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女人》之丹花(58):大柴湖大决战
78
大批大批的民工开进了大柴湖。东方红拖拉机来了。轰隆隆地响,震得汉江起了浪花。
先是民工开进芦苇荡里,砍芦苇。集团作战,气魄大。一上午,一大片一大片的芦苇就倒了。各团之间展开了比赛,速度快得惊人。不过,为了赶进度,芦苇的茬子高,
白中文找到丹花,担心地说:“丹花呀,这么高的茬子,人咋下挖镢,翻地时,咱们还要费大力呢!”
丹花说:“二伯,你就放心吧,茬高不怕,拖拉机下了田,能把它翻个底朝天!”
果然,大型链轨拖拉机轰隆隆地进了田,那些芦苇茬被压倒了,翻了起来。一片片的泥土露出来,远远望去,一大片一大片的,让人欢喜。
但是,这一切都是暂时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一个月过后,参加大会战的人走了,拖拉机走了,供应取消了。一切仍旧。但这就足够了。
拖拉机翻地时,地里有水,翻起来的,是一块一块斗大的泥块。泥块干了,成了大疙瘩。苇子根在大疙瘩里面,三天后便又发出了芽!
梅花说:“砸土疙瘩,还不如砍芦苇呢!”
丹花道:“别人帮,不能长远,求人,不如求已!再说,人家帮咱们干到这个程度,咱们省力多了。至少,不怕蚊子盯,不怕长虫咬,不怕蚂蟥钻了!精耕细做,是咱移民自己的事!无论如何,今秋要安上麦!”
群众的劲又被丹花鼓起来了。丹花带领乡亲们进入了新的战斗。苇子的根多,稍不注意,留一小截儿根,来年就能引一大片。拖拉机耕后,地里的根还很多。丹花与队里的社员一起,套上犁,再细细地犁,细细地捡。
冬麦种上了。麦苗出来,一块青,一块黄,稀稀落落的。老农白中文到地里看。白中文看了看,对丹花说:“丹花阿,这地是浸水湖,麦苗咋能长呢?”
“二伯,你经验多,快想想办法吧!”
“要想有收成,必须排水。在地四周挖一条渠,把地里的水排到沟里,再引到外面。可这地势低。水只能进,不能出,往哪儿排?”
丹花跟白顺阳、吕栓子一起,一收工,就围着地块看。白顺阳查看了一些有关水利的书籍,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在荒地里,挖一个大池塘,把地里的水排到池塘里。池塘再种些莲菜,养些鱼。天干时,池塘的水可以用来抗旱。汛期可以防洪。办法虽然好,但工程量太大。丹花没有气馁。她手提挖镢,第一个跳进水沟。全队100余名男女劳力,也跟着跳了下去。
经过一个冬季的苦战,池塘挖好了,地边的排水沟也挖好了。水窄窄地沿着水沟,一点点地汇在一起,流向池塘……(未完,待续。图片摘自网络,与内容无关)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
通联: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民路县委大院一号楼3楼县文联 田野(收)
邮编:474450 电话:13569243979 0377—6922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