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12岁以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

作者:主创团·李核桃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再向父母倾诉心事?

刷微博时看到一个热门话题:不再和父母倾诉心事的理由。

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不愿意和父母说心里话?

只因为:“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完全是种因得果的。

比如说,孩子不小心打翻了一杯水。

这件小事处理起来原本很简单:把水渍擦干净,把杯子碎片清理干净就行了。

可一般父母是怎么做的呢?

轻则对孩子大吼大叫,重则把孩子暴打一顿。

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以后不一定就不再毛手毛脚打翻东西了,但一定会记住:犯错,会让父母生气,也会让我受惩罚。

于是,等孩子再遇到问题,为避免冲突和惩罚,他就会不想再让父母知道,哪怕自己委屈得要死。

于是,孩子和父母间的那道门,就这样,重重地关上了。

而这一点,也在众多网友纷纷的留言里得到了印证:

“我小时候有一次感冒咳嗽了,被我妈听到以后,直接冲我大吼大叫,骂我没用为啥老是咳嗽。

所以,以后生啥病都不敢说。”

“我现在20多了,在家里盛饭端饭都小心翼翼怕摔了,怕听到玻璃/陶瓷摔碎的声音。

不知道为啥小时候我爸妈那么大反应,什么粗心大意、马大哈、不仔细、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学校里发生的事我从来不会跟父母说,他们会从中挑毛病

即使这件事和我无关,他们也会说不好好上课,净关注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只会指责你这件事做的不对那件事做的不好……”

当孩子跟父母求助,当孩子跟父母坦露心迹,当孩子跟父母真诚聊天时

他们得到是冷冰冰的说教、蛮横的指责,甚至是自取其辱的感受。

一而再,再而三,那孩子自然就没了沟通的欲望。
每一个不想跟父母交流的孩子,只不过是,在心里积攒了太多的失望和疼痛。

别让你的沟通方式,毁了孩子的一生
沉默,不过是孩子,担心遭到喋喋不休的批评、说教、指责。
寡言,不过是孩子,害怕遭到劈头盖脸的责骂、讽刺、羞辱。
作家七堇年就曾在写给妈妈信中袒露心迹:
有时候我宁愿你打我,也不要说那些语言暴力。三天两头的每一句“我是真后悔要了你/你看人家XXX再看看你自己/你能不能少给我添麻烦/没有你我过得好得很/.......”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从小生活在父母不会好好说话的家庭里的孩子,最后怎么样了?
有网友回答说:即使如今我已经为人父母,回首往事,感觉自己依然是一个咬着拳头、强忍着抽噎的孩子。内心永远都有一个小小的黑屋,门外响起粗重的敲门声,那个熟悉的嘲讽和打击不停剜着他们的心。
更多的网友自卑、孤僻、冷漠,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有爱好好说》一书指出:
当听到父母那些伤人的话时,34%的孩子变得意志消沉,不愿开口说话;

而高达80%的孩子会愤怒的反抗,心生仇恨。
而他们的反抗方式,通常比较极端。
前不久,江苏扬州一个11岁女孩,因寒假作业没做完和妈妈发生争吵,一气之下跳楼了。
花一样的年纪,就这样没了,真的太可惜了。
有人批评现在的孩子太玻璃心。
可事实上,每一次过激事件的背后,都不只是当下的冲动,而是无数次情绪的累计、无数件小事的堆积。
一直的批评、否定、指责,让孩子根本没有和家长倾诉的想法,甚至会觉得说也说不通,只能全憋在心里。
可人的情绪总需要一个出口,孩子的世界就那么大,他们找不到出口,就只能撕开自己当出口。
你指责孩子,他不会停止爱你,但是会放弃爱自己。

别让你的沟通方式,毁了孩子一辈子。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从来不是暴力沟通

海明威说:“每个人都需要有人和他开诚布公地谈心,一个人尽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以十分孤独。”
孩子不愿意跟家长说心事,并不代表他心里没有事可以说。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无论男生还是女生,他们对父母其实有很多方面的诉求。
而且年龄越大的孩子,越希望父母关注自己的心理活动。

因为进入青春期之后,他们面临更多的挑战,更需要家长的支持、陪伴、指导。
暴力沟通,显然不是解决亲子问题的有效途径。
心与心的交流,才是打通亲子关系的关键渠道。

如何促成这样的沟通呢?
(1)情绪第一位,不要在情绪激动时做无效沟通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中说:“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话的语气和方式。”
什么样的语气和方式呢?
不要在情绪激动时跟孩子讲道理、争执,更不要咄咄逼人地“吵赢”孩子。
人与人的交流,80%是情绪,只有20%是内容。
孩子对内容的理解力不一定强,但对家长的情绪感受力却一定敏锐。
一旦大人的火气上来了,孩子的脾气也会上来。
湖北咸宁有一个17岁男孩,也因和父母吵架,想从11楼跳下。
消防员将其救下时,他手里还挥舞着水果刀,激动地叫嚷:“让我去死!”
家不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如果说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那么跟孩子吵架就是最愚蠢的教育,只会将孩子生生推离自己。
因为,吵得最凶的时候,往往是彼此想要争个输赢的时候。
跟孩子争输赢,你有多对,就有多错!
就算吵赢了孩子,也会输掉孩子。
(2)蹲下来,去理解孩子的世界

美国心理学家德华·桑代克说:“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
想起前段时间看的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带着5岁的女儿参加节日晚会,零食、糕点、水果、还有各式各样的礼物……
妈妈带着女儿四处参观,感受着节日的气氛,她以为女儿也会很开心。
但女儿全程没有一丝笑容,多次央求离开无果,只能躺在地上撒泼打滚。
妈妈一顿训斥,制服了女儿,可在蹲下去,给女儿穿蹬掉的鞋子那一刻,她惊呆了。
因为,她眼前的世界,没有零食、没有点心,只有来来往往、密密麻麻的大腿和鞋子。
原来,孩子的高度,看见的世界,与成人所见完全不同。
当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场思考问题,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成为最大的问题。
当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孩子的感受,那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嘴上功夫。

重要的是,蹲下来,站在他们的高度和角度去看世界,聆听他们的心得与想法。

(3)孩子越长大,家长越要少说话

李玫瑾说:“6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12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
一句话道出亲子教育的本质,孩子越长大,父母越要少说话,闭嘴比喋喋不休的说教更有效。
闭嘴并不是置之不理,而是从说教改为倾听,去理解孩子的想法。
孩子不一定想听父母说,但一定愿意被倾听。
因为倾听,就是愿意把他的话当回事,愿意与他建立情感链接。
这样,孩子才会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爱着。
感觉被爱的孩子,才愿意打开自己,向父母敞开心扉。

加拿大心理治疗师克里斯多夫·孟说:“在亲密关系中,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说心事,这个问题并非无解。
当你和孩子之间不再有责备、羞辱、批评、苛求、一方对另一方的打压。
伤害就消失了,冲突也就不那么尖锐了。
当你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纳他的想法,尊重他的行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进行引导。
这样的亲子关系,又能差到哪呢?
好的教育,就是好的关系。

而好的关系,一定有爱的流动、良好的沟通。
作者简介:李核桃,社科图书编辑,正走在婚姻路上,探求着育儿密码。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