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奥黛,来一场融入河内的旅行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个公众号哦!
在去过的有限国家里,越南女人的身材算得上最为玲珑有致,大街上看到胖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多有着一头乌发与柔软的腰身,尤其在她们身着奥黛之际,摇摆着身姿,一摇一晃,俨然如画。
奥黛是类似于中国旗袍的越南传统服装,讲究剪裁,与旗袍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件长衫,要搭配长裤一起穿着,通常开叉至腰部,走起路时裙摆随风飘逸,愈发衬托越南女人的窈窕,以致于提起越南时,很多人脑海里不由自主浮现的是椰壳斗笠,越南女子身着奥黛婀娜多姿的背影,某种程度上那是越南的另一象征。
来河内的第二天,兴致勃勃也去买了一身奥黛,并给元宝也置办了一身,是的,从服饰上融入当地人,已经成了我旅途乐趣之一。
河内没什么特别惊艳的景点,但我们在河内有三整天的时间,买好奥黛的次日,穿戴一新,到处游览,努力尽一个游客的本分。
文庙
河内的文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建筑,和中国很多地方的文庙大同小异,若不是门口马路对街典型越式建筑的提醒,还以为是身处国内某处,连街名都很“中国”,叫国子监。
自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之后,儒家学说成为显学,历代封建王朝对孔子尊崇备至,把修庙祀孔作为国家大事来办,几乎每个州、府、县都有孔庙或文庙,文庙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可如今除了曲阜孔庙、南京夫子庙和北京孔庙之外,其他地方的文庙似乎有点偃旗息鼓的味道。
河内文庙约建于公元1070年,里面供奉着中国的孔子及各位儒家先贤,据说它是越南第一所国学大学,自它建成的那一刻起,近千年的时光里,它都是河内最显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哪怕时至今日,当外国特别是亚洲国家领导人或高级代表团访问河内,其中一项几乎是板上钉钉的行程便是,参观河内文庙,文庙之于河内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河内文庙,分三进,占地26000多平方米,规模不小, 整个建筑群由五组院落组成,几乎完全仿造国内曲阜文庙的建筑格局,门外立有下马碑,前院有一个水池。
无论是对称端庄的文庙门,还是雕花石柱上的汉字对联,抑或者是飞檐上的雕饰,基本承袭了中国的风格。
以致于中国的游客来此,哪怕此前从未造访,总有几许似曾相识的恍然。
文庙的大拜堂正中高悬着一块写有“万世师表”四个大字的汉字匾额,匾上注明是“康熙御书”,是否为康熙真迹不得而知,但当年康熙帝在曲阜孔庙祭孔时确实有赐“万世师表”匾额,随后,将这块匾额内容颁发给全国各地的孔庙,刻匾恭悬,也许河内文庙正是当时受颁发的文庙之一。
正殿内设有孔子供桌,可见,越南曾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学说在当时越南的大小官吏和普通老百姓中广泛传播,追随孔子,就像当下追星一样,是当时越南一件时髦而盛行的事情。
一角的钟楼
正殿的莲花灯
大红朱门
如今的河内,几乎所有当地人都知道文庙,每年春节,文庙都会举行长达几日的祭祀典礼,一并进行的还有书法、下棋、吟诗、斗鸡、斗鸟等文化娱乐活动,老百姓们热衷于来文庙祭拜,当日就邂逅了一群来文庙观摩的孩子,在大人的带领下有序参观,大人们指着一旁的进士碑嘴里念念有词,也许是在鼓励一旁的孩子们要像先贤一样好好读书吧。
我们的文庙纪念照,人家穿棉袄,我们穿绵绸,可是河内真的不冷,足足有20度啊!
两岁的元宝,习惯了与我们一起流连于人文庙堂,他总能找到自己的乐趣,迈过朱红的大门来来回回,好奇的看着供桌上的供品,和当地的孩子用手掌击鼓,让我想起他在缅甸和小朋友一起敲钟的画面,眼前的他,又长大了一点。
巴亭广场
巴亭广场位于河内的市中心,其地位相当于天安门广场之于北京,广场周围有很多政府办公机关和外国大使馆,建筑多为好看的鹅黄色,在高大的绿植映衬之下,沉静而清幽。
中国大使馆也位于巴亭广场附近的林荫道旁,白墙琉璃瓦,红色的五星国徽闪耀,自带庄严静谧气质。
河内的交通警察哨岗
由于越南宅地房屋私有,老城区内不仅房屋建的随意,街道也以细长狭窄为过,但巴亭广场周围的马路甚为宽敞,也一扫老城区凌乱零散之感,整洁开阔,视野极佳。
巴亭广场的面积差不多相当于天安门广场的三分之一,是举行集会和节日活动的重要场所,堪称河内的心脏。
广场东侧高耸着胡志明主席的陵墓,墓前的花岗岩石壁上镌刻着胡志明的名言:没有什么能比独立、自由更可贵。正如毛泽东纪念堂之于天安门广场,胡志明陵是巴亭广场最醒目的存在,陵前有卫兵把守,但规模不可与毛主席纪念堂等同。
升旗和换岗是巴亭广场的每日看点,有幸赶上了礼仪卫兵的换岗仪式,远没有想象中的气氛威严,更像是一场滑稽走秀,不得不说,无论是从形态还是动作亦或是态度,和中国的仪仗队相比,差了几乎一整个长城的距离。
巴亭广场前,有相当大的面积铺有棋盘格状的草坪,简直成了元宝的玩耍胜地,恰好四下无人,元宝变身追风少年,跑的昂首挺胸,一头黄毛,在风中飞扬,就差来一波洗发水广告了……
就这样我们和元宝在偌大的广场上一路飞奔,偶尔路过的行人会停下来好奇的看看我们,甚至有人上前用越南语叽里呱啦说了一通,搞了半天是想问路,恍然大悟之后我笑答:啊呀,我不是当地人,我只是喜欢你们的服装。
就这样,陪你疯玩长大
在草地上我们与元宝飞奔了许久,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元宝咯咯咯笑个不停,身为父母,我们顿时也神清气爽,20几个小时大巴的辛苦骤然被相对的不值一提,等若干年后蓦然回首,这一地的笑声也许就是当下旅行的意义。
路边的交通哨岗引起了元宝的注意,他欣喜的爬上去,然后跳下来,如此反复,不知疲倦。
一旁的警察看得好笑,当了许久的看客才慢慢走上前,对元宝说这里不可以跳哦,但是口气并不严厉,说完抱起了元宝,缓步走向我们,说这个小朋友很可爱,我们一边道歉一边说谢谢,元宝似懂非懂的对交通哨岗恋恋不舍,听我们说前面有更好玩的于是欣然接受,告别了警察,转身离去。
胡志明故居
走过胡志明陵墓,向胡志明故居走去,它位于巴亭广场旁的主席府内,据说习大访问越南之际,还特地前往胡志明故居拜访。
主席府的主体建筑是一栋由德国人建的法式别墅,鹅黄色的外观颇为豪华,但胡志明生前并非居住于此,它只用于接待来客和外交仪式之用。
生性简朴的胡志明生前一直居住的,是别墅旁的一间朴素的宿舍,胡志明的一生颇为坎坷,即便在可以坐享革命胜利果实的晚年,他依然朴实无华,他的居所正是越南版《陋室铭》的现代诠释。
但四周环境甚好,碧水清幽,竹木扶疏,郁郁葱蓊的树木满目即是。
春节街头
许是恰逢春节的关系,河内街头有不少活动,走出胡志明故居,就看到巴亭广场上盛装的男女拿着话筒引亢高歌,那架势,颇有几分90年代末春晚的味道。
当地居民坐在塑料小凳子上听得专注,就连路过的礼仪士兵也忍不住驻足停留,我们无从得知演唱者的身份,只能从群众追捧的神情上判断,也许是有点来头的人气明星吧。
表演者合影,咦,还是时下流行的比小心心呢
河内美食
越南菜是东南亚各国除泰国菜之外我和陶最喜欢的菜系,想当初在捷克被高糖高油多肉的当地美食虐的一塌糊涂之际,全靠清淡而鲜美的越南米粉来拯救味觉,除了米粉之外,河内的美食数不胜数,随意走进的餐馆,无一例外都好吃又实惠,简直是囊中羞涩吃货的福音。
去的那家店,已经忘记了名字,人气颇高,食客一波接一波,络绎不绝,河内人怕冷,20度出头的天气,店里就开起了暖炉,穿起夸张的轻薄羽绒服,让我想起多年前去的台北,穿冬袄与穿短裤的同时出现,让人怀疑不是一个季节。
牛排、猪蹄、叉烧、大虾……我们的胃口像决堤的洪水不受控了,就像是把老挝欠下的食债,一窝蜂全部补回。
我们与当地人一道,在食物的鲜香气息里释放着味蕾,浓郁的幸福感就像越南的滴漏咖啡般一点点渗透心里,经久不散。
河内还是一样好吃,然而给我的感觉终究还是不同了。记得八年前,第一次到河内,我被满大街一波接一波密实的摩托车浪潮惊得目瞪口呆,一时间竟无法挪步,就像是忽然坠入到一个我从未知晓的世界,那种惊讶与新鲜感也让我长久念念不忘。
这一次,河内的街头虽然仍有不少突突突的摩托车,但明显更多的是现代化的汽车与迭起的高楼,堵车的时候,看起来与上海也并无二致,世界变得雷同,文化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经济发展固然是件值得歌功颂德的好事,但之于旅行而言,同质化的结果也意味着失去了作为个体差异的魅力,不再有惊喜意外,不再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体验。
我不确定我是否再重返河内,很可能会吧,但内心隐隐希望着,当我再一次踏入这个已有千年历史的城市,它依然是那个摇曳着奥黛婀娜背影,闪烁着织锦灯笼的古老之城。
欢迎文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