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评议」翟暾:越来越贴近时代和学生生活——各地高考作文试题述评及对策「上」

2017年全国各地全国瞩目的2017年高考作文试题已经出炉。高考作文试题,越来越贴近时代和学生生活,越来越能够考察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而且试题的类型很单一。无论往年还是今年,都是那么几种。每年高考作文试题出来,人们都习惯于评价哪个题容易写,哪个题难写,其实,这都大可不必。题,无所谓难易。掌握了方法,任何题都不难。更何况,试题类型已再无新花样。

首先,作文出题越来越贴近时代和学生生活,任何题都不会让学生无“话”可说。2017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就更体现了这一点。

全国卷(国家一统)       

全国卷I卷,以一项对来华留学生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

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设题,让考生从中选择两三个词来写一篇文章,呈现你心中的中国,或讲述中国的好故事。学生不但有生活,而且传递正能量,容易入手。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好多名句化育后世。II卷以六句名言让考生谈自己的感触和思考。这些名句都出自学过的课文中,不但为学生所熟悉,而且也从正面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未来。

今年正好是我国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而此时此刻,作为考生的莘莘学子也正在40年后的考场,全国卷III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题目,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真是正当其时,感慨良多。既贴近时代又贴近生活。

二、天津、北京、江苏、山东卷(自主命题地区)

90后00后的考生,大多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应该说,这些,基本上构成了他们的生活内容。但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天津卷请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也完完全全是让学生有“话”可说。

北京卷是二选一。第一题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社会上处处需要“纽带”: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既具有时代性,又有极强的思辨性,很便于学生发挥。第二题为想象作文,想象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既有现实感,又有未来感,既锻炼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江苏卷选取生活中的车给人们带来的思想观念、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变化作文,山东卷以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给各类“读者”带来方便的材料设题作文,都体现了时代性和生活性。对考生来讲,没有审题障碍。

三、上海、浙江卷(考试改革地区)

上海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倾向思辨性,要求学生“谈谈你的思考”。试题中虽然没有明确设话题,但是所给材料“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话题性却很强。对“预测”所呈现的两种情况,也贴近学生生活。谁都不能保证自己的未来。眼前正在参加的高考,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你能说我还没考,你就“预测”了我的未来了么?只

要考生有正常的思维,这个“话题”就会引起考生滔滔不绝的话语,灵感也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浙江卷作文试题也倾向思辨性,一方面提示学生“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让学生“思考”和“评说”的话题内容是“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这三个方面也都是学生有“话”可说的熟悉的生活内容。

总之,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越来越贴近时代和学生生活。试题之所以这样出,目的就是越来越加强对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考察和训练。要写出熟悉的生活,就必须观察;熟悉的生活中蕴含有什么意思或道理,就必须思考;要把这熟悉的生活所蕴含的意思或道理表达出来,就必须写作。2017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有水平,符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

其次,作文出题的类型归纳起来,也无非就是这么几种。纵观所有的各级作文考试,题型就三种:命题、半命题、自拟题目作文。就2017年的10道高考作文试题来说,就两种题型。一种是自拟题目的,一种是全命题的。因此只要我们把这两种题型的作文方法弄清楚并学会就可以了。

完成一篇作文需要四步:拟题——开头——中间——结尾(半命题作文三步半,全命题作文三步)。审题立意放在“拟题”和“开头”两步当中完成。只要把这四步的方法弄清楚和掌握就万事大吉了。掌握了这些方法,就不存在难题和不难题了,一切题都是“不难”的。也就是说,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对于他们来讲,没有什么题能够难住他们。

这四步的方法就是“简快作文方法”。具体为:

拟题:从材料中找出关键的词、短语或短句,让它作为你的题目或题目的一部分。2.开头点题定位。3.中间承上详写。4.结尾照应深化。(未完,待续)

作者:翟暾,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简快作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总课题组组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