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铁涛】运用温胆汤治疗心脏病的经验探析
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 为治痰之要方, 主要用于痰热内蕴所致虚烦失眠、惊悸不安等症。邓铁涛教授独具慧眼, 从痰瘀互阻入手, 以此方治疗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常见心脏病,疗效明显,个中妙处体现了邓铁涛教授的“五脏相关”学术思想。笔者多次聆听邓老教诲, 结合对其著作的反复学习, 试对其理法特色作初步探析。
一、心病之本多因心脾气虚, 心病之标多为痰瘀交阻
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 在上世纪80年代, 邓铁涛教授提出了五脏相关学说, 临床中“一直在用五脏相关学说指导临床实践,对于杂病之辨证论治尤其如此”。他认为,应该将人体的功能归纳为五大系统(五脏),内外环境都与这五大环境相联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都可概括于五之列,并指导着医疗实践。对心脏病的治疗亦是如此。
心病以心为本,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气温则滑,气寒则凝”。(《医学入门》)心之阳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可致心衰、胸痛。邓老认为心脏阳气亏虚是心虚主因,标实由本虚发展而来,阳气亏虚可导致瘀血、水饮。
心病发于心不止于心,而以他脏为标。心为火而脾为土,乃母子关系,因此心病与脾胃的关系密切。邓老认为岭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或因膏粱厚味、情志劳逸,或因年老体衰,元气不足,易致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水湿不化,聚而为痰,痰湿壅遏于胸,胸阳不得宣展,血脉凝滞不畅而成瘀血。水谷精微与自然清气相合而成宗气,“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咽喉,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邪客篇》)脾虚则水谷精微不化,土不生金又致肺气虚弱,脾肺亏虚则宗气生成不足,难以推动心血运行。脾为气血之源,为心主血脉的物质基础,健脾升清可从根本上补益心气心血,有助于正常的血液循环。邓老明确指出:痰为瘀之初,痰进一步发展则为瘀血,此即邓老所倡“痰瘀相关”之道。研究表明,痰症患者的血液浓稠性、黏滞性、聚集性和凝固性均增加。
心脏疾病的常见症状、体征多与上述病机相关。痰瘀痹阻心络,血行不畅,不通则痛,可见胸痹心痛;劳逸饮食失常、情志寒冷刺激,可诱使心络挛急而为梗塞;血不养心,心神不安可见心悸失眠;“血不利则为水”,水饮凌心射肺则见咳唾血痰、唇爪青紫;阳虚水泛则见下肢水肿、尿少,甚至气短咳唾、胸胁胀痛、胁间饱满,形成悬饮。
二、心病之治多需攻补兼施,温胆加味正可药证合拍
冠心病、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表现不同,但皆为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为心脾阳气不足,标实为痰瘀气滞交阻。
邓老认为,痰瘀既成又可损伤阳气,形成由虚致实,由实致更虚的恶性病理循环,治疗的关键在于补虚固本,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活血、化痰、利水、理气等法,不可标本倒置,专事攻逐,以免愈伤其正。而痰为病机之枢,痰祛则阳通,阳通则血活,血活则水利。
邓老别出心裁,以温胆汤加人参、黄芪、三七、丹参等治疗此类疾病。温胆汤除痰化湿,畅达利气;党参、黄芪益气治本;三七、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不在多,贵乎加减得法”,成方的运用在于变化,变化之道在于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陈修园总结出“加”、“减”、“裁”、“采”、“穿”、“合”等法。“加”即在原方上加一、二味药,或是加重原方一、二味药的剂量;“减”即减去原方一、二味药,或是减少原方一、二味药的剂量;“裁”即在裁去原方中目前不需要的一部分药;“采”即在保留原方主要药物的基础上,再把其他方剂效最突出的或配伍最巧妙的二、三味药采摘过来;“穿”即把所要的二、三个方剂的主要部分,有主次、轻重地穿插起来成为一方;“合”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原有方剂合并、结合起来使用。
对于心脏疾病的辨证论治,邓老每随患者的体质、疾病程度而灵活加减、选药,常以枳壳易枳实行气而不破气,橘红易陈皮以化痰而不伤阴,且药物用量考究,党参多不超过18g以免中焦气机壅滞,反碍化痰活血。脾虚合四君子汤,气虚明显加五爪龙、吉林参或嚼服人参,阴虚合生脉散,心痛明显合失笑散,血压高加石决明、珍珠母,肾阳虚加淫羊藿,血虚加黄精、桑寄生、鸡血藤,风心病每有风寒湿邪留伏,加威灵仙、防己、桃仁、红花以祛风除湿,肺心病可合三子养亲汤,冠心病多见气虚夹瘀,可加人参、白术、豨莶草等益气祛痰、温阳通脉。
由此可见,邓老对上述诸法的应用,挥洒自如,已达化境,为后学树立了典范,对其经验的总结、学习,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临床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