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养心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唐·元稹《咏廿四气诗 · 小暑六月节》
01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中国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一候温风至:小暑之日“温风至”,温风就是热风,人如在天地间一个大蒸笼中,蒸出满身汗水,又如舒展在温水中,苦不堪言还是兴在其中,一切都因由自己的心情。
二候蟋蟀居宇:后五日“蟋蟀居壁”,指蟋蟀生而在穴中面壁,不能非出穴,它农历七月才出穴,活跃在草丛中求偶,到八月田亮,就会聚在院中,天越凉离人越近。
三候鹰始鸷: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BE
GREEN
那么,小暑时节我们在养生方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02
小暑重养心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昼长夜短,也是阳气最旺盛之时,人体能量消耗大,身心宜清淡度日。
中医认为,夏属火,通心,夏季为心所主,所以要顾护心阳。
小暑之季的“外感”和“内伤”均可对心有影响。
(1)外感气候因素:小暑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头伏正在小暑节气,从入伏到出伏,时间在公历七月初到八月下旬。三伏天是一年中热度最高、湿度最大的日子,故有“热在三伏”之说。
“汗为心之液”,天气太热容易出很多汗,多汗不仅易伤心气,还会易致阴液亏虚,而阴虚者阴不敛阳,容易出现烦躁不安、心神不宁、失眠等症状。所以,夏季要静心,不宜做剧烈运动,还应保持情绪稳定,同时注意补阴生津,方能宁心安神。
(2)内伤情绪因素:小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按五脏主时养生。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一定规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中医养生主张一个“平”字,即在任何情况之下不可有过激之处,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然而,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故小暑时节养生重点突出“心静”,心静自然凉。
Today
BE SUMMER
03
注意事项
既然夏季要静心,那能不能一直在空调房里待着呢?当然不行!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是指春夏之际,万物生长,人也应该顺天时,增加活动的时间,以帮助自身阳气的生发。夏季宜“夜卧早起”,这里的夜卧,并非熬夜,建议23点前入睡,早晨5点左右若能自然醒,可以起床活动,若继续睡懒觉,起床后反而容易头昏脑涨。夏季中午温度高,不宜外出活动,在11~13点之间睡子午觉,有利于补充精神,更好地完成下午的工作、学习,午睡以15~30分钟为宜,不宜过长。
04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疾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养生实际上就是根据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对自己的衣物、饮食、行为等进行调整,以达到人体的“阴平阳秘”,毕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