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真理意志”的一个笛卡尔视角

编者按:为什么真理要和意志联系在一起?也许笛卡尔可以给一个解释。

尼采在《道德的谱系》第三篇“禁欲主义的理想是什么“中,旗帜鲜明反对这个基督教传统的“真理意志Wille zur Wahrheit”,甚至把“真理意志”和整个存在的意义联系起来。德文原文来看,这种意志是向真理运动的意志。

尼采在对道德评估进行审查后认为,这些价值观不仅是伦理评估,而且还要延伸到形而上学领域和解释其起源。尼采提出的基本问题是:对真理的意愿意味着什么?或者说,为什么我们想要真理,而不是错误呢?

由于所有知识都是一种解释,因此,所有与知识有关的概念也必须从谱系上重新解释。谱系显示了怨恨的道德价值的起源,这些道德价值使用某些形而上学的范畴,如真理、善等。

因此,人类的认知能力似乎取决于对仇恨产生的存在的评估,这是一种反应性影响,其主要动机是报复。因此,知识和形而上学,看起来是人类智性的纯洁领域,实际上依赖于一种强烈的情感,没有这种情感,知识和形而上学就不会存在。

这里,笛卡尔亦指出,人类智性(知识和形而上学)的纯洁领域,要有意志的参与,并不存在一个全然智性的静观沉思的超感性领域。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第四沉思中指出,单靠理智,我们不会犯错,因为我们不会对任何东西加以”肯定“和”否定“。

我们靠理智领会,但是要获得知识,除此之外,必须要”肯定“和”否定“,我们把意志运用到了我们所不熟知的领域,就会犯错。构成错误的原因在于不正确地使用自由意志。

所以这种“真理意志”,指的就是做判断的能力,没有意志,就没有真理,意志本身是来源于上帝的,我们按照受造物的形式接受上帝的意志。

“真理意志”是尼采“权力意志”的诸多面之一,背后的基督教传统可见一斑。

尼采对形而上学的的态度是将其作为心理学或谱系(揭示真理、存在等概念的起源),在1886年出来。尼采通过某种基于怀疑论的实证主义观点指出了形而上学的内部矛盾。

在《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一卷的第一章(1878年),尼采指出了形而上学的不可能性:但凡人想要严格地推理,就会意识到,他必须要采用怀疑论的方式。参考休谟和康德(虽然尼采对康德有诸多批评,但是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评被尼采视为一流的问题)

于是尼采将转向另一个计划,他虽然认为,这个世界的存在或不存在的证明对于我们没有差别(怀疑论者的态度),但有必要解释”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为什么不仅仅是一个危险的假设,尽管这个假设几千年来一直被反复论证。

对形而上学的理想主义和对知识本身的信仰,尼采称之为'理想',即人类”希望世界是什么“——这与”世界究竟是什么“相悖。因此,形而上学问题首先需要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尼采在这里提出一种形而上学的解释,将整个存在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

尼采从形而上学的概念开始,其中对立面具有基本价值:

时间/永恒;

真/假;

一/多;

等。

按照尼采的观点,形而上学的基本对立是“存在”和“变化”,换言之,就是“是者不是变化”,“变化不是是者”这两者之间的对立。

这些对立面是完全不同的本体状态,不能解释彼此,这种对立造成了严重的逻辑和道德困难。

尼采而言,对形而上学的信仰,是意志自我贬值的一个表现。

因此没有绝对的真理。然而,由于绝对真理是不可能的,形而上学的一神论同时被否定(参见《偶像的黄昏》)。

但是,否认这个真理并不意味着尼采否认“真理”这个概念的意义。相反,他对“绝对真理”的拒绝充满了意义,有助于分析、并揭示出在这个概念中投入的意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