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顶出青云 觅迹问天途 ——写在孙禄堂先生诞辰160周年之际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孙禄堂先生
 
孙禄堂先生生于咸丰十年冬月15日申时(农历),即1860年12月29日。经常有人问:孙禄堂先生为何能在武学领域取得跨越时空的卓绝的武学成就,其中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

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回答的。

尽管在10年前我尝试着回答过。但实际上自己对当时的回答并不满意。

但这确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故在纪念孙禄堂先生诞辰160周年生日之际,在此尝试着对此再次作一探究。——题记
 
关键词:孙禄堂、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拳与道合、千秋金鉴、独步绝巅。
内容提要:本文从历史逻辑、文化土壤、家学渊源、从学机遇、冒险精神、好学不倦、个人天赋、道德修养以及学识等多个方面,显豁孙禄堂所以能在武学领域取得迄今为止最杰出的武学成就的原因。
 
在前面的话——

历来伟大的文化哲人,其本身都必然包含着巨大的丰富性、融合着诸多矛盾性于一体,为身后世世代代的争论留下广阔的空间。有哪一个富有独创性的伟大哲人,不是在他生前死后反反复复经历着被误解、被发现、被诋毁、被颂扬的过程呢?孙禄堂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武学哲人。一些人对他丧心病狂的诋毁,恰恰折射出他的人格与成就卓绝的光辉,直射出那些人灵魂的丑陋。孙禄堂堪称是迄今为止武学领域的巅峰。
依据史实及其诸多史料记载,毫无疑问,孙禄堂是近代以来最杰出的武学宗师,这里没有之一。
请看相关事实与史料记载:

1、1923年杨明漪(中华武士会秘书、李存义弟子)在其《近今北方健者传》中记载:
老辈中现存者如翠花刘(刘凤春,笔者注,括号内下同)、程四(程殿华)、秦月如,中辈如尚(尚云祥)、周(周祥)、程海亭、李光普、定兴三李(李彩亭、李星阶、李子扬)诸人,尤精粹中之精粹,至孙禄堂集三家之大成者,益不待言。……
孙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直隶完县人,……八卦、形意两家之互合,始自李存义眼镜程,太极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斋,涵斋于三家均造其极,博审笃行者四十年。近著三家拳学行于世,其言明慎,一归于自然,而力辟心中努力、腹内运气等说。因拳理悟透易理,及释道正传真谛、经史子集释典道藏之精华,老宿所不能难也。旁及天文几何与地理理化博物诸学,为新学家所乐闻焉。……三家拳学,为内外交修之极则,然向无图解,涵斋精心结撰,拍照附图又全书出自一手所编录,形理俱臻完善,掬身心性命之学,示人人可由之途,直指本心,无逾此者。……

涵斋之于拳勇,阐明哲理、存养性命、守先开后、功与禹侔。如以康氏谀邓之言誉涵斋,可以不愧。顾安得好学敏求心知其意者,而与之论定之哉!然从此衣钵不传,而三家拳术遍于宇内,有必然者。至涵斋功候之纯、学问之邃,予浅陋未能窥其深,不敢赞一词也。
2、1928年上海法科大学教务主任沈钧儒在上海法科大学的国术大会上介绍孙禄堂:
孙先生为海内唯一国技专家。”②
3、1934年1月29日《京报》评价孙禄堂:
中国太极拳术唯一名手,孙禄堂氏,技术精妙,已臻上乘。……
4、1934年1月29如《大公报》记载孙禄堂:
合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一以贯之、纯以神行,海内精技术者皆望风倾倒。……为人重然诺,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岁癸酉十月,以无病卒于里第。”。

5、1934年2月1日《世界日报》记载孙禄堂:
黄河南北已无敌手,……其艺竟臻绝顶。
6、1934年6月陈微明《祭孙禄堂先生文》⑥记载:
先生(孙禄堂)提倡武术,厥功至伟,盖前代所未有。此语非余一人之私,乃天下之所公许。
7、1935年中央国术馆出版的《国术周刊》152——153期合刊“《国术史》(续十八)孙禄堂” ⑦记载:
“孙技虽精绝,遇同道中人,罔不谦逊,如无所能者,而忠义之心肝胆相照,尤非常人可与比也。……禄堂先生之为人,其技击因已炉火纯青,其道德之高尚,尤非沽名作伪者所可同日而语,术与道通,若先生者,可谓合道术二字而一炉共冶者也,世有挟技凌人者,应以先生为千秋金鉴。

8、1935年《近世拳师谱》⑧记载孙禄堂:

“故孙精易经黄老奇门遁甲诸术,体用如一,其拳械皆臻绝诣,技击独步于时,为治技者冠。……孙师一生术合于道,其武艺举世无匹。……”

9、1947年5月6日《北平日报》上刊登的郑证因撰写的《武林轶事》中记载:

近五十年间,集太极、八卦、形意三家拳之大成者,为孙先生一人而已。……所以他对于拳术之所得,于三派中长幼两代,无出禄堂先生之右者。
史料中类似评价甚多,不一一枚举。查证迄今为止500年来武术史料,在同时代人的记载中享有如此广泛的至高评价者,在武术史中无第二人。
那么,孙禄堂取得武学至高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多年来萦绕于一些研究者心中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主要有六大因素:历史逻辑、文化土壤与家学渊源、从学机遇、冒险精神以及个人超拔的天赋和努力。
那么为什么说孙禄堂卓绝的武学成就是一种历史逻辑?
因为中国武学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过程,这个内在的逻辑演化又是在中国历史大环境的演变及影响下形成的。下面这个图表显示了中国武学发展的演化过程:
16世纪
17世纪
17、18世纪
19世纪
20世纪初
抗倭,提升近战能力的需求
明末清初,禁止民间私藏武器以及西方强劲火炮的进入
清朝中期,颜、李学说盛行
清末,太平天国、甲午战败,八国联军庚子之乱,西方文化进入
清末民初、中西文化激烈冲突、开始仰视西方文化
技击特点:齐勇,冷兵,势法。
技击向单兵、徒手、养生方向转向。
技击向中气、劲力、技法丰富的方面深入。
技击进一步向中气、劲性、技法简约上聚焦。
技击升华为与道相合——中和、内劲、圆融。
那么作为文化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说到文化土壤的影响,有两个层面,一是民族土壤,二是地域土壤。民族土壤就不用说了。关于地域土壤,可谓历史风气积淀深厚。孙禄堂是保定完县东任家疃人,现在隶属望都县。明末清初有位理学大家孙奇逢(1584—1675 ),也是保定人,钱钟书认为,孙奇逢一生为人有三个特点:一是身体力行。二是有义侠之迹,明末乱世,他能够率领几百家据守险要,保全乡里。三是教育了很多人才。孙奇逢对后来颜元主张培养文武兼备、经世致用的人才思想有重大影响。所以说,孙禄堂生长在这样一个倡导文武兼备、经世致用、慷慨悲歌、行侠仗义的人文环境的土壤中。
第三就要说到孙禄堂的家学渊源。
孙禄堂的父亲叫孙国义,是位文林郎。文林郎是正七品散官,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有个行政级别,相当于正处级。在孙国义的碑文上有这样的记载:
“盖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明德之后必有达人,完县城东南任家疃村,有孙君讳国义------孙琢公之子也,弟兄二人,君居其次。孙氏累代耕读,自君之祖自孔公经商起家,本饶于财,至君之考琢公,好周人之急,家遂中落,及君幼时即窘,------家虽不足,如遇亲友乡党之婚丧患难等事,君则尽心力而为之,劳怨不辞,君之素行感人甚深,故排难解纷乡人无不悦服。君尝恨幼年家道式微,无力读书,故对于哲嗣禄堂求学,异常注意督责训勉,不尝宽假,哲嗣亦生而嶷嶷,超绝常儿,学识宏富------”
由此可知孙禄堂生长在一个累代耕读之家,其家风积善、明德,尤其他的父亲孙国义,家虽不足,帮助乡里尽心力而为之,劳怨不辞,其行感人甚深,同时,督责孙禄堂研求学问甚严。孙禄堂又生而嶷嶷,超绝常儿,故学识宏富。
因此,从孙禄堂的祖上那里就传下优良的家风,他自己又是生而嶷嶷,超绝常儿,所以无论是生长地域的文化土壤、家风渊源,还是他自身的天赋都为他日后取得的武学成就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他在求学机遇方面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孙禄堂在求学方面的机缘是极为罕见的,这种机缘又与他自身的德行修养、学识、天赋是密不可分的。据完县县志记载孙禄堂:“幼聪颖,读书过目成诵,从李魁元师读,师并授以技击。”又据1934年刊载的“孙禄堂先生传”记载:“幼从李奎垣先生读,兼学形意拳,”由此可知孙禄堂幼年就跟从李奎元走文通武备的路子,习武的起点高。李奎元是河北涞水人,当时的武术名家,他品德高尚,文武兼修。据孙禄堂的女儿孙剑云讲,他父亲12岁考中附生(秀才),因家贫辍学。估计孙禄堂跟从李奎元的时间应该在辍学之后。李奎元不久就发现了孙禄堂超拔的武学天赋,教授时毫无保留,三年后,李奎元就把孙禄堂推荐给自己的老师郭云深处深造。由此可见李奎元的气度。那个年代象李奎元这样无私的拳师并不多见。当年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曾讲过一个事,说有位老拳师在教自己的儿子时都有所保留,直到有一天老拳师快死了,才准备把他的诀窍告诉他儿子,但这时他已经教不了了。可见那时的保守陋习有多么深重。所以象李奎元这样开明的人在那个年代是罕见的。郭云深是当时华北著名拳法大家,是当时形意拳的顶门人。郭云深见到孙禄堂后,就感觉到孙禄堂与众不同,因此把孙禄堂留在自己身边同吃同住近8年,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带着孙禄堂去增长见识、交流切磋,视孙禄堂为自己的衣钵传人,为孙禄堂的武艺打下了极为深厚的基础。后来郭云深感到孙禄堂武学天赋卓绝,于是又把孙禄堂推荐到北京,从宫廷御医白西园学习医术,从他的朋友程廷华学习八卦拳。
这为后来孙禄堂以易经和医理为依据来建立拳学的基本理论打下了基础。形意拳与八卦拳是两个武术门派,郭云深是当时形意拳的顶门人,他让自己的衣钵传人去学别的门派的拳,说明他的气度之大、见识之高,非同凡响。这对后来孙禄堂的成长影响极大。程廷华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八卦拳高手,程廷华与孙禄堂是一见如故,因此将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使孙禄堂尽得八卦拳精微。讲到这里,人们一定会问,为什么孙禄堂总能遇到这么好的机缘?
也许我们可以从当年一些史料记载中找到答案。
如在《国术名人录》中记载:孙禄堂“遇同道罔不谦逊,如无所能者,而忠义之心肝胆相照,非常人可比。”再如,在《拳意述真》中陈微明记载道:“敏捷过人,人亦乐授之。”说明孙禄堂是位道德非常高尚、天资过人又极谦虚人,因此常常能打动老师。同时孙禄堂所遇到的这几位老师也是心胸旷达,见识高卓的人,所以说是相互投缘。
此外,孙禄堂为了了解一些拳的拳理,常常能不耻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孙禄堂与郝为真的相识就很能说明这点。郝为真是位太极拳家,但当时名气并不大,民国元年来北京访友,在朋友处与孙禄堂见过一面,相互好感,期间孙禄堂与郝为真进行了切磋,搭手瞬间,郝为真落败。于是郝为真惊叹曰:“异哉!吾一语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拳意述真》陈微明序)因此,孙禄堂没有提出向郝为真学太极拳之事。
不久,郝为真病卧逆旅,贫病交加,无人照看,孙禄堂听说后就把郝为真接到自己家中请医喂药,在交往中郝为真得知孙禄堂正在研究太极拳如何与形意拳、八卦拳相互融合的问题,于是郝为真在病愈后,因二人原本并无交情,感到对孙禄堂的搭救之恩无以为报,为了报答孙禄堂,就主动提出把自己对太极拳的心得体会交给孙禄堂作为参考。
所以说孙禄堂一方面是通过自己的品德和罕见的天资打动了这些老师,使他们能倾囊相授。过去有个说法,上乘武学都是师访徒,就是由师傅找徒弟。找什么样的徒弟呢?当然是品德好、天资高的徒弟。而孙禄堂在这些方面都是极为突出的,所以他总能遇到别人遇不到的好的机缘,如郭云深、白西园、程廷华等。另一方面他总是真诚的帮助别人,由此交上的一些朋友自愿与他交流自己的心得,如郝为真。
当然只有天资、机缘未必就能成为一代大宗师,个人的努力更是不可缺少的。
据史料记载孙禄堂努力、奋斗的程度更是他人难以企及的。当年热衷于收集武术家事迹的向恺然记载道:“从来拳术家肯下功夫的,大概要推孙禄堂为最,……所以孙禄堂的武艺纯熟自然到了绝境”。再如山东国术馆教务长田镇峰记载道:“凭心而论,他研究技击术的苦心孤诣,实为一般人所不及,他由磨练中而获得的技术,亦为一般人难做到,他锻炼上的勇迈和奋斗,更为一般人势所难能了。”孙禄堂年轻时候,为了练功不睡懒觉,睡觉的时候把一根棉线缠在自己的脚趾上,将一端点燃,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闹钟。孙禄堂的谦虚好学而且天份极高在当时是出名的,孙禄堂在弱冠之年就已经达到行止坐卧周身各处能触之即发、扑人于丈外无时不然的境地,这是很多武术家一辈子追求的目标,然而孙禄堂并不自满,仍能虚心求教,并听从在内修方面颇有造诣的宋世荣前辈的指点,进一步追求“有若无、实若虚”的境界,此后不久孙禄堂在内修造诣上就进入到练神还虚的境地。因此,向恺然说:“孙福全因有兼人的精力,所以能练兼人的武艺,他在北方的声名,并不是欢喜与人决斗,是因被他打败的名人多得来的,是因为好学不倦得来的。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姜容樵也记载孙禄堂:“这人也真奇怪,本领越是高强,求学的心越是真切,凡是同门的武师,不管是师爷、师叔、师伯、师兄,不管千里万里山州川县,问着讯,就要去拜访,有一手专长,他也不肯放松。同辈师兄弟中就数他年纪最大,也就算他的能耐出类拔萃。曾子曰:“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在这方面孙禄堂堪称典范。正因为孙禄堂有这种精神、这种胸怀、这种勤奋和这种天份,姜容樵讲郭云深把光大终南派(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的合称)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孙禄堂的身上。
孙禄堂性格中的冒险精神和勇气自信,非一般人所能企及。比如,孙禄堂多次孤身云游,纵横匪患深重之地,孤身迎战群匪。以下例举几个孙禄堂实战战例——
1、孙抵施南时,适值该地山匪作乱,匪徒剽悍异常,官军往剿,屡遭败绩,孙侦知匪系本地土苗,群聚一山洞内,洞口石壁峭立,仅容一人上下,而洞内则山河村庄,阡陌相连,颇有桃园景象,故苗匪竟蓄异志,曾囤积大批粮食军火,故即官军将洞之四周围数年,断其粮道,绝其接济,彼亦不怯也。孙悉此,乃往见当地军官,献策曰:余曾登山峰侦察,见其舍一口可入外,则无他路,但则洞内口直径长约五丈余,每隔五尺余,有天窗一孔。为今之计,惟有备炸药,投入天窗内,将洞炸平,此匪无险可守,当不难一鼓而平焉,
时军官包围匪巢,已逾半年,闻孙言欣喜,但无人能登山向天窗投掷炸药,孙乃自告奋勇,愿前往一试,双方约定时日后,孙即携带炸药,纵身数跃,已达绝壁之巅,遂以炸药自天窗投下,旋闻轰轰数响,山裂石开,洞口四旁山石,全行炸散,官军正愕然间,忽见于烟霄云雾中,如有一鸟坠地,视之则孙也,时守洞之匪全被炸毙,余匪向洞内逃窜,官军遂垂手而克,乘势进兵,入洞搜索,竟毫不费力,将余匪扫数擒获,匪首亦就擒,即解城内正法,该军官欲保孙出仕,孙坚却,托言尚有要事,即日辞去。(摘自1935年7月24日《山西国术体育旬刊》第31期《记国术家孙福全事》
2、孙脱猿窟后,路过周家坪,夜宿荒庙,遇群匪,孙徒手与斗,击退群匪,并夺得剑一口,剑柄镶有“朝虹”两字,宝剑也,孙后即终身佩之以自卫。(摘自1935年4月30日《山西国术体育旬刊》第24期《记国术家孙福全事》
3、孙即离周家坪,乃由迄南大道,直入四川,一日,达野三关地方,时已入暮,该地风俗,男女杂居,形似苗人,四周重山峻岭,居民恒头缠孔巾,足打裹腿,内藏利刃,巡游附近,遇有行人,不慎露财者,即劫其财,而杀其人,孙是夜即临其境,颇具戒心,路遇一古刹,即借宿其中,该寺无僧道,主事者,为一燕领虎头之中年壮老,目光炯炯,步趾间沉着有力,一望即知为具有武功者,孙以是更加注意,步步为营,随机而事,该汉既允孙借寓。……少顷,闻门外有人呼曰:“北方人请出一谈!”孙胸有成竹,乃起身避于门左,拔去门闩而答曰:“请进”。语甫毕,见由外昂然走进一人,视之,即系进寺时所见者,该汉手持火烛,入室后置于桌上,顾孙言曰:“我辈英雄作事,毋庸藏头露尾,君系此中人,敢请领教”。孙逊谢曰:“余乃一行路商人,不解老板所言,意何所指,”该壮汉大笑曰:“君进门时,步履间情形,及细察食物等举动,余已知君深具武功,何必谦逊,若此即请至前院一叙。”孙此时知拒亦无效,且亦欲观其技,乃慨然允诺。同到前院,月光下,见此壮汉由囊中取出小刀五把。谓孙曰:“请以此领教如何?”孙漫应:“可”,此壮汉即后退数尺,扬手掷刀,只见白光一道,直奔孙咽喉而来,孙乃蹲身用口将到咬住,此时第二三刀连接又至,孙急偏身闪过,同时趁势纵至壮者身后,伸手一擒壮者后颈,略一用力,已将彼掷于门外,仆于地上,是时尚有奸徒同党多人隐伏院之四角,孙从容发言曰:“哪为再来”?其时壮者自地爬起,羞惭满面,连呼拜服,拜服,并请孙至屋内谈话,孙放胆进屋,落座后,壮者自称亦河北人,名连岳城,寄居此地,做江湖买卖……(摘自1935年4月30日《山西国术体育旬刊》第24期《记国术家孙福全事》
4、孙禄堂先生居定兴时,有某甲之仇人约集一二百人寻某械斗。某甲求助于先生,先生询某共约若干人?某佯答:百余人。先生允其请,遂携一齐眉棍随某甲行。中途与敌遇,对方人众均持器械,见某大骂。某甲畏其势,掉头即遁。先生无奈独立迎战。为首一人,体伟力雄,持一棍粗如掾,举向先生头部猛击。先生闪身,以杆还击,中其太阳穴,壮者倒地矣。众大哗,一齐涌上。先生挥动腊杆,左冲右撞,挡者折臂断肢,伤亡甚众,余作鸟兽散。先生返,责某甲不应先逃。某甲曰:“余不逃,势必死,无补于事。此后讼事由余负责,不与先生涉也。”由是人称先生为平定兴。(摘自1934年胡俭珍编辑《孙禄堂先生轶事》)
5、孙禄堂先生漫游各省后复归保定从商,某什一之利,得资以奉母。其时保定摔跤之风大盛,摔跤者多傲然自得,轻视一切。每每无故肇事,一般技击家为避免麻烦计,从无久寓该地者,而先生竟久寓之,遂遭摔跤者之嫉,群谋惩之。一日先生赴茶肆品茗,方入门,迎面有一壮汉用双风贯耳手法,向先生两太阳穴猛击,身后另有一人施展摔跤惯技扫趟腿,来势如急风暴雨,猛不可挡。两旁茶客无不失色,先生竟于从容不迫之间,用手指点壮汉之腕,同时起腿微蹬,前后二人应声跌出丈余,并殃及其它茗客。其用扫趟腿者骇然倒地,惫不能兴矣。至此先生始徐徐曰:“何恶作剧如是耶?”斯时尚有同党预伏四旁者二十余人,均惊骇不止,叩地求恕。先生曰:“诸君请起,彼此好友不可如此。”言毕举步就座。因当蹬腿时系用内功之力,故鞋底已脱。乃授资茶役购新鞋一双。仍与彼等谈笑尽欢而散。此事传出后,闻名访拜者日众。先生苦之。遂弃商返里,研究天文奇门等学,以助深造。(摘自1934年胡俭珍编辑《孙禄堂先生轶事》)
6、民国八、九年间,孙在京时,先为徐世昌之侍卫,后升承宣官。时有日本著名柔术家阪垣者,来游中国,恃其柔术与华人斗,所向无敌。因之阪垣骄甚。嗣闻孙禄堂之名,即访孙,请一较身手。孙对阪垣谦逊如常,不肯较力。阪垣误以为孙为胆怯,请较益坚。孙力辞不获,乃允之,并依阪垣所提出之比赛方法,于客厅中设一地毯,二人并卧其上,阪垣以双腿夹住孙之双腿,两手攀抱孙之左臂,曰:“余将使用柔术,只需两手一搓,汝左臂将断。”孙笑答曰:“请汝一试可也,余意制之亦非难事。”阪垣闻言,露惊骇之态,即开始用力,孰知刚一发动,两臂如受重大打击,寻且震及全身,此时阪垣非惟手腿不能坚持孙体,即全身被震,滚至离孙两丈外室隅处。四旁站立之孙之弟子及外界观众甚多,至此莫不大声喝彩。阪垣自地爬起,脸红耳赤,脑羞成怒,突由身旁掏出手枪,孙之弟子方欲上前制止,孙从容谓曰:“不必不必,看他如何打法。”乃立于阪垣对面靠墙而待。阪垣举枪瞄准,自意必中,谁知枪声响毕,阪垣视之,已失孙所在。方诧异间,忽有笑声发自阪垣身后,反视之孙也。盖阪垣动枪机时,孙即一跃至阪垣身后矣。至此观众哗然大笑,阪垣垂头丧气辞出。数日后,阪垣婉托多人说孙,欲从孙学艺,孙未允焉。(摘自1934年2月1日《世界日报》)
孙禄堂的努力与奋斗不仅仅体现在武功本身,还在于他文武兼备、德艺兼修,并使之融会贯通,所以他的武学成就独步于时。杨明漪记载孙禄堂:“因拳理悟透易理,及释道正传真谛、经史子集释典道藏之精华,老宿所不能难也。旁及天文几何与地理理化博物诸学,为新学家所乐闻焉。当年晚清翰林陈微明,状元刘春霖等都因仰慕孙禄堂的学识而拜于门下,此外很多近代著名学者因钦服孙禄堂的学识而持弟子礼,如近代儒宗马一浮、国学大师庄思缄、朴学大师章太炎、胡朴安、古琴大师汪孟舒、书画名家刘如桐、高道天等,还有军政界要人如晚清肃王意公、直隶总督陈夔龙、曾出任民国参、众两院议长的吴景濂、国民政府上将李烈钧、民国陆军总司令顾祝同等。这些文化精英和政要人物甘愿拜在孙禄堂名下,一方面是因为孙禄堂的武功神奇、冠冕古今,另一方面是由于孙禄堂的道德修养和学识非一般人可及。从孙禄堂的留存下来的著述中反映出他不仅文武兼备、融会贯通,而且哲思高卓,对中国文化有独到的提升,开辟了一个以武悟道的文化新领域。
因此孙禄堂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与他的好学精神密不可分。虽然他12岁就因家贫辍学,但通过长期自修,使他的文化修养达到很高的程度。这里再举两个例子:
如孙禄堂少年时,因为家里穷困,买不起练字的纸墨,他就用毛笔沾着水,在铜箩筛上练字,孙禄堂晚年时,他的书法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些是目前收集到了一些孙禄堂的书法作品。
再比如孙禄堂为了研究易经,听说四川成都有某高僧精通易经,于是不远千里徒步来到四川成都访某僧求教,从学近半年。即使到了晚年孙禄堂每到一处,也总是打听当地的学养深厚的学者,若闻其人,必登门拜访,虚心求教。
孙禄堂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学养深厚,而且对于现代学术、西方现代科学同样有很大的兴趣。他在北京的时候,由于蔡元培对他非常尊重,持以弟子礼,所以他有机会经常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去旁听天文、几何、地理、物理、化学、博物等学科的课程。孙禄堂这么做,一方面是他的求知欲使然,另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武功已经登峰造极,所以他体悟的很多道理已经超出了武艺的范畴,他需要探求如何使拳术中的道理与其他学科的道理相互融通,因此他晚年提出拳术能体万物而不遗,就是他进行这种不同学科间广泛考察的结果。所以杨明漪认为他“因拳理悟透易理,及释道正传真谛、经史子集释典道藏之精华,老宿所不能难也。旁及天文几何与地理理化博物诸学,为新学家所乐闻焉。所谓武至极而文,孙禄堂是个典型。

通过孙禄堂取得的卓绝的武学成就,显豁出德与道之间的互映。
在当年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152——153期合刊)“国术史”中对孙禄堂有这样的评价:“孙技虽精绝,遇同道中人,罔不谦逊,如无所能者,而忠义之心肝胆相照,尤非常人可与比也。------禄堂先生之为人,其技击因已炉火纯青,其道德之高尚,尤非沽名作伪者所可同日而语,术与道通,若先生者,可谓合道术二字而一炉共冶者也,世有挟技凌人者,应以先生为千秋金鉴。”同样在《国术统一月刊》的“孙禄堂先生传”中记载他“道德极高”。由此可见孙禄堂道德崇高得到了当时社会的高度认同,“千秋金鉴”以及“道德极高”,似乎只有对圣人的道德才会有这样的评价。
因此在1996年出版的由当时中国武术院院长张耀庭先生主编的《中央国术馆史》中就是以“一代宗师,千秋武圣”这个标题来介绍孙禄堂先生的。
今天谈到道德,首先需要回答的是什么是道德?中西方不同文化对道德的内涵的解释是不同的。我认为,孙禄堂的道德特点是涵盖中西,义贯古今,即不悖老、庄,又合乎康德。如何理解?
老子之德,乃道之德。老子说:“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意思是生产、养育万物,但不占有万物,助益万物成长,但不主宰万物,此为道之德。
在孙禄堂的道德中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个品质。
比如,在当时武术家们普遍对自己的技艺非常保守的年代,孙禄堂打破当时武术家们把武术视为私产的陋习,率先拍摄并公开自己的拳照,先后出版了五部拳学著作,即《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和《八卦剑学》,通过著书立说传播武术,惠泽天下。当时各派的武术家无不从孙禄堂的武学著作中受益。杨明漪说:“从此衣钵不传,而三家拳术遍于宇内,有必然者只是有的人承认,有的人明明受益了,嘴上不承认,一些人还把孙禄堂的文论改头换面,伪造成古谱,或什么家传的老谱。这种现象直到今天还时有发生。
当年孙禄堂不仅公开拳论,而且还常去各地公开讲学,讲学的对象并不限于自己的弟子,他的很多师弟们以及其他门派的武术家都曾得到他的悉心指导,他常常是通宵达旦地进行讲授,不计名份,不求自己一门一派的光大,而是推动整个中国武术的提升,帮助所有武术人共同提高。孙禄堂的做法正合:“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这在当时的武术家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庄子形容的圣人之德是“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孙禄堂正是如此,陈微明记载他“负绝艺不自表暴,故能知其深者绝少。”中央国术馆的《国术史》记载他“技虽精绝,遇同道中人,罔不谦逊,如无所能者,”很多记载表明孙禄堂生前总说别人比自己强,常常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然而最终结果是孙禄堂的武学令“海内精技艺者皆望风倾倒。”(《大公报》1934年1月29日“孙福全传”)孙禄堂被当时武林公认是天下第一高手,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威名。正是所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故从孙禄堂的言行中完全印证了中国古典的圣人之德。
康德的道德原则是自律。黑格尔指出真正的道德就是良心,“是自己同自己相处的这种最深奥的内部孤独,在其中一切外在的东西和限制都消失了。”孙禄堂一生的事迹也非常生动地体现了这种以自律为特征的道德良心。
孙禄堂成名很早,20多岁时就已经成名,他一辈子乐善好施,周济同道,赈济乡里,同时说明他的收入也一直可观,那时中国人有点钱后几乎离不开两样东西,一个是烟枪,一个是纳妾,近代很多著名政治、文化名人都是如此,更不要说拳师这个群体,但是孙禄堂一生能够自觉地不沾烟毒、不纳妾,不沾染任何不良嗜好,恬淡从容,完全出自一种内在的自律。
此外他助人从不求名,完全出自内心的自觉,如当时《大公报》记载孙禄堂:“为人重然诺,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 (《大公报》1934年1月29日“孙福全传”)这里所说的“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不仅是指一种慎独的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是出自一种内在的粹然。故不是为了给别人看,也不是来自外来的道德律的约束。
当时《大公报》还记载道:“乡有夫出数年,其妻贫不能守,君故托其夫之信,且予以金。其夫后果归,得免仳离。君之隐德类如此。” (《大公报》1934年1月29日“孙福全传”)讲的是有一年,孙禄堂返乡,临村有一妇人见孙禄堂回来,就问:是否在外面见到过她的丈夫,并告之她的丈夫已经几年没有音讯了,妇人说如果她丈夫年底不回来她要去改嫁。孙禄堂见状就对妇人讲,在外面是见过她的丈夫,还捎钱回来,是自己险些忘记告诉她了,并拿出十几块大洋给那妇人,告诉她,她丈夫不久就会回来。这年年底,妇人的丈夫果然回来了,但是妇人的丈夫在外面从来没有见过孙禄堂,更没有托孙禄堂给家里带过钱。于是知道这是孙禄堂在救济自己。所以夫妇俩登门向孙禄堂表示感谢。诸如此类孙禄堂暗中救济他人的事情数不胜数。
当年孙禄堂周济武林同道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孙禄堂为了帮助同道不惜牺牲自己的武名。孙禄堂从南方返回北平后,当时北平的很多学校、机关都聘请孙禄堂去讲拳,然而孙禄堂经常向校方推荐那些生活比较穷困的拳师,为了说动校方改聘这些拳师,孙禄堂称他们的功夫比自己好,可谓是善意的谎言。因为孙禄堂知道以这些拳师的水平,教授学校学生们锻炼身体是绰绰有余的。孙禄堂为了帮助同道,不惜牺牲自己的武名,如果没有一种发自纯粹良心的道德,是不可能做到的。
孙禄堂还多次赈济乡里,并表现出高度的道德智慧。有一年家乡完县大旱,饥民遍地,当时孙禄堂拿着全部积蓄回去赈灾,因为灾民太多,杯水车薪,不够分的。灾民的情况不同,有的是极为困难,有的实际上还能勉强应对,如何把赈灾的钱落到最需要的人那里呢?于是孙禄堂宣布放贷给大家,利息与城里的高利贷一样,当时城里是贷钱利半于本,孙禄堂与城里不同的是不需要财产抵押,因此只有真正走投无路的灾民才来借贷。灾情过去后的第二年秋收时,孙禄堂把去年借贷的灾民们召集来,借贷的人们以为孙禄堂叫他们来是要他们还钱,结果孙禄堂当着他们的面把他们去年借贷的贷据全部烧掉,所有本息全部不要了。灾民们大喜过望,感动不已。有关孙禄堂的这类事迹很多,一直流传到现在。
孙禄堂的道德内涵并不仅仅是助人为乐,而是有其内在的原则,这是一种真正发自内在的理性精神,是自我意志的绝对存在。孙禄堂晚年对自己生死的选择,正是这种精神的高度体现。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不及一月,整个东北沦陷。当时孙禄堂刚刚初选了三位有条件继承自己衣钵的弟子,准备做进一步的考察与传授。但是面对国难,孙禄堂毅然中断传授,并辞去待遇很高的江苏国术馆副馆长的职务(月薪400大洋),返回北平,劝说在北方带队伍的一些自己的弟子,放弃各自为政,联合抗日。
1933年9月,当孙禄堂得知方振武、吉鸿昌的抗日同盟军被日军与中国政府军秘密联合剿灭。10月国民政府又迫于日本的压力竟然同意与伪满洲国通车、通邮并禁止一切抗日活动。孙禄堂这时对国民政府已经完全失望,深感有心讨贼而无力回天。一天,孙禄堂对夫人预言自己驾鹤之日,夫人大惊,遂命女儿孙剑云带孙禄堂去德国医院(今北)作全面体检。孙禄堂道:“我身体无恙,去何医院。只是我要走了。”夫人疑而不信,坚持要孙禄堂去检查,无奈,只得由小女孙剑云陪伴去做体检。检查后德国医生史蒂夫说:“孙先生的身体无任何不良迹象,比年轻人的身体还要好。”归后,夫人又请名医孔伯华来家中为孙禄堂检查。把脉后,孔伯华说:“孙先生六脉调和,无一丝微瑕。这么好的脉象,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家人遂安。同年秋,孙禄堂再次回到故里,不食者两旬,而每日习拳练字无间。收县教育局长、画梅圣手刘如桐等18人。至12月16日早上(夏历十月二十九日卯时),孙禄堂对家人曰:“佛来接引矣。”遂命儿子去户外烧纸。于六点零五分,孙禄堂面朝东南,背靠西北,端坐户内,嘱家人诵佛号,勿哀哭,并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一笑而逝。这是一种超然而又决然的潇洒离去。
可以说孙禄堂把生命过程看透了,把人生看透了。随时能够按照自己内心的自由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生活乃至生命,这是康德道德的最高境界。
孙禄堂生前的社会声誉崇高,很多政要、文化达人都对孙禄堂持弟子礼,如晚清的肃王意公、直隶总督陈夔龙、民国时期多次担任参、众两院议长的吴景廉、国民政府常委兼军事委员会常委李烈钧等政要,还有著名学者如马一浮、蔡元培、胡朴安等,文化名流如晚清状元刘春霖、古琴大师汪孟舒、名画家刘如桐等皆拜于门下,连社会闻人杜月笙也因仰慕孙禄堂,自列于门下。孙禄堂每次去上海,只要杜月笙闻讯必来拜见,行弟子礼。但是孙禄堂视名利富贵如浮云,轻利乐道,久而弥笃,其精神之独立,不为任何外在的名利所束缚。清史馆篡修陈微明写过这样一篇文章表达他对孙禄堂道德境界的赞叹:
微明游京师,遇完县孙禄堂先生,授以内家拳术,以为先生乃幽燕豪侠之流也。及其处之既久,乃知先生人品之高,道术之深,有非士大夫所能及者!盖先生兼通奇门数理,精于易,著有《形意》《太极》《八卦拳》诸书,其术大抵借后天之复先天,由有为以归无为,摧刚而为柔,揉直而为曲,内健外顺,体乾用坤,故能冲虚不盈,变动不居,随机制胜,时措之宜。尝曰:‘天下之理,同归殊途,一致百虑,大道无名,体物不遗,惟湛密者能睹其微,中和能观其通,夫其神全者,万物皆备于我,其不相通者,必一曲一偏之士也。’微明闻有殊才异能,必访其人,然精于艺者,不能通其道,善为言者,不能证于行,或守一。先生之言,暖暖姝姝而自悦,不知天地之大,四海之广,惟先生备然侗然,无成心,无私见,故能兼取众善而为我之用,无相拂之辞焉。自士大夫以至于百家技术之人,其为学以干禄者为多,惟先生轻利乐道,久而弥笃,负绝艺不自表暴,故能知其深者绝少。容貌清癯,蔼然儒雅,每稠人广坐,静默寡言语,及道艺,则精神四达并流,演绎开说,忽起舞蹈,奇变迭出,连环无穷,往往终日不厌。故微明游客京师,虽饔餐不继,而恋恋不忍去者,以感先生之德,意而欲略窥其门径也。
这段话是讲,陈微明原来以为孙禄堂只是豪侠一类的人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感到孙禄堂的人品之高、道德之深是当时的士大夫所不能及的。陈微明说他自己当时在北京“饔餐不继”,就是生活很困难,没有保障,但是他不愿意离开这里的原因就是因为孙禄堂道德的崇高,他欲窥其门径,可见孙禄堂道德的魅力与高度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陈微明又说:“夫以先生明大道之要,识阴阳之故,通奇正之变,解生胜之机,体之于心,验之于身,精气内蕴,神光外发,孟子所谓直养无害,塞乎天地之间者,先生勤而行之,服而不舍,其为寿,岂有涯哉。
这是讲,孙禄堂的言行举止完全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境界,是道的化身。他认为由于孙禄堂是一个得道者,所以他表现的德才如此崇高。
陈微明的这篇文章对于今人认识、理解孙禄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反复研读。对于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内涵更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这是一篇解读中国传统道德的经典文论。
长期以来,我们对孙禄堂这位中国文化领域里的圣人认识的非常不够。就当代文化界来说,对孙禄堂几乎没有认识。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我认为在世界范围内,近代以来唯一堪称大宗师的华人就是孙禄堂。因为孙禄堂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文化领域——武学领域,他通过对武术文化的提升,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途径。
综观孙禄堂一生,自二十余岁出师后,曾多次游历全国各地,闻有艺者必访至,一生与人切磋较艺无数,从无一负,亦未遇可相匹者,技击独步于时,被武林誉为“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当年剑术名家李景林评价说:“余遍顾宇内,能集拳术之大成而独造其极者惟蒲阳孙禄堂一人而已。在迄今为止的中国武术史上,在武学成就、道德实践、技击功夫、学识修养、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皆以孙禄堂所获成就最高,独步绝巅。孙禄堂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是中国武学领域里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孙禄堂所建构的武学文化对于今天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具有完备人的性德、提升人的生命力和生命价值的功能,对塑造和提升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质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同时通过孙氏武学的身心体证,有助于开启人们的智慧和思想,为今人汇通东西方的哲思搭建了内在体验的桥梁。对于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相互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一个民族的崛起,不仅在于其经济的发展,更在其哲思、魂魄与精神的卓越。因此,从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以及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上讲,我们自然应该纪念、宣传孙禄堂先生,并全面继承、发扬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文化。

注:
①  《近今北方健者传》1923年出版,作者杨明漪,李存义弟子,中华武士会秘书。
②  《兴华》第25卷第18期,第44页,1928年出版,沈钧儒时任上海法科大学教务长。
③  《京报》邵飘萍与潘公弼于北京创办,无党无派,不以特殊权力集团撑腰,主张言论自由,自我定位是民众发表意见的媒介。名声倾动一时。
④  《大公报》为当时著名报纸,其宗旨是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具有广泛社会影响
⑤  《世界日报》由成舍我创办,该报因立场公正不阿,言论公正,消息灵通正确,不畏强权暴力,在当时颇具社会声誉。
⑥  《祭孙禄堂先生文》刊载在《金刚钻》1934年第6卷第1期。
⑦  《国术周刊》中央国术馆创办,其刊登的“国术史”为该馆国术史课程的内容。
⑧  《近世拳师谱》由中华体育会武德会1935年编篡。
⑨  《北平日报》在报界颇有声誉,该报于1947年5月6日、7日两日连载“武林轶事· 完阳孙禄堂”,作者郑证因,曾在北平国术馆学习,从师于北平国术馆副馆长许禹生,生平喜欢收集各派国术家事迹。
⑩  “孙国义碑文”,至今仍在河北省望都县孙禄堂墓园中。
⑪  《国术统一月刊》(第二期)“孙禄堂先生传”1934年8月出版,陈微明作。
⑫  《孙禄堂武学录》(2001年出版,孙剑云编著)中“孙禄堂先生大事记”。
⑬  《江湖异人传》1925年出版,向恺然作。
⑭  《侠义英雄传》1925年出版,向恺然作。
⑮  《当代武侠奇人传》1930年出版,姜容樵作。
⑯  同①。
⑰  同上。
⑱  同上。
⑲  《国术声》1935年出版,陈微明作。
⑳  同⑪。
㉑同⑲。
㉒ 据李景林的弟子兼文书刘子明(约1898——1986)记录。■

武术自由谈

武术是我们活动的平台

武术是我们联系的纽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