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是怎样的一条路?
练拳的过程总是反反复复,感觉自己难以进步,但是回过头和以前比较,还是有许多不同。有时突飞猛进,有时停滞不前,练习太极拳究竟是怎样的一条路?
我们先思考练拳的目标,养生?减压?技击?表演?应该就这几种了吧。表演是人制定的规矩,暂且不提。其他的目标都可以归结为---意识与身体的默契沟通,即身心合一。
身,包括西方科学的人体、生理、心理等;心,是人的意志、情感等。既然追求身心合一,看来之前是分开的。气血、协调性、失眠、压力等等问题,都是身心分裂的体现。
身心分裂,就需要有东西来连接,使二者产生沟通。在太极拳来讲,可分为形、气、意,这三者由易到难,可靠性由低到高。由此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形为桥
由于长期的工作劳动,成年人相对于小孩子身体比较僵硬,感知能力也比较弱,所以一开始只能通过肢体外形,来建立身心的沟通。比如“广播体操”“7分钟锻炼方法”“一个动作改善XXX”,简单易学、便于推广。
练习太极拳也是如此,学架子、正架子都是在“形”这一层面,学习并以肉眼直观的形式来规范动作。在这个阶段,通过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单一的动作---而是较为多样的复杂的动作,加强身与心的沟通。
这一阶段,仅仅是通过改变外形,所以用劲方式和平时并没有太大区别,还是以“力”居多。所以需要摆脱“形”这一标尺,转而进入下一阶段。(开头所说表演,虽然也讲究意气形合一,但所追求的还停留在以形为标尺)
气为桥
在上一阶段的练习中,本身就能逐渐放松下来,进而产生气感(酸麻胀热等从未出现过的感觉)。因为放松之后,气血运行更多,且身体的感知更灵敏。随着气感进一步增强,会觉得身体非常充实,真的像有股气在那里,甚至有时还会流动起来。这一切都是身体放松后自发出现的感觉,如果在出现之前刻意想象,那么出现的只是幻觉。
这一阶段,须要抛掉对外形的要求,转而通过气来带动身体运行。因为气足则代表外形到位且放松,但刻意控制外形却会阻碍内气运行。这种气加上身体原本的力,结合在一起便是“劲”,所以我们常说的“对拉劲”“虚领顶劲”等等都是以气来引导的。
能做到“内劲催外形”的,已经超越大多数练习者了,但不可自满,因为路还要继续。建议回顾《练太极拳为什么不能强调“气”?》。“气”的运用虽然可以更准确的控制身体,但毕竟还只是强调“身”这部分的练习,我们接下来要练习的是身与心之默契。
意为桥
“意”这个东西,其实从始至终都是存在的,只不过身体僵硬时我们不会用,就是“身体不听使唤”。当经历了前两个阶段,外形已足够到位,身体已足够放松。上阶段是“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现在我们要尝试着摆脱“气”这一中间环节,使练拳像日常生活一样,无论有没有气感。
许多人无法进入这一阶段,就是因为贪心,好不容易练出来的气感舍不得丢掉。就好像不丢掉对外形控制便无法引导内气,要有舍才有得。
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熟练掌握内劲运用,才能抛掉对“气”的控制。这是阶段到顶端之后的更替,而不是脑子想一想就能做到的。
然而进程并没有终止,之前的三个阶段都要通过某种东西,形成身与心的连接。然而只要有链接存在,就不能完全融合,所以当摆脱一切介质之后,才是真正的身心合一。由此可以想到,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将拳练成本然状态:一方面是练拳时连意识也要抛掉---所谓的“空”,另一方面是日常生活也保持太极拳所追求的状态。这种身心合一,是人类思想与天地产物的融合,是天人合一。
总有人觉得练习太极拳周期太长,一项要求需要花几个星期来掌握,几个月才能有明显的进步。但是如果能明白这是身心合一、天人合一之路,那么几十年都不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