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壁画——西魏-285窟【7】窟顶四坡:风云万千,雷电诸神
窟顶
窟顶东坡,上部中央,画有一硕大的莲花摩尼宝珠,宝珠两侧是伏羲、女娲手持规、矩以及墨斗,伏羲、女娲的形象为: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龙,胸前有日轮(或月轮),服饰为大袖袍服,披长巾。
画面中央为两位力士,共同托举莲花摩尼宝珠,力士均有头光、半裸、披长巾、赤足;其两侧绘有一位肩生双翼、兽首、奔跑状的乌获(图右下)、十三首龙身的开明神兽(图左下)、身生火焰、形似飞马的飞廉神兽(图左中),此外还绘有飞仙、天鹅等。窟顶间隙,点缀着祥云、奇花(有许多形似“卍”字符、旋转状的花)。
东坡绘伏羲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既是日月神,又是创世神。《列子》称:“庖犧氏,女娲氏,……蛇身人面。”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此窟的伏羲女娲之间绘莲花摩尼宝珠,下有二力士捧举。伏羲、女娲均作人首蛇(龙)身,与相关文献记载相合,两者呈相对奔驰状,伏羲右手持矩,左手持墨斗,胸前有日轮;女娲右手执规,左手持物模糊。
古人称“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执规持矩是规天矩地之意,女娲炼石补天,伏羲始画八卦、教民渔猎、初制礼仪等神话,代表着创造万物及人类的过程。
伏羲、女娲的形象为:上半身为人,下半身为龙,胸前有圆轮(日轮或月轮),穿大袖袍服,披长巾。
两者呈相对奔驰状,伏羲右手持矩,左手持墨斗;女娲右手执规,左手持物模糊。
画面中央为两位力士,两人配合默契,一脚交叠,手中共同举持上方的莲花摩尼宝【注释】。
【注释:什么是“摩尼宝珠”】
摩尼宝珠,梵语cinta^-maN!i 之意译。指能如自己意愿,而变现出种种珍宝之宝珠。此宝珠尚有除病、去苦等功德。一般用以譬喻法与佛德,及表征经典之功德。
摩尼宝是由火焰和宝物组成:宝物由五个宝以三、二、一的梯形组成,并以黄、青、红为三,紫、绿为二,青为一的颜色排列。在五宝周围是向上燃烧的火红的火焰,将宝围在中心,下方为莲座。
相传五宝能放射万丈光芒,普照须弥山四大部洲的所有贫苦众生,能解除他们的贫困和痛苦。暗中能令明,热时能令凉,寒时能令温。宝珠所在之处,其地不寒不热,若人有热、风、冷病或癞、疮、恶肿等,以珠着其身上,病即除愈,以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
关于此宝珠之出处,据杂宝藏经卷六载,如意宝珠出自摩竭鱼之脑中。另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九载,如意宝珠或由龙王之脑中而出;或为帝释天所持之金刚,破碎后掉落而得;或为佛之舍利变化而成,以利益众生。
力士均有头光、半裸、披长巾、赤足。两人的服装色彩呈现对称——一人为蓝色短裤、淡黄披巾,另一人为淡黄短裤、蓝色披巾。
窟顶西坡,画面中央是一朵繁茂的硕大莲花,莲花两侧各有一只飞廉神兽(身带火焰、天马形状)。莲花两侧下角各有一只猿猴于山间,前后顾盼,相互呼应;上部正中间,两位飞天合十相对,掌间伸出一枝莲花;飞天两侧各有一位兽首人身的雷公,手足并用,敲踏一圈连鼓。
西坡左右下角各有一只凤鸟(图左这一只应是朱雀),图右下鸾凤上,乘坐一位持节女仙,女仙后面是一位飞天。窟顶空间点缀祥云、花朵。
窟顶西坡1左局部1、2:雷公击连鼓与飞廉【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85窟,第6张)
西坡左右两侧,各有一只飞廉神兽(身带火焰、天马形状);其上方各有一位兽首人身的雷公,手足并用,敲踏一圈连鼓。雷公所击连鼓,一连12面,串成一个圆周(很像银河系),故名“连鼓”。
这位兽首人身的雷神,在扯动连鼓快速旋转时,手足并用,奋力敲踏,使人感到隆隆雷声不绝于耳。【可对比西魏-249窟窟顶的雷公图 敦煌莫高窟壁画——西魏(249窟下集)】
下图是雷公与飞廉的特写:
窟顶西坡1左局部1、2:雷公击连鼓与飞廉【左侧】
窟顶西坡2右局部1、2:雷公击连鼓与飞廉【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85窟,第5张)
据说飞廉,背生两翼,能生风,故又名风伯。而风伯就是司风之神,又称风师,字飞廉,能致风气,养成万物,有功于人。
下图:雷神下面的飞廉,身生火焰、形似飞马,口衔一株仙草:
窟顶西坡2右局部2:飞廉
西坡左右下角各有一只凤鸟(图左这一只应是朱雀),图右下鸾凤上,乘坐一位持节女仙。
乘鸾持节,节,指的是“旌节”,即图中方士手持之物(形如一竖串三角形小旗)。
旌节,是皇帝赐予臣子的信物,以此来行使皇帝赋予的权力;在这里,女仙作为天界的使者,手持旌节,乘风跨鸾。
画面中央是一朵繁茂的硕大莲花盘,由一位莲花化生童子,双手高擎托举;化生童子下半身是下垂莲瓣,形如裙子;莲花两侧各有一只飞廉神兽,口衔仙草。
莲花两侧下角,各有一只猿猴于山林间,前后顾盼,相互呼应(见下图)。
一只猕猴坐在山顶上,举手眺望;另一只猕猴在花叶间跳跃行走(,与前者形成呼应。两只猴的姿势,似乎是惊叹于画面中间那颗壮观的摩尼宝珠。
【注:为什么本窟绘有如此多的“坐禅”形象呢?】
敦煌石窟第285窟,这是一个供僧人们禅定修行的洞窟。在洞窟两侧共有8个仅容一人的小小斗室,就是当年僧人们打坐的禅房,在这个幽静的小穴里,禅僧们避开纷繁嘈杂世界的干扰,让自己纷纭的思绪平静下来、逐渐澄澈,在专注一心、物我两忘中修出洞悉万事万物本质的智慧。这就是佛教石窟最早的功能之一。对于禅僧而言,观看洞窟内法相庄严的佛像、依据佛经绘制的壁画,是他们参禅入定前的必修功课之一;而世俗的信佛者,也将在这绮丽瑰伟、异彩纷呈的艺术中经受信仰的洗礼。(此段文字参考自“2018年深圳‘神秘敦煌展’复制窟”的展览解说牌)
窟顶南坡,正中央画有以硕大的莲花摩尼宝珠,左右两侧各有一位飞天,簇拥宝珠。飞天之下,分别绘有一位身有火焰、形似天马的飞廉神兽,与一位肩生蓝色双翼、兽首人身、兽爪兽足的神兽(可能是雨师)。
再下边,从左往右依次画有九首龙身神兽、飞奔的雨师(另一位)、飞天、朱雀(鸾凤)、双手持节飞行的羽人、飞奔的雨师(再一位)。窟顶空间,点缀有云朵、奇花。
最下部边沿,画有11位坐禅僧,在山间结草庐,一人一庐,打坐静修(绕窟顶一周,共有36位坐禅僧)。
簇拥着正中莲花摩尼宝珠的两位飞天,身体修长,面庞清秀、束发。上身半裸,下着长裙。飘带的末端形成一个个尖角,裙摆也构成一道道有规律的弧线,在末端形成尖角。
晋代王嘉《拾遗记》里面记载了人首龙身的“三皇”。
(注意下图的垂幔玉佩流苏,画出了金属光影、以及孔雀眼的立体效果)
注意:两位喷雾吐雨的“雨师”形象(见上图右一、下图右二),恰好出现在下沿11位坐禅僧的头上方;这一画面说明:这些佛门弟子在山林间结草庐打坐时,会遭受风雨雷电等恶劣天气的考验;能看到有些坐禅僧戴着风帽(或以袈裟裹头),也许就是对瓢泼大雨的一种稍稍抵挡吧。
尽管表面环境严酷,但美妙福德尽在其间——坐禅僧下面,是南壁上沿一排12位伎乐飞天,在奏乐与散花。这也许就是坐禅僧们所感受到的另一个时空维度中的美妙。
五、窟顶北坡
窟顶北坡,中央上方画有一大朵莲花,左右两侧各有一位飞天簇拥着莲花。飞天左上角还画有一只飞廉神兽。
画面中下方,满布诸多神灵:中排从左往右依次是:肩生蓝色翅膀正在飞奔的雨师、飞天、人头鸟身的千秋长命鸟、另一位奔跑的神兽(可能是雨师);下排从左往右依次是:鸾凤(朱雀)、飞天、手持一尖头杵的闪电之神、双手持幡的飞行羽人、身有火焰形似飞马的飞廉神兽、十一首的龙身神。(北坡中下方所有神灵都朝向一个方向运动。)此外,窟顶空间点缀着诸多云朵、花朵。
窟顶北坡下部边沿,还画有10位坐禅僧,在山间结草庐,一人一庐,打坐静修(绕窟顶一周,共有36位坐禅僧)。
关于此形象,有两种说法:(1)根据《山海经》中所说:“自辉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凡九山,一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皆人面而鸟身。”又,“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其神状皆鸟身而人面。”与壁画所绘一致。
(2)认为此形象为文康伎,为展翅歌舞的人面鸟形象,在西汉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上有两只相对而立的人面鸟,河南邓县的画像砖上亦有此形象出现,其旁还有题记为“千秋万岁”,与唐书中的相关记载相合。这两种说法都有各自合理的依据,所以至今并存,而无确断。
窟顶北坡2右局部4:飞廉、十一头神兽【复制窟】(图源:蓝翼的豆瓣相册-莫高窟第285窟,第13张)
飞廉前方(即画面下部正中),是一位闪电之神,其后是一位双手持幡的飞行羽人:
有“雷公”必有“电母”(即闪电之神),这位电神位于窟顶北坡下部中间;
形如猛兽,口吐长练(雨雾之气),双手抱着一件尖头杵(打闪之法器),仅用一足着地,肌肉紧绷,正用全身的力量向下狠狠砸落,瞬间,电光火石划过天际。
电母特写:
【本文图片与文字解说,部分参考资料】
1、《中国敦煌壁画全集02.敦煌西魏》(段文杰,樊锦诗主编;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
2、北京服装学院2014特色资源库-丝绸之路的美术之旅河西段(里面的敦煌专题资料)
3、数字敦煌官网 https://www.e-dunhuang.com/index.htm(里面可以全景虚拟漫游)
另:本文大多数“285窟-复制窟”的图片,来自网友“蓝翼”的拍摄,图片下方皆已一一注明。感谢这位网友的无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