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4亿辆,新登记汽车1242万辆,新领证驾驶人1408万人。截至2019年6月,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5亿辆,私家车达1.98亿辆。从城市分布情况看,截至6月,全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的城市共有66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个。其中,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城市29个,超过300万辆城市11个,依次是北京、成都、重庆、苏州、上海、郑州、深圳、西安、武汉、东莞、天津,其中北京、成都汽车保有量超过500万辆。随着车辆的增加,我们的城市已经从以人为主,变成了以“车”为主。不管是早、晚高峰,还是节假日出行,都是拥堵不堪,城市道路成了流动的停车场。城市道路拥堵问题,涉及的范围较大,主体较多,只有让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来治理。良子今天关注的问题是:当车到达目的地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停车难!任何一个停车场都车满为患,即使都是付费的,往往还一位难求。有很多次,我带老人和小朋友去医院,就因为医院没有办法停车,必须先把人放下,然后去周边找车位。停完车再去和他们汇合走看病的流程。这种心情真的焦急,恨不得把车扔下不管了。在公共场所,可能还有管理人员指挥交通,采取限流、引流等措施。而在老旧小区停车难的问题就更加尖锐了。往往下班晚了,回来就没有车位,又不能把车塞在口袋里带回家。稍有点公德心的人停车还注意点其他人,不负责任的就有可能乱占道,乱停车。所以在老旧小区经常发生:汽车占用“生命通道”导致消防车和救护车无法进入,最后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情况。所以,良子今天这篇文章是有感而发。但不仅仅是发牢骚,更要发些我看到的“大胆”的解决方案!我们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设置更多的停车位,尽量少的“毁灭”本就少的可怜的“绿化面积”。这是个“零和效应”,停车多了,绿地必定少。看似无法调和,但良有方总会找到一些折中的解决方案。我们在“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面积”动了点脑筋。如下图保留原来的高大乔木,把灌木和草地的部分调整为停车位。这样虽然草地面积减少了,但是进了小区之后,映入眼帘的“绿色”并没有显著减少,是居民们能接受的一种方式。另外在适当拓宽道路之后,路边零时停车成为了可能。只要管理再上一些手段,让生命通道“畅通”成为了可能!最近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种停车方式,比较新颖,类似大学宿舍的“上下铺”。(如上图)据说还取得了知识产权。一种停车的设计方法怎么就有“专利”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在中国,即使给了你权力,但如何行使这个“权力”,显然不太具有操作性。这种停车方式对于闲置的机械车库(层高较高的非机械车库)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停车效率确实增加不少。另外,机械车库往往后期的运营成本比较高,除了设备维护,还有操作工人力成本和动力(水电)的一些费用。而这种类似“LOFT”的车库,可以把机械的变成物理的,减少运营成本,而“停车”效率也没有明显的降低。这种LOFT停车方式,在防火分区的划分和设备的配置上都会更经济,从而有效的节约投资。所以,老旧小区如果停车库层高很高,并且使用效率不高的,不妨一试。据说这种创新最近很受房地产企业欢迎。我想除了有效的节约投资造价之外,车位可以作为“产权车位”售卖是最大的卖点吧。LOFT车库比普通的双层车库停车效率高,比机械车库的车位值钱,确实是个“跨界的明星”!很多市中心的老旧小区地面空间非常有限,即使想采用第一种方案也收效甚微,第二种方案更加无用武之地,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停车库。如何解决这种“极限状态”的问题呢?将停车问题和老房子的修缮两个问题一并进行考虑,而不是孤立的思考解决方案。所以我们大胆的将停车问题解决在屋顶上的同时,也加强了老房子的结构。在设置屋顶停车时,需要搭建一个框架体系,这个体系正好可以将老房子的结构同时加固了。升降机让“车”上楼又能结合让“人”同时上楼,一举两得。(适用于外廊式或者通廊式的建筑)搭建框架的时候,又产生了一些衍生产品。可以把每家的空调放在横向加固的“梁”上,装上空调百叶后既统一了空调机位,又形成了新的建筑立面形式,让老房子焕发出年轻的光彩。
当然还有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比如屋顶停车带来了建筑物高度增加,突破了原规划审批等,这需要政府部门认可才行。
对居民来说,前排的升高是否会对后排的日照有影响。这个我们做了一定的计算。最后发现:屋顶增设的停车位位于本楼的南侧,与原屋顶的夹角小于30°,对后排楼的日照影响几乎没有(与平改坡相似)。物理方面的扩容总是有穷尽的,所以对停车库(场)的各种改造都是有极限的。在停车难这个问题上,问管理要“效率”可能是“更有前途”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智能设备的应用,做好停车库的管理,让相同的物理车位接待更多的车辆,提高车库的停车效率。也可以通过过往数据的采集、筛选、分析,帮助停车库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让停车效率更高。还可以对分散的停车库进行“片区化管理”,这样可以突破单一车库的容量。使得一个片区的停车问题统筹起来考虑,更容易解决吧!更可以进行更大范围的车辆大数据分析,对停车趋势进行分析、对实时停车进行预报,帮助每个停车库做好停车管理工作。管理方式有无数种,也给解决“停车难”问题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潜力无穷,令人遐想!20世纪初,马车还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各大城市还在为清除马粪“伤脑筋”。二十一世纪,汽车成为了城市至关重要的交通工具,我们在为“停车难”发愁。不管是奇思妙想的“物理空间扩容”,还是高明的“管理技术”,也许都不是解决“大城市停车难问题”的终极方案。
唯有科技创新才是正途
“我们需要一匹跑得快的马”
要的不是“马”
而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