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归来首先迎接她的,原来是草原的守护精灵——沙狐

在嫦娥五号平稳降落在地后,一直守在屏幕前的网友发现,不远处突然有一只小动物正好奇的盯着嫦娥五号并寻寻觅觅的走过,当时很多网友都在说是“玉兔”跟着回家看看,不过这次嫦娥五号回来的有点急,“玉兔”没跟上,过来守护嫦娥五号的是草原的精灵——沙狐。

为什么说沙狐是草原的守护精灵呢?

在内蒙古的自然环境中,除了人类的过度开垦和放牧,啮齿类动物是造成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这些啮齿类动物不仅吃各种植物的枝叶,在食物短缺的季节,它们甚至连植物的根系也不放过。内蒙古草原生态脆弱,草皮一旦被破坏需要很长的时间来修复,加之啮齿类动物繁殖能力极强,稍不加控制数量就会以惊人的速度爆发,那时会严重影响到草原的生态平衡,所以一直遏制着这些啮齿动物的数量的,沙狐算是一大主力。

沙狐(学名:Vulpes corsac):体长50-60厘米,尾长25-35厘米,属于典型的大尾巴狐狸。沙狐比常见的赤狐体型略小,体重约2-3千克,和一只中等大小的狗一样高,是一种长腿,红灰色的狐狸。沙狐有典型的狐狸特征,脸短吻尖,耳朵下宽上尖,背部呈浅棕灰色或浅红褐色,底色为银色,下颏至胸腹部呈淡白色至黄色,腹下和四肢内侧为白色,尾基部半段毛色与背部相似,末端半段呈灰黑色。夏季毛色近于淡红色。

这次在镜头中,沙狐是慢慢的、寻寻觅觅的走过,这也和它们的觅食习惯有关。沙狐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食物,鸟类和昆虫次之。达乌尔黄鼠、黑线仓鼠和布氏田鼠在沙狐食物组成中超过50%,其它啮齿类动物,如草原旱獭、褐家鼠和跳鼠科等所占比例小于25%,剩下的就是偶尔遇见的一些鸟类和昆虫。

尽管沙狐的奔跑速度并不快,并且是中国狐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但是它们在对付啮齿类动物的时候却非常有心得,沙狐的听觉、视觉、嗅觉皆灵敏,啮齿动物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它的追踪。镜头中它就在边走边听地下猎物传出的声音,估计嫦娥五号着陆时的声音,吸引了这只在周边游荡的沙狐,过来看看有什么吃的,结果成功抢了镜。

相比其它狐属,沙狐更具群居性,甚至多只个体共住同一洞穴。在冬季,为了弥补奔跑速度的劣势,沙狐在长期的捕猎过程中形成了极佳的配合默契,它们结成小型觅食群体,群中有配偶和成年子女,它们住在类似“沙狐城”的相邻洞穴,当然你这些洞也是顺手抢来的,原主人大多是像旱獭这种稍大动物,因为沙狐并不擅长掘洞,它们考虑的只是怎么把原主人吃掉然后暂居。

没有哪只沙狐的一只定居在一个地方的,它们主要栖息于干草原、荒漠和半荒漠地带,远离农田、森林和灌木丛,喜欢在草原和半沙漠中生活,最初源自蒙古草原,这样的环境并不能持续提供足够的食物,它们天生是流浪的猎手,四处游荡,无固定居住区域,在觅食困难的冬雪季节,它们甚至会向南迁徙。

沙狐生活的范围大且流动性强, 尽管一些研究揭示了有关沙狐的行为和生态的信息,但很少有关于沙狐种群分布情况。随着人类活动的威胁和环境的破坏,沙狐的种群数量势必会有所下降。截止2016年该物种总体生存并未受到威胁,目前沙狐在一些自然保护区(该地区的最高保护状态)以及中国、俄罗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蒙古的国家公园得到保护。

好在沙狐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很强,交配期固定在每年的1-3月,妊娠期约在50-60天,春末夏初环境最适宜、食物最充沛的时候产子,每胎产仔2-6只,也有一窝11只的纪录。沙狐2岁性成熟,寿命约6年。

在动物园中生活的沙狐,也能适应动物园中相对独立的环境,只要吃饱喝足,它们的繁殖似乎不受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的莫斯科动物园里,一对沙狐一共繁殖了6窝幼崽。

这次嫦娥五号降临后,沙狐也算是在大众面前露露脸了,以后估计会有更多的人注意到这种在草原游荡的守护精灵,在这种巧合情况下都能见到沙狐,说明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治理真的见成效了。

在内蒙古,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中,近些年发现了多种绝迹多年的野生动植物重新回到沙漠中,包括天鹅、野兔、胡杨等100多种绝迹多年野生动植物再次出现,2013年甚至来了70-80只灰鹤,2014年又出现了成群的红顶鹤,库布其沙漠生物种类从不足10种增加到530种,降雨量从每年不足100毫米增加到每年456毫米,一系列数据下,都是近30年的各方艰辛治沙的成果。

向坚守在内蒙古环境治理一线的英雄们致敬,您才是真正的草原守护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内蒙古日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