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下午,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第二场新闻发布会:民族管弦音乐会《丝竹里的江南》
今晚(10月11日),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了“丝竹里的江南”:苏州民族管弦乐团(SZCO)音乐会。作为一支民族管弦乐团登上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BMF)的舞台,这在过往的22年时间当中可是绝无仅有的。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艺术总监彭家鹏和他所率领的这支成立才不到三年时间的“亲兵”,在BMF舞台上的首秀,令笔者倍感期待。
当晚,一头“西蒙·拉特尔”式白发的长者观众
从当晚这场音乐会的曲目编排上,就可以嗅出这支乐团此访的诚意十足。首先,音乐会的上半场带来的是五首中外经典管弦乐作品改编:第一首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的尾声,在彭家鹏的执棒下,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现场演绎,整体上呈现出一派丰富的动态感。尤其是台上乐队的中阮声部很给力,同时,整支乐队的齐奏听起来似乎也毫不违和,完全不逊色于作品原始版本的音效呈现。
第二首作品是由中国作曲家郑路、马洪业创作的《北京喜讯到边寨》(改编:彭修文),其中,乐队高胡、二胡和笙这几个声部的音响很突出,展示了一派欢天喜地的国乐特质。值得一提的是,笙(高音)声部首席的solo段落演奏格外动听,只是总体而言,乐队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两个中低音声部的声音少许有些被压制。但平心而论,这首作品或许本就应该让民族管弦乐团来演,因为这样一来,作品的风格韵味及其艺术效果的体现,貌似都相较原始的西洋管弦乐队版本,要来得更为恰如其分。
如果说著名指挥家陈燮阳是“伏尔泰”,那彭家鹏就是“狮王”,指的是他俩各具特色的发型 | 图片:@BMF
第三首作品是妇孺皆知的乔治·比才歌剧《卡门》序曲,也是由著名民乐指挥家彭修文进行改编的。彭修文改编并执棒民乐团公演过很多经典的西方管弦乐经典(比如《图画展览会》和《火鸟》组曲),笔者亦是相当认同这类的艺术尝试,所谓“洋为中用”在此处得到了一种绝佳的展现。当晚,这首《卡门》序曲的演绎,乐队高胡(二胡)声部的齐奏动静相宜,感觉甚好。第四首作品是安东宁·德沃夏克最著名的一首《g小调第八号斯拉夫舞曲》,Op.46,该曲的改编可谓整体上最接近于作品的原始版,给人听觉上的还原度很高。最后一首作品是小约翰·施特劳斯《雷电波尔卡》,同属大众都能耳熟能详的施特劳斯家族经典。从现场的听感上来说,乐队的唢呐声部吹得挺来劲儿,与此同时,竹笛声部亦然。当晚音乐会上半场的最后一曲是由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委约中国作曲家刘长远创作的《丝竹的交响》,作品以江苏民歌《姑苏好风光》为素材。个人感觉,全曲不乏有针对哈恰图良《马刀舞曲》,以及经典老歌《天涯歌女》等中外作品的音乐引用,或许带有向经典致敬的意思吧。最后,作品的演绎还带上了乐队演奏员的集体哼唱。笔者认为,除了作品本身稍稍显得有那么一点冗长以外,其他方面都没毛病,当属一部好听入耳的中国民族管弦乐佳作无疑。下半场的音乐会,彭家鹏先后执棒演出了李博禅《楚颂》大提琴协奏曲(特邀大提琴独奏:康乔瑄)、赵季平《乔家大院——情爱》(二胡与乐队,二胡独奏:朱昌耀)、二胡、大提琴二重奏《菊花台》(改编:陈燮阳),以及张朝《干将·莫邪幻想曲》(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委约作品)。其中,张朝这部作品的音响呈现挺新颖,据彭家鹏在当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这部《干将·莫邪幻想曲》为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的未来创作开辟了一番新思路。出于对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的涉猎有限,且过往现场亲历过的相关音乐会更是屈指可数,所以针对当晚下半场音乐会的几部作品,笔者也实在是讲不出太多感触了。但必须承认,今晚这场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BMF首演是圆满成功、值得回味的,期待往后还能有机会现场聆听这支乐团的精彩演绎。视频:由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最后带来的安可曲——马斯卡尼《乡村骑士》
※从10月12日开始,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呈现一连三晚的“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音乐会系列,让我们一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