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王雪濛:高大衔接有何途径
关键词:高大衔接;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中介性考试
摘 要: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是否有效,既关系到人才的培养,也是评价一个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准。在高中阶段,有依托于与大学合作的先修课程、合作办学以及提前体验等衔接途径,还有中学独立探索的课程衔接以及升学指导等途径;在大学阶段有新生入学指导、本科生导师制等衔接途径;作为连接高中与大学中介的招生考试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衔接途径。
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中,教育在各个阶段之间的重复或脱节,都是极大的浪费。目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高中教育的普及,高中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日益凸显,不同阶段之间的衔接做得好不好,也是衡量和评价一个教育体制的重要标准。总结以往高大衔接的理论与实践,其途径可依据发生阶段分为高中教育阶段的衔接、大学教育阶段的衔接以及中介性考试衔接三大类。
一、高中教育阶段的衔接
高中教育阶段的衔接途径多是与高校合作完成的。
与大学合作开发课程。“AP课程”是英文 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 的简称,发源于 20 世纪中期的美国,在国内通常称为“大学先修课程”,即高中阶段的学生预先学习大学课程[1]。先修课程旨在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及早接触大学课程内容,接受大学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帮助其为大学学习乃至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在我国,2003年上海交大与华东师大附中合作开发的先修课程拉开我国高中开设此类课程的序幕[2]。根据中国先修课程官网上的数据统计至今全国共54所高中开设大学先修课程。
与大学合作办学,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学附中”。通过这种合作办学可以实现高中与大学资源的共享,也更易以一贯性的思维和角度来看待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由此,也在大学及其附中之间产生了创办各种实验班为载体的衔接探索,例如最早在1988年,清华大学及其附属中学联合创办了理科实验班[3]。此后,类似实验班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
与大学合作的参观、体验。大学的开放使得高中生有了提前体验大学生活和学习的机会。例如每年春季在部分大学中可以看到高中生“旅行团”,在大学中参观。南开大学还曾面向高中生发放“蹭课证”,为本地高考生免费开放课堂,邀请他们提前感受大学生活。
除此之外,中学自身也在积极探索与大学的衔接途径。例如江苏省海门中学以课程衔接为主线,探索与大学相应课程的理念、内容等方面的衔接[4]。另外,部分高中还会给予学生升学指导,根据学生意愿以及行业前景等帮助学生填报合适专业。
二、大学教育阶段的衔接
大学教育阶段的衔接途径多是大学自主完成的。
新生入学指导。各高校或多或少都会为入学新生做一些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指导,形式包括开设课程;组织班会、年级会议;开展各种活动等。例如清华大学开设全校性的新生引导选修课程。L同学表示通过引导课程,我对如何度过大学时光有了更好的思考和计划[5]。再比如南京师范大学,每年都会为新生组织班会和年级会议,还会开展参观校史馆的活动,使新生更加了解和熟悉学校。
导师制是指担任导师的大学教师定期对本科生的学业与品行进行个别指导的教育制度。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牛津大学新学院创设的付薪导师制[6],鉴于其在人才培养上的巨大成就,牛津导师制逐渐被世界各国的大学所效仿。在我国部分高校中,本科阶段也实行导师制。例如安徽师范大学,X1同学认为导师给了自己很多帮助,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学术上。X2同学认为虽然帮助不是特别大,但还是有的。
三、中介性考试衔接
中介性考试衔接也就是招生考试制度,它作为高大衔接的重要途径需要多方协同,系统推进。因为招生考试不是简单的把高中与大学连接起来,它还是高中教育的指挥棒,是大学生源的试金石,关乎人的培养以及整个教育体系的运行。而在我国招生考试方式过于单一,这样就导致高中的教育目标单一,出现应试教育、唯分数论等现象,既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大学人才的培养。大学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大学都具有自身的特色,追求多样化人才的培养。而通过单一招生考试录取的学生其各方面也是整齐划一的,大学基本没有选择空间,无法选拔出适合院校自身特色的学生,同样的,学生也无法进入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院校。如此,自然会有“不适应”的出现。反观其他国家,例如日本,通过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来保证中学与大学的顺利过渡。形式有普通入学考试、推荐入学考试和AO入学考试等。普通入学考试是在统一的学力测试基础上,各高校再单独举行招生考试,来选拔适合自身特色的学生。推荐入学考试是基于母校高中校长的推荐,免除学力测试,但依旧要接受大学评判;AO入学考试是通过详细的文件资料审查和审慎细致的面试,对考生的能力、适应性及对学习的意愿、目的等进行综合判定的方式[7]。在此背景下,日本高中应时而动的各种创新教育,都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协动性以及批判性[8],培养更符合大学要求的人才。因此,当招生考试链接高校人才培养理念,多样化的途径使衔接意义大于选拔意义时,自然就能有效衔接高中与大学。
总体来说,我国高大衔接途径种类不少,但覆盖面不够,影响力不大,有待拓宽和提升。
[1]张婷婷.美国高中大学先修课程的发展及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5
[2]谢海阳.支持探索中高等教育衔接[N].文汇报,2003
[3]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4]谷学禹.江苏省海门中学实践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无缝衔接“焦点”变“亮点”[J].燎望新闻周刊,2004
[5]为新生扣好大学生涯的第一粒扣子——清华大学“新生导引课”课程建设纪实-清华大学(tsinghua.edu.cn)
[6]杜智萍.牛津大学导师制的历史演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7]徐程成,饶从满.日本大学招生选拔方式多样化的“理想”与“现实”——“高大衔接”的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15
[8]胡永红.“三位一体”思维下日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新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