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记忆(之十三)——夭亡的母校绍兴一初(1)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一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在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1949年10月19日)而写,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我很喜欢这首诗,不仅这是一首纪念故乡文豪鲁迅的诗,而且常常使我感到也为了纪念我的母校——绍兴第一初中(简称一初)。

母校一初诞生于建国后的第三年(1952年)。当时新中国如同在海面上冉冉升起的旭日,而一初则是从年轻母亲的胎中呱呱落地的婴儿。这是新绍兴的人民政府在百废待举的极其艰难条件下,为培养新中国第一代建设人才,不惜投入“巨资”创办的第一所中学。学校位于渔化桥河沿,校舍是一座老式三进大台门,校门正中的一条通道两边,分别是三排黛瓦粉墙的平房。第一进的两排平房是行政、教师办公和备课之处,第二进和第三进都是教室。第二进是楼房,楼上是女生宿舍,后面的天井较大,有一个小操场,还有图书室和音乐教室。

校舍对面是一座横跨渔化河的窄窄石板桥,过桥就是学校的操场、食堂兼礼堂以及教工宿舍。操场太小,后来又开了后门,将与我家(马梧桥河沿十号)一墙之隔的荒芜空地开辟成为一个小操场。

1953年7月小学毕业后,我报考了近在我家咫尺之遥的一初,据厉肇云老师后来向我透露,在八百名考生中,我以“探花”(第三名)的优秀成绩被录取并分配在5班(这届学生共六个班)。当时姐姐已早我一年在这所学校就读,是该校的首届毕业生,妹妹在两年后也进来了,绍兴一初成了抚育谢家三个孩子成长的摇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校园无美景,教室是陋室,然而这座解放后新建的名副其实的“第一”初中,却吸引了一批优秀中学教师的到来,更有一群刚从萧山湘湖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满怀激情地走进一初任教。湘湖师范学校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继创办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后,于1928年受浙江省教育当局所托,直接参与创办的第二所乡村师范学校,有“浙江的晓庄”之称。而慕名前来求读的学生,除了如我那样的绍兴“城里人”外,还有绍兴“乡下人”,更有来自上虞、诸暨的远道学子。需知当时的交通何其困难,我班一位诸暨浬浦外庄的同学黄仲金,从家到校需要肩挑被褥行李,翻山越岭徒步行走两天,晚上还得找一家蹩脚的旅舍过夜。

绍兴一初的确是一所朝气蓬勃的中学,一群年仅20多岁的教师充满了活力和朝气。他们在教学上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而且讲课有声有色,使听课的学生在无形之中就跟着黑板上的笔迹,走进了文苑园地,攀登上数理山峰。学校的教学质量深受广大市民赞赏。辛亥先烈陶成章之孙陶永铭老师的第一堂地理课,他的开篇语是:“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国,不相信?看图!”。说着魔术般地从怀中取出一卷画图,挂在黑板上,原来是一幅世界地图。他挥动教鞭,指着中国地图接着说:“中国地大物博,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一番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立即将我们引入了他巧妙安排的境界。英文老师马竞教的一首启蒙歌曲,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This is the way, I open my book,

I open my book, Early in the morning.

上初中的第二年,开学的第一堂课就是语文。随着上课的铃声响起,一位穿着一身纺绸衣衫的老师潇洒地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一气呵成写下了首尾相接的三个大字:王琯珑。一笔龙飞凤舞般的漂亮字体,顿时震慑了年少的学子们。接着他拿起教鞭,指着那三个字说:“本人王琯珑,从本学期起,我就是你们班的语文老师了!”一口宁波腔调在安静得如同嗅无人迹的教室中回旋荡漾。说罢他马上拿起课本,洋洋洒洒地讲述起课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和故事梗概,我们这群孩子就像在茶馆听说书那样津津有味地听着。

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在思想和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对此我的体会尤深。从二年级起我担任了班长兼少先队大队长、青年团总支少先委员,对于一个13岁的少年来说,一下子担负如此重任深感惶恐。为此班主任宋长羽耐心地指导我和团支部书记许雪芳大姐如何配合协调,组织班委会,遴选课代表,安排夜自修以及组织课间跳集体舞:“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个手,我是你的好朋友!”,再有组织班篮球队和参加学校运动会、文艺汇演。还在班上把成绩较好和较差的同学中结成“一帮一”对子,只不过他把一位“舞女”同学胡淑娟交给了我,一度引起我的尴尬。学校的先后少先队辅导员俞均堃、何国桢、章相生在帮助我开展少先队工作中,与我结下深厚的师生情。俞均堃英年早逝,在其临结婚前的某夜,一个大声的喷嚏竟引发了心肌梗塞而死亡。获悉噩耗后小小年纪的我十分悲痛,几天后我约同校的姐姐一起,特地步行到城南他的墓前为他扫墓默哀。在我退休后一次返乡时,从同学宋永泽那里得悉了何国桢的下落,赶忙向他家去电话希望能见他一面,然而得到的回答说他在两年前已经去世了。

小时候我是一条不怕冷的“汉子”,穿一条单裤过冬。同学们都伸出大拇指点赞,不料却引起了老师们的注意。记不清是高进还是章相生老师,特地把我叫到办公室,详细地问我家庭经济情况(其实我已是助学金的享受者),准备给我一笔额外资助去买一条棉裤。我很感动但却连连谢绝。我说感谢校领导关怀,其实我妈妈已经给我做了棉裤,我觉得不冷,不愿意穿的鼓鼓囊囊的,因此不想穿。

在课余时间这群年轻教师又多是生龙活虎的排、篮球健儿,以个子最高的高进为首的“一初教工队”,主力队员有:高进、钱凤祥、钟克育、郑焕章、李承九等,在全市行业球赛中所向披靡。每当下午课余时间,他们就分成两队进行比赛,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围观球赛更是学生们的一大余兴节目。

昨夜星辰,回味无穷。一初的办学宗旨方针,校领导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作风,老师专心教学、认真备课的态度,以及严肃、紧张、和谐、活跃的校风,一切的一切,都堪称绍兴教育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在《茶艺馆之聚》一诗中回忆说:

追溯着记忆中的绿鬓

半世纪前的依稀面容

曾记否当年三载同窗

我们全都是玉女金童

曾经一起采集过火种

也曾一起遐想过美梦

同聚在一座神圣殿堂

难忘那三个春夏秋冬

殿堂围一圈白色裙袍

乌瓦为教室戴上毡帽

铺设在天井的青石板

面对蓝天骄傲地微笑

白墙内我们谱写童话

乌瓦下我们编织梦想

爱在年轻的心中萌芽

心向遥远的未来飞翔

那系连校舍的渔花桥

是朝霞映照下的彩虹

默默承载我们的踩踏

日夜敞开着坚实心胸

桥下的小河潺湲流淌

带走年少的美好时光

倒映在涟漪中的身影

至今在我们心中荡漾

学校门前的河边小道

顺从地听由脚板锤敲

风雨无阻走上成才路

人生马拉松由此起跑……

附一:一初五班同学名单——

男生:

王保全,张培江,王代渭,周形海,刘克洤,卢祥耀,宋永泽,黄仲金,王岳瑜,孟梅生,郦庆英,冯海林,王振羽,金营樵,钱 锭 ,朱成绩,刘承业,孙荣铨,李寿堂,陈张贵,应秋红,钱延昌,金旭明,黄志佳,金之元,乔湘麟,成瑞钧,章金全,张祖根,徐孝荣,姚长土,宋虞君,汪仲超,陈竹云,张理保,陈克岐,谢善骁

女生:

许雪芳,陈玲莉,胡淑娟,丁宗洛,谢国娟,宋宝娟,何佩芬,顾文瑛,傅列藕,金建英,吴素珍,马月美,胡元春,诸婵娟

附二:一初老师名单:

王则行,江浩,童冠梁,钟克育,郑焕章,钱凤祥,杨良瓒,王笑春,俞均堃,江赛珠,沈善智,宋长羽,王琯珑,邵鸿书,马竞,孙伦,项竹城,高进,柯乔,陶永铭,李承九,杨素青,徐崇道,何国桢,杨寄安,章相生,厉肇云,潘祖炎,冯康,杨慧萍(?)

(0)

相关推荐

  • 咸鱼《请温柔善待你的母校》

    请温柔善待你的母校 高考失利,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机缘巧合下看到了一个超级高大上的学校名字,然后就执意报了这个学校. 学校距离我家有两个小时的高铁,预报到的时候简直让我大跌眼镜,整个学校的占地面积 ...

  • 717期B || 匡燮:《蛮荒时代》22校园纪事(一)/静华播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时刻 上期结尾: 这天半上午,一村的老头老太婆来到波池边,跪着焚香祷告.人群前坐着七个不满七岁的小女孩,说是七仙女.在村人的祷告声中,这七个 ...

  • 母校银川二中的印迹

    <口述宁夏>讲述宁夏人自己的历史 银川二中,是我的母校,也是我的家. 1961年,我的家随着当教师的妈妈搬到了银川二中,从此,我就一直生活在二中院子里. 我在这里读小学.上中学.参加工作, ...

  • 小作家:王嘉懿 亲爱的母校,我想对你说

    亲爱的母校,我想对你说 王嘉懿 时间似流水,从我的指缝间流走.时光匆匆,六年的小学生涯眨眼间就拉上了厚厚的帷幕.风儿轻轻静静地吹着,在我的记忆中结下了果实-- 走在教学楼窄而长的走廊上,到处充满了对往 ...

  • 难忘的童年——兼记耀华小学的变迁【图文】

    在繁华的市中心,曾经有一条绵延的墙子河,河的北面是南京路.在南京路和营口道环抱的黄红色围墙里有一片小小的园林.在园林的东面一字排开的西式平房和几座红砖瓦房,就是我们的母校--耀华小学. 母校曾是原耀华 ...

  • 我的中学生活杂记——忆母校宜陵中学

    [往期选读] 宜陵老街风情     宜陵老大会堂侧记 说宜陵历史     记宜陵先贤 游宜陵老街     宜陵人说宜陵 我的中学生活杂记 ----忆母校宜陵中学 张生宏 我是1963年从宜陵小学考入宜 ...

  • 张生宏 | 母校宜中印象

    [往期回读] 追忆我的岳母   我的干爸 丁中第一届学生求学琐忆 老父,你一切都好吗 走路   我和三姐   扁豆煮饭锅巴香 祖屋变迁记   回母校   腌咸货 稗子是是非非     丁沟中学草坪 本 ...

  • 故乡记忆(之十三)——夭亡的母校绍兴一初(2)

    贫穷而又快乐的初中生活一闪即逝,同班三载的男女同学也从豆蔻年华长大到束发.及笄之年.随着1956年暑期的来临,结下深情厚谊的同学即将各奔东西,也将告别那些辛勤培育幼苗的园丁. 惜别依依,举手劳劳,同学 ...

  • 故乡记忆之七——《金瓶梅》是“绍兴造”吗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金瓶梅>是何处造?学者遥指山阴人. <金瓶梅>是一部描写市井人物的小说,也是第一部文人独创的小说.这部具有近代意味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在中国 ...

  • 故乡记忆(之十四)——绍兴不应忘记他们

    绍兴不应忘记他们! 他们是谁?他们是一群外来和尚,一群非同寻常的外来和尚. 倘若没有他们,大禹的归宿地就势必成为千古之讼:倘若没有他们,无神论的开山之作王充的<论衡>早已沉于海底:倘若没有 ...

  • 故乡记忆(之四) ——不绝诗流话绍兴

    1200多年前的一天,唐进士张继客游江南,乘舟来到苏州,夜泊城外枫桥.霜天寒夜,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孤舟愁眠.忽然一声声蕴含韵味的夜半钟声,从幽深的寒山寺悠扬传来,敲醒了静谧的水乡之夜,仿佛一位在每个 ...

  • 故乡记忆(之四) ——不绝诗流话绍兴(续)

    公元822年10月,白居易到杭州任刺史.事有凑巧,正当此时他的诗酒至友元稹(微之)也被调任浙东,授浙东观察史和越州刺史,官邸就在与杭州一江之隔的越州(今浙江绍兴).白居易闻讯元稹到来,欣喜得手舞足蹈, ...

  • 故乡记忆(之五) ——四位绍兴穷塾师的伟业

    在故乡绍兴,历代都有喝墨水长大的文人.他们手无缚鸡之力,肩无挑担之能,又不擅长行商坐贾.铢量寸度,几乎只有仕途一条出路.一旦在千军万马中挤不上独木桥,在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或者虽然侥幸走进官场,却又禁 ...

  • 故乡记忆(之六)——被冷落的绍兴名士

    名誉全球的"文物之邦"."名士之乡"绍兴,以稽山鉴水的钟灵敏秀,孕育了举世莫比.不绝如流的一代代希世之才.然而在"三王"如红日高照.&quo ...

  • 乡土记忆之四十三:收油菜

    农家五月忙.早稻刚插完,就又要收油菜了. 油菜全部呈金黄色.壳快要裂开时,就可以采收了.时间,一般是清早就开始.太阳刚出来,威力不大:油菜籽壳沾着露水,不会开裂.裹在里面的油菜籽,"蹦跶&q ...

  • 乡村记忆:十三斤干面馍馍(作者 马其亚)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临近麦口的一天夜晚,月白风清.新塘河河堤上,晃悠悠走着五个衣衫褴褛的男人.他们拉着一辆平板车,平板车上放着几把铁锨.棉衣和破旧棉被.前面不远处的河堤西边是他们的家.这里是黄墩湖滞洪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