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古传话】……多友鼎铭文释意
【稽古传话】
多友鼎释意
“多友鼎是西周晚期青铜器,1980年在陕西省长安区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系“镇馆之宝”,出土时曾是建国后陕西地区西周铜鼎上铸刻最长铭文(注:此言不实!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的史墙盘一般视为西周彝器且有铭文284)。西周多友鼎,内壁后方铸有22行铭文,共计279个字;是铭文涉及猃狁的铜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件,铭文内容对研究西周晚期历史、西周晚期同北方少数民族关系及古文字研究、历史地理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整理自360百科“多友鼎”)
关注多友鼎,对我个人而言,并非源自其铭文字数的多寡,而是针对其明确的出土时间、铭文的时代特征及其内容故事的可能背景。目前,一般认为多友鼎系周厉王时期,由封爵前的郑桓公制作,但对其中的武公是谁,尚且存疑,并由此又引出其他歧义。
《史记·郑世家》开篇即是:“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据网络信息,公元前806年郑桓公封爵,公元前771年去世。由此,郑桓公生卒时间,大致在公元前840-前771年。通常认为郑桓公是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庶弟。在周厉王当政期间,因为“共和暴动”缘故,使其生命的最后14年,一直流亡于山西霍州北(彘地),并于公元前828年去世。据上推论,周厉王去世时,郑桓公尚且为十二三岁的少年;这个年龄也说明了郑桓公出生在厉王逃亡之中,他与后来继位,并传说寄养在召公家的周宣王姬静,即便是同父同母,也必定疏远而生僻。
再据360百科“周宣王”介绍可知:作为终结了“西周共和”革命时段,并有过“宣王中兴”辉煌时期,在位长达40年的周宣王,传说并未得到善终,而且其死后继位的周幽王,终于败国导致西周王朝结束。在介绍周宣王功过是非经历中,针对与猃狁的争战,上面知识解释者举例两处,一个是公元前823年尹吉甫统兵败敌;另一个是公元前816年,虢季子白统率,斩首500人,俘获50人。而这后一个例证,显然出自1864年出土的“虢季子白盘”内容。
上述简介和分析,旨在说明大致在公元前840至806年间,当时西周王朝的京都周边,所谓蛮夷部落时常进犯天朝的事故,基本就是常态。所以,如果视“多友”即为郑桓公,那么多友鼎中的武公最大可能就是虢季子白(注:虢季子应为尊称而白即伯应为爵位)。
与一般西周彝器铭文比较,截止目前自学水平,直觉多友鼎最奇特的地方,就在于铭文最后所表明的铸造礼器目的,竟然不为了感激周天子,反而颂扬的是武公,甚至还特别标注上“用朋用友”的功用。如此气魄和手段,更像满身的江湖义气,而非贤臣良将的风范。
此释文中间,对于多友鼎中涉及的地名或国名,如荀、龚、世、杨冢等,因手边一时没有更多资料佐证,仅是臆测释说。再有,像断文识字之类,仅是泛泛而说的地方,里面尚有许多。原本业余探微,贻笑大方。
2020年12月16日草于济南
【铭文解析】
唯十月用。
玁狁放兴,广伐京师。告追于王,命武公遣厥方士,差追于京师。武公令多友,率公车,差追于京师。
癸未,戎伐荀,卒孚。多友西追,甲申之晨,搏于邦。多友有斩首执讯,片以公车。斩首二百有又五人,执讯廿又三人,孚戎车百乘一十又七乘,卒覆。
荀人属国搏于龚,斩首卅又六人,执讯二人,孚车十乘。
从至追搏于世,多友或又斩首、执讯。乃赶追至于杨冢。公车斩首百有十又五人,执讯三人。唯孚车不克,以卒焚;唯马驱尽覆,获京师?(原铭文缺一字)孚。多友乃献孚馘讯于公。武公乃献于王。乃曰武公曰:“汝既静京师,赉汝,赐汝,土田,丁酉。”
武公于献宫,乃令向父招多友迺徙于献宫。公亲见,曰多友曰:“余肇事汝休,又成事多禽,汝静京师。赐汝圭鬲一,汤钟一肆,鐈鋈百匀。”
多友敢对扬公休,用作尊鼎,用朋用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
【通俗释义】
这事发生在十月。玁狁猖獗,大举进犯京都。周王处境告急,传令武公派军队支援首都。武公命令多友,率领军队,驰援京都军民。
癸未这一天,军队征讨荀地,俘虏敌军。多友往西继续追赶,第二天清晨(甲申日),在边界交战。多友驾驭军车,亲自斩首执讯。此役斩首205人、执讯23人、缴获军车117辆,敌军四散溃逃。
追随荀国的附属军队聚集龚地,负隅抵抗。两军交战,又斩首36人、执讯2人、缴获战车10辆。乘胜追击到世地,两军交战,多友又有斩首、执讯。又追击到杨冢再战,斩首敌军115人、执讯3人,没有再缴获军车,都与死尸一起焚烧。虽然军马四处逃散,但解救了被俘虏的京师军民。
多友将战利品斩首的耳朵和俘虏等交接武公,武功将其献给周王。周王对武公说:“你能勤王平定京师,赏赐你田地和犒赏军士的美酒。”
武功在献宫,让向父招呼多友来到献宫。在献宫,武公接见多友,并对他说:“是我启用你谋事业,你能胜任并擒敌诸多,维护了京师安危。现在奖励你一个宝鬲、一个汤钟、百斤铜锡。”
多友为了彰显武公的恩惠,把赏赐的金属做成宝鼎,用于招待亲朋好友。但愿子子孙孙永远流传使用。
【释文解析】
关于斩首、馘与执讯的问题。斩首,一般视为砍头。馘,即割掉俘虏或战死者的一只耳朵。执讯,一般视为俘虏“活口”,以便询问并了解敌方的军事或国家机密。
仅从多友鼎来看,在一场战役中,被执讯的人数很少,应该是捉获的有一定级别的军士或官员。执讯与馘有没有关系?执讯是否还会有黥面或髡发等处罚?对此,参照《诗经·小雅·出车》中“执讯获丑、薄言还归”的诗句,再撇开“薄言还归”究竟是“不轻言战争快点结束赶紧让我回家”还是“凡执讯或被执讯,即便回家也会被遭奚落嘲笑。”等释意,单看“执讯获丑”的含义,其中一定不单纯是被俘虏又被释放的问题,即便被释放者,一般也会给予羞辱性体罚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