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得名推阐
——浅谈东夷奄人徐人合族之盖余
郝海洋
我们所说的东夷是指先秦时期分布在山东沿海、江苏苏北、安徽淮北地区的非华夏族的土著居民。传说时代有太昊、蚩尤、少昊、有虞等著名部落族群。夏时号称夷有九种;商代甲骨文中将东夷称为“人方”、“尸(夷)”;金文中有的写作“东尸(夷)”、“东或(国)”等等。其中以鸟为图腾崇拜物的少昊族群最为繁多庞大,《帝王世纪》云:少昊“降居江水,有圣德,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谓之穷桑帝。”其后裔在今天曲阜为中心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古国。据古籍记载,少昊后裔所建立的嬴姓古国有39个之多,有嬴、运、奄、徐、菟裘、郯、淮夷、莒、秦等等。《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这些古国在夏、商、西周的山东、苏北的远古史册上,写下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而赣榆县名的源起正是东夷族群的奄人与徐人的合族——盖余。
一 奄人简述
奄人的历史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述,往往和徐人并提。《逸周书·作雒篇》云:“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畔。”《左传》曰:“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通过古文献中记载的“徐人”和“奄人”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是东夷部族中同姓的两氏族。
1 奄人地望
《左传·定公四年》云“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诗经·鲁颂·闷宫》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保有凫绎,遂荒徐宅。”可知奄人所处在少皞之虚的曲阜附近。“奄有龟蒙”是说奄地有龟山、蒙山,在鲁地。《山东通志》云:“奄里在曲阜县东境,古奄国。相传徐、奄皆嬴姓,伯益之后,俱亡于西周。”胡秉华在《奄国史之初探》一文中说:“我们认为在汶、泗流域,当商代晚期阶段,这一范围基本上应为奄国所统辖。”
2 奄人以国为氏
《通志·民族略》卷二:“按《姓氏书辨证》卷二八引云:'周成王即践奄,其子孙以国为氏。”《风俗通义·校释·佚文》云:“奄氏,国号,即商奄也。”奄本为少昊之后,嬴姓,后为国名,后为氏族名,后为姓氏名。
3释“奄”
常兴照在《商奄、蒲姑钩沉》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奄”字的字源。他说:“奄字实由'大龟’合文所衍生,奄为国名。由'大龟’变为奄,是其氏族徽识神圣意象的升华,也是文字发展中形意更具体更准确的反映。”“大龟”则源于“天鼋”的族徽,是为灵龟崇拜的表现。奄人的祖先是把“鸟”作为部落图腾而把“龟”作为氏族的图腾。
奄在上古文献和青铜器的铭文中又写作:“ ” “掩”、“弇”、“盖”。
《路史·国名纪》云:“掩,即奄、也。”
《路史·国名纪》又云:“奄里,古之弇中。自运迁奄,故史有运奄氏。”《说文》段注云:“古奄、弇同用,覆盖同义。”
奄又通盖。青铜器中有《禽鼎》铭文有“王伐盖侯,周公某……”之句。唐兰在《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证》中说:“盖,国名。古书多作奄,盖、奄声近通用。《墨子·耕柱篇》、《韩非子·说林》均作商盖,《左传》昭公九年和定公四年则作商奄。那么'王伐盖侯’即是《书序》所说成王践奄之事。奄在山东曲阜。”
常兴照在《商奄、蒲姑钩沉》一文中说:“盖之义亦从龟而衍生。龟之甲曰盖,乃山东、苏北一带俗语。”抑或古语流传至今乎!
奄人在古文献和金文中又写作“盖人”、“弇人”。
二 徐人简述
徐人的历史最迟在商朝就走上了历史舞台,因史料缺失,不知道其具体情况。《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分封给鲁侯的“殷民六族”中就有徐人。其文曰:“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丑类,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书》序云:“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于邶以叛。”
1 徐人地望
商周之交时,徐人居住在山东曲阜东南一带。《书》序云:“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也就是说徐人在鲁都曲阜的东面,因势力强大,威胁到曲阜的安全,奄、徐为同姓之国,共同举兵抗周,两国相去不会太远。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徐国在周初当在今山东东南部曲阜附近,以后才迁到南方数百里外。”
2徐人以国为氏
《赣榆·徐班庄徐氏宗谱·序》云:“先人系出伯益之后,封于徐,子孙因氏之,此徐氏所由始也。”《增修宗谱序》云:“吾徐氏先人系出伯益,祖居海东。”注曰:“海东即古郁州,今云台山。”《文献通考》记载:“徐,嬴姓,子爵,出自柏翳,始封于夏,历殷周。”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徐“少皞颛顼之苗裔,子曰大业,生子大费……大费仕于虞舜,夏禹之代,为虞师,号曰伯益(柏翳)……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为西方嬴姓诸国秦、赵之祖。二曰若木,为东方嬴姓诸国徐、奄、莒、郯、江、黄、众舒等国之祖。”
3 释“徐”
孙敬明在《莒史缀考》一文中说:“通过对西周青铜器铭文进行研究,基本确认,当时徐作'余’、郯作'炎’。”在费县出土的著名的徐国重器“徐子汆鼎”的徐字在铭文中就是写作“余”。
“余”字的原始意义是干阑式房屋的象形文字。徐中舒在《怎样研究中国古代文字》一文中说:余“象木棍支撑屋顶之形。”何金松在《汉字文化解读》中说:“甲骨文余字是用木柱支撑横梁以盖屋顶之之形表示建造房屋,可能是搭茅屋之'搭’的独体象事初文,动词。其下从木者为加符象事结构。金文下加之两画,应当不是无义之纹饰。而是甲骨文下从木者之沿袭,以增强其作为构件的明朗程度。”最早建造和居住这样房屋的人,自称或他称之为“余人”,其氏族便被称之为“余氏”。
徐在先秦时期的文献和青铜器铭文中又写作“余阝”、“舒”、“塗”、“涂”。
“余阝”,《说文》:“余阝,邾下邑地。余声,鲁东有余阝成。”段玉裁注:“'邾’当作'邹’,'地’当作'也’。”陈秉新在《出土夷族史料辑考》中说:“余阝:金文用为国族名,典籍作徐。”
“涂”、“塗”:晁念胜在《古徐国简史》中说:“涂”、“ 塗”:“表示住房建在'水边’或'以土建房’。”
“徐人”在金文中写作“余人”,其枝裔有的写作“涂人”。
三 抗周战争败北使奄徐移民在迁徙中合族
在东夷人世代居住的海岱地区突然出现了周王朝分封的齐、鲁等国,他们强占水源、土地和人口,引起了东夷诸国的强烈反抗。我们所看到的关于“奄人”、“徐人”的早期史料,大多是与周初的抗击周人入侵有关。战争是残酷的,以“奄”、“徐”为东夷之长的土著古国最终战败了。《国语·周语》曾经这样描述战败国的惨状:“人夷其宗庙,而火焚其彝器,子孙为隶。”世代生活在曲阜附近的奄人、徐人被迫迁往周人指定的地区或逃往偏僻的淮河下游及荒凉的海岛。在逃亡迁徙的过程中本是同姓的奄人和徐人在失去家园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加强了相互的融合,取各氏的首字“盖”与“余”而形成了新的氏族,也就是《山海经》中所记述的“盖余之国”。
有人以为《山海经》的叙述有些荒诞,便认为其内容是神话传说,不可作为史料对待。不要忘记,《山海经》是人类在文明的童年期对自己的历史进行夸张和想象式的描述,剔除虚幻的成分,我们可以看到远古历史的印痕。何幼琦在《海经新探》中就说:“《海经》地图就是4200前在今山东中部的氏族、部落分布图。”《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有柔僕民。是维嬴土之国。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有夏州之国,有盖余之国,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山海经》中还有“肝榆之尸”一词,这是“盖余之夷”的异写,翻译成今天的文字就是“赣榆之人”。
那么,这个“盖余之国”是怎么来的呢?在抗击周人战争失败后,周人对带头反抗的“奄徐”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史记·周本纪》记载:“成王即迁殷遗民,……东伐淮夷,践奄,迁其君薄姑。”薄姑为东夷古国,参加了反抗周王朝的战争,后被灭国。薄姑在博兴,或曰在葵丘附近。“迁其君”的目的是为了肢解奄氏集团,削弱其政治势力。但是,奄国和徐国的民众或留居故地为奴隶,或躲避战乱而迁徙。其迁徙的路径往西、往北都为周的势力范围而寸步难行,只有往东迁往海岛沦为“齐东野人”,或者向南迁至淮水下游两岸的僻壤湿地。
为什么说说迁往海岛呢?因为整个山东苏北沿海都为周人所占领了。如《小臣□簋》铭文曰:“东夷大反,伯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夷。唯十又二月,……遂东郯,伐海眉。”《孟子·滕文公下》云:周公“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当时苏鲁交界之地较大的海岛只有郁洲岛。史称“今之赣榆,汉之祝其;汉之赣榆,古之郁洲,今之云台山也。”清末以前它还是孤悬海外的岛屿。奄人、徐人在当时是否迁入该岛,史无明确的记载。但通过旁证,可以证明确有奄人、徐人的枝裔进入。
《南齐书·明僧绍传》记载:“僧绍之郁洲,住弇榆山栖云精舍。是此山古名弇榆山地。”“弇榆山”如用先秦古文又写作“盖余山”。是因逃亡到海岛的奄人、徐人组成新的氏族而得名。那么,不同的氏族是否能组成新的氏族呢?答案是肯定的。如薄姑就是由番人、圭人合族而得名的。王献唐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一书中指出:薄姑乃炎族散处山东地区的番、圭二族声转而来,薄姑实为两国,他们“先后同处一地,因合族名,并呼其地为番圭,纽转易字为薄姑。”骆玉宽在《海州湾地区夷文化的研究》一文中说:“赣榆县土城乡的大小莒城村称计斤即介根,可能是齐灭介国后介人、根人南迁的聚集地。介人、根人不忘故土,亦称此为介根。”奄人、徐人亦然。赣榆县内的纪鄣城也是因合族而得名。杜预《左传》注曰:“纪、鄣地二名,东海赣榆县东北有故纪鄣城。”《路史·禅通记》记载:“有纪氏、有鄣氏”,二氏合族曰纪鄣。或曰纪曰鄣。刘洪石老师在《东海名郡》一书中也说:朐,是由崇月的常羲族和句芒族合族而称为“朐”,由是知之,上古时期,两个氏族共居一地合族的现象是时有发生的。
四 结语
奄人、徐人的枝裔在迁徙到郁洲岛后共居一地,合族而自称或他称为奄徐之人(古文写作“肝榆之尸”);其居住的山地称为奄徐山(古文写作“弇榆山”);其建立的城邦国家称为奄徐之国(古文写作“盖余之国”);距今约有三千年左右。因上古时期的地名、族名、国名的书写多记其音而不记其义,故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写法。如少昊的名字就有“质、挚、鸷”等多种写法。“奄徐”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之前写作“盖余”,或有其它的记音写法都是十分正常的现象。秦时也许是为了区别与故地(战国时期齐地仍有盖氏之邑和余氏之邑作为大夫的食邑)的写法以免混淆,故将“盖余”统一为规范的小篆而约定俗成地写为“赣榆”,从秦至今两千多年来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就是赣榆之所以叫做“赣榆”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