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美丽转身,即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应注重表达,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应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应变“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语文课要告别内容分析性的阅读教学,变分析课文为理解与运用并重。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所以理解和运用并重,理所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我们常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要走两个回合,第一回合是通过课文语言来理解思想内容,第二个回合是理解思想内容以后,再来认识课文思想内容的形式。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主要不是学习课文内容的,而是学习课文的表达形式的。走进这本书,走进语文的内核。2020年11月3日晚上七点半,教师读写领航计划第六课《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读书讲座在钉钉群里进行。会上邀请了领航计划导师张金凤老师给我们做了《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的讲座。从教育理念到教育习惯,再到教育的行为,转变需要漫长的实践过程。吴中豪教授编的这册书中,有12个课例,由参加国培的老师一起打造,又有专家的理论支持,比枯燥的理论书籍,让一线教师更能接受,更能内化。读这本书,通过思考和行动,能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每个案例打磨的过程,就是一次行动研究。首先有学员结合自己经验的初稿,之后有同伴之间的听课评课,打磨成二稿,最后是专家参与,有反思的三稿,附上教学实录,是完整的行动研究过程。我们日常的教学活动,少不了行动研究,要是搜集、整理每一次课例打磨的过程,对教学和课题研究,都很有益。张老师把数学与语文的教学进行了比较,并举了《李时珍夜宿古寺》的课例说明教材与课程的关系,思考怎么去用教材。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用课文教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方法的感知上,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语文能力的途径主要还要靠言语实践。通过课文中丰富的规范的语言输入来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通过情境化的语言输出来促进课文语言的同化。张老师引用于漪老师的话:“教师对教材解读的深度和宽度往往决定了教学的高度;文本解读能力的强弱, 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平时,我们最关注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其次是准确解析关键词句的” 来说明文本解读的重要性,而后围绕文本解读的内容、依据、策略和存在问题这四个方面来讲:含义,还会分析课文写作特点,张老师希望老师们还要准确设定语言训练点,确定准确的、可操作、可评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提示我们不要忽略语言训练点。通常,我们比较重视概括能力、关键词句的理解,还有感悟,我们要清楚阅读能力的构成,梳理课标,考虑文本的特点,根据练习系统,掌握学情,几项结合,来制订教学目标。这块的灵活度还是很大,可以大胆尝试。
文本解读五大策略
策略一:反复裸读,读出独特发现。
策略二:博览参读,读出深度思考。
策略三:对比研读,读懂编写意图。
策略四:换位替读,读出儿童视角。
策略五:专业精读,读出语用训练。
首先,学习是学习者积极的自我建构。其次,学习者的自我建构基本要素是经历,是经历中的体验、感悟、总结、概括,没有经历就不可能有学习,有什么经历就有什么样的学习。第三,学习者的自我建构必须有条件,一是他们必须有机会,二是必须获得支持的环境,三是学习要建立在他们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同时内容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第四,学习者的自我建构,其特质是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种持续活动。从本质上说,教学活动应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是合理性,其次是趣味性,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 它表现为人对某事物所产生的好奇心和吸引力,这种好奇心和吸引力往往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 成为学习工作和事业上一种强大的内驱力。第三是实践性,比如综合性活动、口语交际活动的思考。11 月24号晚,我们针对《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的阅读心得,围绕三个话题进行探讨。话题一:结合课例,说说你是如何围绕课程内容反复推敲,最终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的。王盛青老师认为,目标确定的过程也是文本解读的过程,她以课文《搭石》为例,阐述了自己是如何围绕课程内容反复推敲,最终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经历。谢文静老师就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精卫填海》一课举例说明,她确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时,首先关注单元整体,把握教学主线,带领学生梳理归纳学习这篇神话故事的方法,再迁移学习《山海经》中其他神话故事,进行“1 X”延伸阅读,最后引导学生走向白话版或者写给孩子的《山海经》整本书的阅读。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依据学生实际来制定的,这也是她最终确定这节课教学目标的最重要的考虑。杨滟老师发言的题目是《三点一线抓要素,瞻前顾后定目标》。杨老师结合了10月份她们学校青年教师赛课的同题异构课,展开了反思。教材中包含的课程内容可以开发出很多,我们不能全部教,要有选择、舍弃。胡子眉毛一把抓,到头什么都抓不住。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堂课的成败,必须找到依据,教学才有底气。姚益芬老师认为,要解决“如何确定课文的语言训练点”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何为“课文的语言训练点”。她觉得语言训练点应该以解密字词句段篇等的表达为指向,以积累该语言范式或掌握该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规律为目标,以设计有层级的学习步骤为过程的语言实践活动。洪敏老师详细跟大家分享了两个教学案例,提出的关键词是:学会、学习、准确拼读、兴趣。李林老师认为:阅读教学突出学生的朗读,在这两个环节的朗读指导设计很有特点。第1遍朗读,检查学生读正确流利,第2遍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设计很有层次。感情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老人说的几句话,突出课文重点,不面面俱到,能够使指导更加具体。结合感情朗读,抓住关键词和句的体会,指导很细腻,很有语文味。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让学生凭空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更加有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热点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由一线优秀教师在长期语文从教中最感困惑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总之,学习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成长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只有那些心无旁骛,始终孜孜以求的人;那些意志坚强,一直走在路上的人,才可望收获成功的快乐。语文教学这座高山,登上高处才会风光无限,语文教学这方深潭,潜到深处才会别有洞天。来吧,让我们一起共赴一场阅读风暴吧!
*本文选自路文静、孙鹤滢、朱维丽、杜娟娟、高伟制作,周其星、刘璟指导的读写领航第六期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