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动画看起来有菲林感?拯救模拟时代的情怀

“菲林感”,这也许是一些摄影爱好者们喜欢追求的一种“质感”,那么“菲林感”到底是什么样的质感,什么样的动画才有“菲林感”?这一次,让我们展开一下,谈谈模拟时代动画的情怀,到底出自一种什么样的形式诞生的。

什么是“菲林感”?“菲林感”是怎么来的?

所谓的“菲林”,指的是胶卷,或者说是底片,是过去模式时代,拍照、摄像用的记录光信息的影像物料。所谓的“菲林感”,也就是说有胶卷拍照摄像的时代的感觉的意思。胶卷时代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我觉得应该说说数字时代的影像的传递方式。如今的影像信息,无论是视频,还是照片,你都是通过手机的荧幕,或者电脑的荧幕来看到的,它在成像的时候经过光学的方式记录,但很快被转换成了数字信息,然后用数字的方式储存。然后,当你需要读取的时候,再通过了数字模拟转换,用人类大脑可以识别的方式,例如声音、图像,来让人接收。这是数字信息的存储、查阅的过程。

数字信号是“准确无误”的,但模拟信号就不一样了,它就好比一个技艺精湛的画家去临摹一个人,理论上画技足够好,那可以画出一个真假难辨的人,就好像有些街头艺术家可以在马路上画出一个极为逼真的大坑。而数字信号的记录方式就好像是去把这个大坑用精确的参数给计算下来,然后“复刻”,因此两者之间记录方式的不同,造就了那种“质感”的不同。

之所以数字时代,人们寻找的就是模拟时代的那种质感,就是因为这两种信息记录和还原的过程不同。模拟时代的信号记录都是基于物理上的器材,例如黑胶唱片,电影胶卷等,数字时代,一旦这些信息顺利转换成了数字信号,就可以存在于无形之中。

所谓的“菲林感”,就是这种,纯粹的模拟信息记录和还原诞生的感觉,一般来说,是温暖的,是真实的可靠的,而数字信息的读取,给人一种锋利的,冷淡的感觉,并且有一种“失真”,其实并不是失真,以数字时代的信息记录精度来说,失真只有更少,模拟时代,才会因为储存介质的物理特质,产生一定的失真……例如磁带记录的音乐,回放的时候有着独特的噪音,而CD时代,噪音可以被抑制到人而难以察觉。

已经被淘汰的赛璐璐动画

传统的赛璐璐动画,它的制作方式,可以说就是一种完整的模拟制作的方式,首先把动画画在赛璐璐这种模拟的介质上,然后用真实的颜料进行上色,放在摄影台上,用光学的效果去实现动画里的“特效”,例如过度曝光达到镜头上的爆炸效果,最后用胶卷摄像机进行摄像,从制作到成像,都是一个“模拟”的过程,而不是数字的过程。但是近些年,动画制作的过程除了手绘原画外,之后的步骤几乎都是数字的,所以,数字时代的动画制作,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生硬的感觉,这才是如今的时代,虽然动画越来越清晰,但很多人却开始如同摄影爱好者们一样,寻求“模拟”的味道。

摄影的手段去模拟

在数字动画制作的时代,“后期”依然被称作“摄影”,这个步骤上,人们利用数字的手段,去模拟胶片时代,物理的特效方式,来获得更加柔和的画面,更加美轮美奂的光影效果,去减少数字动画带来的生硬效果。

数字时代,摒弃了赛璐璐片上的制作方式,电脑的色彩不这么丰富,又都是纯色,渐变不够细腻,导致画面有一种生硬的质感……

数字时代,随着技术的进步,运用更加丰富的色彩,实现自然的色彩渐变,从而模拟出胶片时代那种柔和的画面质感,但是同时又保持了很高的原生锐度,这就是数字时代的奇迹。

从彩色手段去模拟菲林感

我曾经在自己的专题文章中提到过,菲林时代,动画制作的色域是在印刷品通用的CMYK色域范围,而到了数字时代,色域变成了覆盖在CMYK之上的RGB色域,所以,简单的去做色彩的调配,是怎么都难以模拟出CMYK的印刷品的色彩的,因此,有日本的爱好者就研究出,

将RGB色彩打印机打印出来,再扫描到电脑里进行RGB色域转换,最后可以高度模拟出赛璐璐动画的那种色彩。

是不是特别复古?

降低制作分辨率

那实际上,有没有动画公司运用了降低分辨率的手段来模拟复古的动画效果?有的。TMS娱乐和3×Cube联合制作的《Megalo Box》,可以说是《明日之丈》的纪念之作,为了达到那种复古的效果,导演刻意降低了制作分辨率,让画面显得模糊,并且色彩也更加偏暖,带来那种8-90年代的,老旧的质感,当然,搭配上复古的画风,最后的模拟效果,我认为还是非常成功的。

总结:

为什么现在的人总是会想去模拟出过去的效果?我认为,这是一种“人性”的体现,只有记得最美好的时代的人类,才会对过去的事物有着依恋和共鸣,为了再现那种共鸣的感觉,人们才会去用现代的手段,复刻过去辉煌,人们总是惦记着过去,并不是被过去所拖累,而是站在过去脚步上,展望更美好的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