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疆情缘|走进巴彦岱
大约在读初中的时候,我看过王蒙先生的一本书:《淡灰色的眼珠:在伊犁》。学生时代,这本书被我抚摸得很旧。前些年回老家,到姐姐家搜寻我小时候的物品,找到了这本书,可惜已经腐蚀得几乎成碎纸片了。姐姐帮我保存了年少时期那些看起来值钱的宝贝,却不懂得保护书籍。如今书已消殒,但它带给我的美好依然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记忆中。
1963年,王蒙举家从北京迁至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在这里生活了16个春秋。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夕,王蒙回到北京,伊犁就此成为他的故乡情缘。王蒙先生当年所在的伊宁县巴彦岱乡,距伊宁市区很近。援疆工作期间,有一天,我站在伊犁州党委办公楼七楼窗口远眺,外宣办的一位同志指着一条最近的山线说,那下面就是巴彦岱,王蒙同志待过的地方。
《援疆干部丁捷》(绘制:沈墨)
伊犁人对王蒙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王蒙先生对伊犁的爱,几十年来通过文章和采访、谈话等多种渠道,不断地向社会传递着。从北京到遥远的边疆,本是一段很辛苦的经历,但发生在王蒙身上,就演化成一种宝贵的情感积蓄和社会财富。
伊犁人谈到王蒙,既骄傲又感激。巴彦岱老一辈的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同胞,说起王蒙就动情,情到深处每每热泪盈眶。王蒙在他们的记忆中,是一个朴实的村民,跟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耕作,在同一片大山里燃起炊烟,喝着大碗酒,饮着马奶茶,说着维吾尔语夹哈萨克语,哈萨克语夹汉语。王蒙还为他们做了许多实事。回到北京的王蒙,对伊犁念念不忘。一有机会就回到伊犁,看望乡亲。王蒙来的时候,许多人难以抑制喷薄的感情,抱着他又是哭又是笑。
丁捷
我来新疆工作的原因不止一二,但一定有一份是来自王蒙先生那里。王蒙先生作为我从小崇拜的作家,他的情感对我有一种感染,他所描绘的伊犁,冥冥之中对我产生了一种心灵牵引。到伊犁后的第一个月,我曾特意而用心拜访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在伊宁市区的林则徐纪念馆;另一个就是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境内的清水湾,伊犁日报社在那里修建的一个文化创作中心,它挂着一块不起眼的牌子——王蒙文学创作中心。林则徐纪念馆的拜访让我翻涌着心酸的情感,而王蒙文学创作中心的拜访,让我内心产生一种温情。从此在伊犁,我不觉得艰辛是陌生的,我不觉得故乡是遥远的。
只是,我很久没有轻易启动王蒙先生生活过的巴彦岱乡镇的拜访。也许,我就这样走进去,是对积攒在心里的美好期许的一种轻率。我向往过的伊犁,我敬重着的王蒙,当我走向这份向往和敬重的时候,我要兑现怎样的期望,我又能许诺什么?一些期许总是藏有意于无意之间,我这样念想。念想多了,成为一种虔诚。虔诚深了,就会在某一天化作现实。而且,实现得那么自然,那么情能投意暗合境相生——当年年底,我和江苏来的援友洪锦华、陈凤楼拿到一笔援疆生活补助,一致决定把这笔钱捐出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洪锦华先生建议捐给上学困难的孩子,并要我联系一个困难学校。我的脑海中立即出现一个地名——巴彦岱。我们很快做完这件事。三个人,六万多元钱,巴彦岱二十个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高中生,从此可以顺利读完高中。当我怀揣着这笔钱,颠簸着奔向巴彦岱的时候,我忽然想起,王蒙先生的夫人,当年随着先生来到伊宁,做的就是高中教师的工作。
丁捷在新疆。
记得那十二月,气温很低,冰天雪地。几十公里路程并不遥远,但汽车在冰雪地里行驶得艰难,和我们急切的心情形成反差。好像走了很久、很久,我们终于走进了书里梦里的巴彦岱,走近心中的王蒙先生。那笔揣在怀里的二十个孩子的学费,被我的心口焐得滚热。
也是从巴彦岱开始,我们投入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孩子的关爱中去。此后的几年,我们的爱始终没有停止。洪锦华先生堪称援疆人的表率,他把大量的财力、物力和情感倾注在伊犁州家庭困难的孩子身上,援疆工作结束后,他也一如既往,同时带动全家和更多的同事,投入关爱事业。十年后他被伊犁州政府授予“爱心大使”的荣誉,在扬州市委副书记和政协主席位置上快退休的时候,组织上考虑要发挥他的余热,为他安排一份团体职务,他说我什么都不需要,请让我到慈善总会去做爱心服务工作。他的许多动人事迹,多年来在江苏和新疆两地之间传颂。在伊犁,我也陆续为孩子们带去四万多个书包,一百多万元的课外书籍。我回到江苏后,还与伊犁晚报的热心记者蔡立鹏一起策划了面向贫困牧区援建“周末爱心书屋”的活动。伊犁的孩子、家长和热心文化人,一直惦记着我们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我们得到了太多心灵的温暖回馈。“像王蒙一样,拥有一个温暖的边疆”,这是我们的誓言,也终于成为我们的人生。
丁捷创作的援疆情缘散文《约定》。
我从新疆回来四年后,才有机会重返伊犁。一天晚上,我意外接到伊犁州文联李钰女士的电话,通知我加入王蒙先生、王巨才先生率领的中国作家协会访问新疆代表团,参加新疆书展开幕式和王蒙先生捐建的伊犁王蒙书屋捐赠仪式。到乌鲁木齐报到的那晚,我们用餐后随着王蒙先生回到昆仑宾馆,当我们走进昆仑宾馆的那一刻,喧闹的大厅突然安静下来,许多客人认出了先生,人们迅速地闪开成两排,一条热情与仰慕筑成的人墙通道,就这么奇迹般地出现在我们身前,随着王蒙的脚步,一直通向电梯。
看得出,年近八旬的王蒙先生跟人们一样感动。他一路不停地跟大家打招呼,你好,谢谢!谢谢,你好!说了一遍又一遍。第二天,在乌鲁木齐书城的新疆书展展会现场,更为巨大的热情包围了先生,两个小时,书展备货的5000余套王蒙作品图书被抢购一空。这让我见证了一个现实:王蒙在新疆,是一种亲切,如今也是一个传奇。而这种亲切和传奇由来已久,深入而又壮丽,绵延着,掘进着,拓展着,纵横在天山,流淌在伊犁河,渗透在各族人民的内心。
这种力量的源泉当然只有一个,这就是:从未造作、从未衰弱的大爱。先生就是这样的力量。
(作者系作家、艺术家,江苏省作协书记处书记、副主席。2005年—2008年援疆期间,担任伊犁州党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