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冲击高端之路:从顶级硬件到品牌和黑科技加持

TASTER

第一个上4000元的机器,遭受了太多人的白眼


2010年,国内手机行业复杂,半智能机、智能机,安卓、iOS和塞班,山寨机遍布了各大手机小店的门头。我们很少见到品牌店,更多是个人私营的手机卖场。

那个时候,国产品牌很少注意系统的优化,512M的运存就属于大运存。智能机虽多,但是卡顿是一个大问题,ios的流畅,成为战胜安卓的法宝。但是苹果三星动辄几千元的售价,不是很多人愿意去承担的。

人们习惯把手机的不卡顿归咎于性能的差劲,却忽视了系统的优化。雷军显然有先见之明,在系统上下了很大功夫的MIUI横空出世,抢夺了一批喜欢折腾手机的发烧友;并且赋予了MIUI载体,那就是小米手机。

1999元,性价比,抢购,小米把营销做的炉火纯青,成为了国产手机粉丝营销的鼻祖。


1999成为了小米的一个标志,那些年,小米旗舰的起步价多是1999,即使那些年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收入不断提高。

小米也尝试冲击高端,推出了小米note顶配版,还花了重金在春晚播出之前的黄金时段投放了广告。结果小米note顶配版销量并不理想,高通骁龙810是一个原因,3000元的售价也是一个原因。

那些年,人们常说:连小米都卖到3000了

2014年,2000元~2500元就可以买到国产旗舰顶配。2015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500~3000元。

2018年,在2500~3000元范围呢,你只能买到玩性价比厂商旗舰的标配,大多数厂商的845机器,多是2999起步了。


OPPO在2014年推出的find 7,搭载高通骁龙801、天际线呼吸灯、快充,售价2500元左右,竞争力十足,后来两三年,OV鲜有推出搭载高通8系列新品的旗舰机。

这两三年,是国产手机堆料到顶级的时期。

经过几年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从1999到2500再到3000出头。售价上涨的背后,一方面是元器件采购成本上涨,一方面就是经济水平提高,人们购买力在增强。

但是,对于大多数机器的成本来说,3000~4000元是一个门槛,国产手机要想走向高端,显然不仅仅是靠纯硬件,堆料式的填充。

苹果的销量告诉我们,在4000元以上有很大的市场,有这样一群强消费能力的客户,他们不仅仅要求手机的配置顶级,还要求手机有奢华感、尊贵感,以及一些不常见的黑科技,包括一些其他品牌的定制。

这些黑科技,往往需要在第二年才会普及到2000元价位的手机上。


2015年,国产手机完成堆料时代,即使锤子、努比亚等小众厂商,也可以轻松拿到高通的顶级处理器,性能不再是问题,处理器上的宣传噱头,仅仅剩下了首发。

2016年,国内掀起了曲面屏热,小米note2,华为mate9 Pro,vivo xplay5纷纷采用了曲面屏。作为三星旗舰机的一大亮点,视觉上的更新往往更能吸引消费者买单。

vivo后来推出了xplay 6,采用了蓝厂不常见的高通骁龙820处理器,售价4498元,在当时引起了热议。也是不多见的跨入4000元门槛的手机之一。

华为在2016年推出了华为mate9系列,其中mate9 6GB+128GB全网通版本售价4499元。采用了曲面屏的华为Mate9 Pro 4GB+64GB全网通版本售价4699元, 6GB+128GB全网通版本售价5299元。

mate9保时捷定制版更是售价8999元,售价超越了苹果。这在国产手机史上也是少见。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会受人非议

那年,网上最多的话就是:4000元这个价格为什么不加上点钱买苹果?


价格低有利于走量,但是坏处就是逼着厂商控制成本,让堆料也堆的有瑕疵。

很多人的消费观念在改变,渐渐地从能用变成了用的更好,就像你去盖房子,对包工头说:不要着急慢慢盖,我给你加点钱,你把房子盖好,不要偷工减料。

国产手机冲击高端,主要是两条路线:定制版,黑科技

华为的mate系列和莱卡以及保时捷合作,即使售价过万,保时捷定制版也是一机难求。

小米也习惯于推出定制版:探索版、故宫定制版、博物馆定制版,在不断增加自身品牌魅力的同时,不断向上摸索。

OPPO推出了find X 兰博基尼定制版,升降摄像头+50w快充。

国产厂商通过较低的试错成本,以及黑科技,不断分食高端市场。很多人在看到产品之后反问:

为什么国产品牌不能做高端?

高端旗舰的背后,是厂商的产品自信,国产手机早已经不是靠性能和堆料来吸引眼球,而是在产品中加入更多自己品牌的基因,即使在高额的售价面前,也让用户感觉值。

唯一的广告

谢谢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