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眉禅师与建文皇帝(第1讲)||智眉倡首 成千上万人捐助才创建了大观堡,《宁远县志》和智眉亲书的碑记为铁证。

 前言:弄清一段历史,不是一两天的事,也不是一两年的事,有时倾一生心血,也未必能弄清。从今天开始,小编就大观堡的历史之谜来揭个底朝天,估计会有一百余讲,也会牵连到不同时期、不同姓氏的族谱,或县志、或碑刻、或传说。让到过大观堡,见到过大观堡的历史人物来说话。小编尊崇以史说史、就事论事的史学研究原则,得一个结论,必有多方原始证据支持,并在推文中把证据“显摆“出来。马上开工!

第一讲:智眉禅师倡首,成千上万人捐资才创建了大观堡,有《宁远县志》和智眉亲书的碑为证

先来说说大观堡的位置:大观堡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鲤溪镇大观堡建制村梅木塘村东二华里大观岭山上,自古及今大观岭都属梅木塘所辖。有人在网上撰文说大观堡“无碑刻、无文字、无雕饰”,这简直是信口雌黄、游谈无根、胡说八道,甚至可以说是祸国误民!

今天这一讲,不讲别的,专们探讨大观堡(也称大观岭)究竟是谁创立的这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别急,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才能吃饱,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才能走稳,事要一件一件的办才能办妥。大观堡是谁建立的,证据得一点一点地摆才可信。

大观堡究竟是谁倡首创建起来的呢?

1.《宁远县志》有记录:智眉禅师倡首创立了大观堡。翻开民国版宁远县志,其上赫然写着:“距山半里,有白掌塔,云明末故臣瘗骨于此。传者失其姓氏。初,披缁慈觉寺,其母为募此山,创立道场,自营宅兆,刻铭塔石,其词俚拙,不足采矣。又东北有大观岭,新田界也,其上旧筑石堡。“如果不到现场查看碑文,我们当然不知道这座墓塔里埋的谁。但是只要去看一看,就知道,这个白掌塔里埋的是智眉禅师。

县志的记录翻译成现代文是:距金台山半里路远,有一座僧人墓塔叫”白掌塔“,都说这是“明末故臣”(即智眉禅师)埋在这里,是谁传出来的已经弄不清他的姓名了。智眉禅师先是在慈觉寺做和尚,后来,他的母亲为他四方募捐资金,创建了这处修行学道做慈善的庵院(这也许就是取名慈觉寺的原因吧)。再后来,他自己看风水选墓址建墓塔,还亲自书写塔铭。由于塔铭用焚文书写,隐语重重、晦涩难懂,不值得采信。又往东北,有岭叫大观岭,大观岭下就是新田和宁远的分界处,这座岭上古时就建起了石头城堡。”

从文中的“创立道场”和“其上旧筑石堡”的记录可知:大观堡是由葬在白掌塔里的智眉禅师生前倡首创建的:创立二字明白清晰。从“募”分析:大观堡(慈觉寺)是成百上千、或成千上万的人慈善同人捐资创建的。

2.智眉亲书的《白掌塔铭》有记录智眉禅师倡首创立了大观堡。县志里说“自营宅兆、刻铭塔石”,我们到白掌塔还真发现了他生前亲自书写的墓塔铭(见下图)

智眉亲自书写的墓塔铭“说幻示此,幻轮离幻。说幻吾不得名,溪声是舌,山色即目。李花朱、白掌眉亲书。”还真是焚文,也很难懂,采信与否都不能否定这是他亲书的塔铭。

墓志(塔)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在这块墓塔名中“某世慈觉山白掌智眉禅师塔”即为“志”部分。“某世”应为“第一世”,因为大观堡即是他倡首创建,不为第一世那为第几世?

慈觉寺是大观堡乐善堂的佛语称呼法。这是禅师自书的墓塔铭,所以写寺庙名,而不会写俗名“大观堡”。“慈觉”与“白掌”在梵语上大同小异。“慈”者“慈善”也,“觉”者“觉帝、皇觉”也。慈觉山即慈善总管之山门,大观堡内正好有智眉倡首建立的乐善堂、永善堂,智眉亲制之章程至今保存完好。

“白掌”也是佛教语。经查佛学大辞典知:“白”指“白法”:一切善法的总称。“掌”在这里应该取“把持、主持、主管”之意;“白掌”意为:慈善机构总管之意。

“某世慈觉山白掌智眉禅师塔”全句的意思是:“第一代慈觉山(大观岭)慈善总管智眉禅师之墓塔”。也就是说,这里埋着大观堡慈善机构乐善堂的总管智眉禅师。《白掌塔铭》意为慈善总管之塔铭,等同于凡人的墓志铭。

认真看墓塔铭,还会发现,“某世慈觉山白掌智眉禅师塔”一句后接着便写“余位名目另树别碑”,即,慈觉山的慈善机构的其它经管人的名字另外树碑予以彰示。这块碑也依然保存完好,下回用到时再拿出来展示给大家。

结论:凡人所称大观岭,僧人禅师则称大观堡,实为智眉禅师首倡建立的慈善庵院,他圆寂坐化后便入葬白掌塔。

如果有《宁远县志》和创建者的墓塔铭为证,大观堡是智眉禅师所建,你还不信,我只能送你四个字“胡搅蛮缠”。因为,考古发掘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找出墓志铭,僧人的墓志铭则称墓塔铭。

哪为啥说大观堡慈善机构由成百上千,甚至说成千上万的人捐款建成呢?我们第二讲来揭开这个谜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