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的伴生效应

近几年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得很快,人们认为这得益于国家 '’三北'’ 防护林的建设和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但问题不仅仅如此,以前也搞 '’三北'’ 防护林建设,1980年春就正式启动了,但造林效果不太好。为什么呢?主要是当地降雨量太小,导致造林成活率太低,年年造林不见林。现在不一样了,陕甘一带造林成活率提高,森林植被恢复很快。而这一切,除了 '’三北'’ 防护林和退耕还林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北地区的降水量增加了,从而使造林成活率增加,造林效果显著了。为什么陕甘一带降雨量增加了呢?这就不能不提到三峡水库了。

我们知道当环境温度大于摄氏零度时,地表水都具有蒸发的物理特征。三峡库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地表平均温度大于摄氏18度。同时,三峡库区库容量巨大,总蓄水库容393亿立方米。蓄水面积也大,蓄水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这么庞大的水体,又处在春夏秋三季水面温度超过摄氏20度的气候条件下,因为水的蒸发作用,就产生了源源不断的水汽云团。由于大气环流的作用,使这些位于三峡水库上方的云汽团被季风吹向北边的大西北地区,和北方南下气流交汇而降水,于是大西北的降雨量明显增加,从而促进了大西北地区植被的迅速恢复,水土流失程度逐渐降低,黄河上游河水变清。

大气环流威力巨大,正因为这个原理,蒙古的风沙才能吹到北京、吹到韩国,甚至跨海吹到日本。同理,三峡库区上方的暖湿气流就成为大西北降雨量增加的水份来源。

可以说,这是修建三峡水库时意想不到的巨大收获。虽然当年项目论证时,对三峡大坝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也曾讨论过,但可能没有想到三峡水库的建成,会对千里之外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改善了该地区的森林生态环境?我们姑且将此称之为三峡水库的伴生效益吧。一家之言,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当盼专家批评指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