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谭甫仁回归组织后不久,被任命为红...

开国中将谭甫仁回归组织后不久,被任命为红四军第三十一团一营士兵委员会干事,随后便迎来了他在红军中的第一场大战——黄洋界保卫战。

1928年8月中旬,红四军第三十团三营到湘南迎回第二十八团,朱云卿带领第三十ー团一营和部分地方武装留守井冈山。

国民党湘赣军5个团,妄图利用红军主力远在湘南未归之机向井冈山进犯,摧毁红四军大本营,并伺机寻歼回归的红军主力于井山南麓地区。团长朱云卿等获悉这一消息后,先行到井冈山同边界特委负责人,讨论粉碎国民党军进攻的对策。谭甫仁也参加了会议。

会上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是撤。持这种意见的认为国民党军兵多,装备好,来势凶猛;而红军人少,武器差,要守比较困难,不如把伤病员分散转移到深山里去,部队下山打游击,等大部队回来后再打回来。

另一种意见是守。因为井冈山是党和红军经营了10个月的根据地,山上有红军和地方机关,并且有几百名伤病员,因此一定要保住这块阵地,否则部队士气必然受到影响。

结果两种意见争论不下。这时,朱云卿望了望坐在一旁沉思不语的谭甫仁道:“谭干事,你是文化人,说说你的意见?”

谭甫仁坚决支持后一种意见。他认为目前红军虽然人少,但有山上山下群众的支援,又占据着有利地势,只要发动群众,坚决地和国民党军作斗争,守住井冈山是不成问题的。

最后会议了综合大家的意见,进一步肯定坚守井冈山的重要意义和战胜国民党军的有利条件,提出誓死坚守井冈山,与“大小五井共存亡”的战斗口号。会议决定将主力放在黄洋界哨口,对付已逼近黄洋界的湘赣军,其余4个哨口主要由第三十二团二营及地方武装把守。

根据部署,参战部队积极修工事;赤卫队、暴动队赶制松树炮、土地雷等;老人和妇女送水送饭;儿童团站岗放哨、传递情报。谭甫仁随第三连行动。

8月30日8时许,浓雾渐散,谭甫仁从黄洋界哨口向下望去,只见国民党军顺着羊肠小道,呐喊着,如蜗牛般猫着腰向上爬来。为了壮胆,他们一边行进,一边放枪。但是山上却悄无动静,其军官以为山上的红军小部队已撤离,便大胆地赶着士兵向山上攻击前进。

红军指战员静静地守在工事里,等国民党军靠近。他们人只有3至5发子弹,要想充分发挥这几发子弹的作用,只有把国民党军引人有效射程内。为了节省子弹,他们搬来石头放在身边应急。

国民党军爬上来了,朱云卿大喊一声“打”,鸟铳、步枪一齐开火,有的则奋力掷下大石头。国民党军顿时大乱,纷纷从羊肠小道两旁摔下山去。就这样,从上午一直打到中午,国民党军更换进攻部队4次冲锋,红军战士都严阵还击,打得国民党军死伤数百人。

战斗持续到16时许,国民党军孤注一掷,集中全部兵力一齐向黄洋界哨口爬来。这时,红军战士们的子弹几乎打光了,谭甫仁只剩下最后一发子弹,身边的石头也快扔完了。

眼看国民党军就要爬上来了,战士们个个心急如焚!谭甫仁忽然想起在茨坪修好的一门迫击炮,高声喊道:“团长,前不久我们修的那门大炮呢?”一句话提醒了朱云卿,于是急令几名战士把炮抬来。

迫击炮准备好后,朱云卿命令:“放!”然而没有打响。朱云卿大声道:“是什么原因?”一名炮手从炮筒中退出炮弹一看,原来是受了潮的臭弹。谭甫仁急出一身冷汗,阵地上总共オ3发炮弹,刚打第一发就碰上了臭弹,阵地上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朱云卿又命令装第二发炮弹,战士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炮手。“放!”又是一发臭弹。骄狂的国民党军眼看就要爬上来了,只剩下最后一发炮弹了。

朱云卿望望大家,摆摆手,抱起这最后一发炮弹看了又看,然后沉着地命令道:“放!”只听“轰”的一声,炮弹准确落入密集的国民党军中,顿时国民党军像炸开了花似的,乱作一团。见到红军居然有迫击炮,国民党军指挥官以为红四军主力回到井冈山,立即命令部队撤退。

炮声大大激励了士气,全体军民齐声喊起杀声,冲锋号也响亮地吹起来。在朱云卿指挥下,战士们奋起追击。国民党军毫无所得,只好星夜逃走。

欣闻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了胜利,回师途中的毛主席兴奋不已,挥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是日傍晚,凉风习习,谭甫仁和几个战士依照京戏《空城计》唱段,写了一段脍炙人口的戏文,起名叫《井冈山的空山计》,歌颂井冈山军民团结一心,战胜国民党军的胜利:“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蒋贼发来的兵;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二来是,二十八团离开了永新。你既得宁冈茅坪多侥幸,为何又来侵占我的五井?你既来就该把山进,为何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不定,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我准备着南瓜红米,红米南瓜,犒赏你的众三军,你来,来,来!请你到井冈山上谈谈革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