,一蹲下,后面就豁开了,露出光屁股,不少杂草边缘锋利,有的还有锯齿,触到皮肤上,就难免“剺”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