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中国史学名著之《尚书》(上)
编者按
本文选自《中国史学名著》,特此摘录,以飨读者。
今天第一讲是尙书。
尙书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学书,而且也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古书。中国还没有比尙书更古的书留到现在。中国古代,有两部古书,有韵的称诗,没有韵的称书。
“尙”者,远古、上古之意,尙书就是一部上古的史学文集。孔子以前,春秋时代,贤大夫多读诗书,在左传上可看到。孔子以诗书教弟子。孔子以后,像墨子、孟、荀,也都读诗书。
故可说尙书是中国古代一部大家都读的书。但在今天来讲,尙书已成了一部很难读的书。
尙书分虞、夏、商、周四代。后人把夏、商、周称三代,唐虞属于五帝,因此尙书也可说是一部五帝三代之书。从唐虞到现在,该已四千多年;从四周以来,也有三千年以上;尙书眞该说是一部中国的远古书。
汉代太学设立五经博士,中有尙书。照现代话来讲,尙书是那时一部国立大学规定的教科书。可是经过西汉到东汉四百年,这部尙书实在也并不能字字都讲通。
汉代去古未远,但这部尙书已没有能完全讲通,当然以后会更讲不通。唐代韩昌黎说过:“周诰殷盘,佶屈聱牙。”他亦说是难读了。
直到淸代,讲经学最为有成绩,训诂、考据,工夫下的特别深;但淸代两百几十年,这部尙书还是没有能一字字地讲通了。民国初年的王国维,是当时同辈行中对古代经学最有工夫的人,但也就说尙书不能尽通。可见我们今天来读尙书,只求得其大义便好,不可能逐字逐句都要讲得通。
我有一位朋友顾颉刚,同在大陆的时候,他就想为尙书做一番现代白话文的注解和翻译。我想这工作会是徒劳无功的。据说此刻他翻译的尙书已经出版,但我没有看过。
无论如何,他不能把尙书里难解的问题都解决了,是必然的。古书不易通,并不是说拿白话一翻就可通了。注解已难,拿白话文来翻译古文,其事更难。并不是几千年前人说的话,都能用今天的白话就能恰好翻得出。这些都是做学问走错了路的。暂不讲这一问题。
其次,我们要知尙书是一部多问题的书。文字问题外,便是本子问题,即是尙书的眞伪问题。尚书有两种本子,一种叫今文尙书,一种叫古文尙书。今天我们只说今文尙书是眞的,而古文尙书则是假的。我今天且先把此问题简单一讲。
尙书究有多少篇?旧说有一百篇,此说不可靠。当秦始皇焚书时,有一博士伏生,他就收藏着一部尙书,回到家,装进壁里边,偸偸地保留下来。秦亡汉兴,重觅尙书,只知道有伏生的一部。那时伏生还在,快一百岁,老了。
他是山东人,不能叫他从山东到长安去,因此政府特地派了一位有学问根柢的晁错到他家去求此书。但伏生已经不大能讲话,他和晁错双方口音有讲不明白处,由伏生一女儿在旁作翻译。
这样几个月,晁错就带着这部尙书回到政府。这一部尙书此下称做“伏生尙书”,因是从伏生家里得到的。那时中国文字也不断地在变,古代是写篆体,秦代汉代普通都写隶体。篆体写的叫古文,拿那时通行的隶书写的叫今文。
伏生尙书本是一部篆体古文的,不易认识,伏生就告诉晁错改写成隶书,因此伏生尙书同时又称“今文尙书”。汉廷把来设立博士,传授学生,所以这部尙书我们也可为它定名称作“博士官尚书”。此是当时尙书的第一种本子。
后来武帝时有鲁共王,为盖造房子,弄坏了孔子旧居的墙壁,在壁中发现了许多古书。大槪也是因秦代焚书,孔家后人就把很多书藏在壁里。此刻发现了,当然为孔子后人所有,此人便是孔安国,在武帝朝做官。
刚才讲的晁错到伏生家中求尙书,那是汉景帝时的事。此刻又出现这一部尙书,则称作“孔壁尙书”,亦称孔安国尚书,亦可名为古文尚书,因它都用战国以前所用的篆体书写,不像伏生尙书已经改写成今文,所以这一部则称做“古文尙书”。此书未立博士,即是当时朝廷博士官不用来教学生。
孔安国尙书和伏生尙书有什么不同呢?伏生尙书只有二十八篇,而孔安国尙书多了十六篇,共四十四篇。其二十八篇中,文字亦略有不同。到了西汉末,刘歆移书上太常博士,曾请求把好几部古书增列博士,其中就有古文尙书。
当时没有通过。直到东汉,这部尙书始终没有列为学官的教本,只在学术界私下流行,并未在国立大学内成为一分正式的教科书。
汉末大乱,一切书籍多散失,此书也不见了。到了东晋,忽然有人献上尙书,称是孔安国本。大家说是古文尙书失而复得。以后便把尙书两个本子今文、古文合而为一。
如唐代初年孔颖达编五经正义中的尙书,就是今文、古文合而为一了。再以后直到南宋朱子,对此尙书发生了疑问。他说:“为何这部尙书中间伏生尙书都难懂,而孔安国尙书却又都是容易明白的?”此中理由不可讲,朱子遂发生了怀疑,不过朱子也没有深进一步作研究。
待到朱子学生蔡沈,写了一部书集传,和朱子自己写的诗集传,到了元代,成为科举考试所必治之书。蔡沈书集传里面在尙书每一篇题目之下,都注明了“今文古文皆有”或“今文无古文有”字样。“今文古文皆有”这就是今文尙书。
“今文无古文有”的,这就是古文尙书。蔡沈乃承朱子意,把一部尙书重新分别开来,使人知道尙书里有这古文的问题。于是下到元代吴澄,明代梅鷟,开始出来怀疑古文尚书是假的,靠不住。
这一问题要到淸代初年,阎若璩百诗才开始十足证明了从东晋以后的所谓古文尚书是一部假书,不是眞的孔安国尙书。他写了一书名古文尙书疏证,“疏证”就是“辨伪”之义,此事才得成为定论。
在他稍后有惠栋,也写了一部古文尙书考,同辨古文尙书之伪。这是在近代学术史上所谓辨伪问题上一个极大的发现。这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惊天动地的大功绩。
诸位不要认为自己学历史,可以不学经学。或说学近代史,可以不学古代。或说学社会史、政治史,可以不治学术史。当知做学问人大家该知道的,我们总该知道。学术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大家都知,我独不知,孤陋寡闻,总对自己研究有妨害。
我们该知,尙书字句不能全通,此并无害。但前人辨今古文眞伪,已得结论,其大纲节所在,若亦全不理会,此大不可。诸位莫误认为学问必待创辟,须能承续前人成绩,此亦至要。
今天诸位做学问,都知看重材料考据。但一堆材料在这裹,怎样去考,总该懂得一些艰苦门道的。如像古文尚书,诸位若把阎、惠的书拿来细翻一遍,便知牵涉太多,尽有麻烦。我们把前人已有定论的来潜心研求,自可长自己见识,训练自己工夫。
即如阎百诗写此一书,同时便有毛奇龄写了一本古文尙书寃词来作驳议。毛氏著述极多,博学善辩,那究谁是谁非呢?此须把阎、毛两家书合来细看。当然我们现在都信阎百诗是对了,但仍有许多话讲错。
毛西河的话,当然不为后人所信,但此书至今尙存,仍可一读。这里面还有较复杂的问题存在,我所着近三百年学术史,曾对此事讲了很多淸儒所未讲到的话。可见学问实是无穷,已成定论的大问题之内,仍可有小问题。
现在我们对这问题暂停不论,只要知尚书有两种本子,古文尙书是假的,便够。诸位若读尙书,读蔡沈集传最容易了。
史记上说伏生尙书二十八篇,古文比今文多十六篇,十六加二十八只有四十四篇,而现在的尙书是五十八篇,这里又有问题。
以后我每次讲一题目,只讲一大槪,但诸位不能听了便算。如此不仅记不得,绝对要忘,而且记得了也没有用。当知做学问本来是要工夫的,没有不花工夫的学问。
诸位每做学问,好问方法;做学问最大第一个方法就是肯花工夫。一学者花十年二十年一辈子工夫来解决一问题,本是寻常本分之事。或许诸位现在没有工夫,不妨留待完成硕士博士论文,职位解决了,再来读书,再用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