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阳明腑病,阳实伤阴,孤阳独阴,俱是死阳死阴

阳明四十二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多出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1 脉阳微,是寸口微浮之义,而汗出少者,阳不亢而津未耗,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亡津而阳亢,是为太过。阳脉实,是浮数浮大之义,因发其汗,汗多出者,亦为太过,亡津而阳亢也;阳亢太过,则阳绝于里,阳极盛而无阴匹也。汗多太过,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2 阴阳之要,阴平阳秘。汗出多亡(津)阴而阳亢,阳绝于里也。阳盛于阳明,阳明独盛,无阴之匹,故孤阳独绝也。孤阳独阴,俱是死阳死阴。

3 本条就是告诉你;汗出少则可自和,汗出多则亡津阳亢,阳亢无阴之匹,则阳绝于里;承接下三条提纲,阳亢太过,伤及太阴,伤及少阴,伤及厥阴。大承气汤,急下泄阳以救阴。

论;现代阳明腑证如果看西医,西医没有这种阳亢的理论,即使看中医,当今中医也没有必个敢下的,且患者也没有找中医治的了。若不知用承气速下,此会不会转变成别的病,或被称为急性胃癌,余觉完全会。现代大便不通,是有通下之法,而热燥阳结怎么办,一直用抗生素压制,直到压不住,热到胃腐烂,或热到伤及三阴之脏,热伤脾脏,热伤肾脏。此为阳腑之热,人身热量最盛之地,此热非大承气而不能泄,此热是正气也,因外感内郁而变邪热也。此病脉大脉实,重按沉缓有力,是为脉证,不是虚脉。

阳明四十三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1 脉浮而芤,浮为阳亢,芤为阴血内空。浮芤相抟,阳亢阴枯,阳无阴匹,阳绝于里也。阳盛阴枯,独阳内绝也。重申上条,亡津燥盛,阳亢太过,芤为阴绝,则阳绝于里也。

2 阳亢从阳明而绝,阴枯从少阴而绝(下利之义),(阳明伤及三阴,少阴急下三条即是)后学少阴则知,但人死者仍是中气之败。此只是从本条亡阴亡阳相对论。

3 阳旺不藏,因阳亡阴枯也,故脉浮而芤,阳亢之象又对比,三十与三十一条,营伤瘀结,脉弦涩微,阴枯之象也;四十七条,阳亢伤阴,则为阳明瘀血。阳亢伤阴,是为新伤热瘀,故抵当汤能下。

阳明四十四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是非表证,乃胃气之实也。汗之愈亡其阴,燥屎阻其胃火,阳腑阳亢,伤及太阴,故腹满痛;若是阴亡,则成死证,故当急下之。

  此下三章与少阴急下三章,彼此互文,是阳明之阳亢而伤阴者。阳未盛而下早,则亡其阳,阳已亢而下迟,则亡其阴,故有缓攻之法,又有急下之条。此与少阴六七日,腹胀不大便章义同。

1 此为阳明腑实,反误以为太阳病表证,当下反汗,是实其实,故阳亢至极,伤及太阴,则腹满痛,故必当急下,若失急下,则成上面几条,脉浮而芤,或弦微涩,阳绝于里,腹满痛者,阳明之热伤及太阴也。迟则阴亡,而成死证,故必急下之。602页,急下三证,腑热内蒸,烁急三阴,腹满痛者,此为伤及太阴,453页少阴四十四。

按;对比麻仁丸证,胃腑燥盛,轻则约脾,重则腹痛,胃腑阳亢,伤及太阴。

阳明四十五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肾主五液,入心为汗,发热汗多,木枯土燥,伤及少阴,故当急下。此与少阴口燥咽干章义同。

1 阳明病,潮热外蒸,发热汗出多者,亡津土燥而水枯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土燥阳亢,伤及少阴,阴亡阳绝,必当急下。从少阴篇为水负太过,435页,少阴四十二三四。

2 四十二条,汗出多为太过,此为亡阴,阳绝于里也。本条,肾主五液,汗多伤及少阴。

阳明四十六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肝窍于目,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是胃火伤及厥阴,血亡木枯,目系干硬,是以睛直。无表里证,表无寒热,里无满痛也。身热虽微,而腑热则剧,故当急下。此与少阴自利清水,色纯青章义同。

阳明之病,胃家实也。篇中脉实者下之,以表虚里实故也。此为内实也,此为实也,皆发明胃家实之义。

1 三日脉大,六日阳亢,热伤血枯,故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也。阳明阳亢,热伤及血,故言伤及厥阴,血亡木枯,阴亡则死,必当急下。

2 阳明之脉大,大者,缓实有力也,有力者,必沉取之。脉证相合,此为实也。

论;阳明阳实,伤及太阴,是腹满痛,伤及少阴,是汗亡水液,伤及厥阴,是热伤血结。

购书加好友,进群加好友

点击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

  • 卷四196,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于胃而成实,更加不尿腹满哕甚等逆,即有一.二     可下之证,胃气已败,不可治也.    集注 程知曰:此条全是表证未解而无汗出,燥渴之证,     故不可用白虎.虽有潮热,而无硬满谵语濈濈 ...

  • 卷四182,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外出,胃中干燥,大便必硬,久则讝语,宜以小承气     汤主之,若一服利,讝语止,慎不可更服也.    集注 张璐曰:多汗讝语,下证急矣.以其人汗出既多,津     液外耗,故不宜大下.但当略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阳明腑病二十七章 阳明病,自经传腑,腑病宜下,其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汗而后下.经证已解,恶寒不作,而潮热汗出,全是腑证,当相其缓急而用下法也. 1 此处黄师又一次提示,经证未罢,犹见恶寒,则宜先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燥盛

    阳明七十二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必衄. 口干而漱水不咽,以热在经而不在腑.经热不泄,此必衄也 论:阳明经热之衄,当是葛根汤证. 阳明七十三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脉浮发热, ...

  • 《伤寒悬解》阳明腑病——湿热

    阳明七十六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1 阳明病,面合赤色,此为表闭里虚也.表寒外束,郁其经热不降,故面见赤色,此可解表,不可攻里.以面合赤色,是经热而非腑热,腑热外发, ...

  • 【程国彭《医学心悟》阳明腑病】

    阳明腑病 足阳明胃,有经.有腑.经者,径也,犹路径然:腑者,器也,所以盛水谷者也.邪在于经,不过目痛鼻干,唇焦漱水而已.邪既入腑,则潮热.谵语.狂乱.不得眠.烦渴.自汗.便闭诸症生焉,白虎汤.承气汤并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

    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十五章 阳明从燥金化气,阳旺之人,表郁则燥动.然不经误治,津液未耗,燥气之作,何至遽盛?及其汗.下.温针,伤津亡液,燥气大发,经腑合邪,乃成下证.虽不如三阴之险,然阴亏阳亢,亦伏危机 ...

  • 《伤寒悬解》阳明坏病,栀子鼓汤、猪苓汤,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六十一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也. 1 伤寒是为表闭,呕逆是为有阳明证.当解表闭,不可攻呕. 伤寒表闭,经迫腑郁,不能容受,是以作呕,呕缘土虚胃逆,但表闭之呕,虽有呕证,不可攻呕.此伤寒呕多 ...

  • 《伤寒悬解》阳明“经”病与葛根类汤医案

    阳明经病七章,腑病连经 阳明自太阳传来,未入于腑,全是经病.经病宜汗,其未离大阳之经,则用麻.桂,其将入阳明之腑,则加葛根.阳明一见吐利,虽未是里实可下之证,然而经迫腑郁,已是胃热将成之根,故用葛根双 ...

  • 《伤寒悬解》阳明经腑病之来路与汗下总纲

    来路四章 阳明八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热,大便难是也. 1 阳明之病,或自太阳传来 ...

  • 危病急病:张仲景辨阳明腑实八法!

    <伤寒论>阳明腑实证是阳明病燥热伤津的极重阶段,故及时判断阳明腑实证形成与否,果断"急下存阴"是十分必要的.辨腑实证是否已成的要点为大便难.大便硬或燥屎内结,但临床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