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问答16章

郭店楚墓竹简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难解之谜,如“至虚恒也”章(通行本《道德经》十六章)只存有一简,为十六章节的前半部分,从“各復其堇”后有断章符看,似乎本身也只是摘抄了这一部分。为什么只摘抄于此,是大有考究的,作为研究者应当拿出一个结论。对于这一点,学界有些不同看法,如彭浩认为:“以上文字见于今本第十六章的前段,由此可证今本第十六章的后段原本与前段是各自独立、互不相连的两段文字。”(《郭店楚简老子校读》)。如果孤立地分析简本,这样说是有道理的,但了解了整部《老子》的来龙去脉和本章的构思,就会发现其说有失偏颇。

文 | 杨吉德

至虚,亙也。狩中,也。

问:本段帛本为:“至虛,極也;守情(静),表也。”通行本:“致虚极,守静笃。”三个版本的差异是很大的,原因在哪里?

答: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本章主题的误解上。《道德经》所有的章节都有各自不同的主题,竹简本完全体现了主题的中心作用,由此可以断定简本是老子的原本文字;但帛本的抄写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本句讲的是内与表的关系,并据此加以改写;而通行本则认为讲的是性情修炼,并据此修改的更加简练顺达。其实帛本和通行本修改后所表述的内容与简本根本就不相干。那么本章的主题究竟是什么?这要从“言之君”去找。

《道德经》是对《周易》卦的阐释,是按照《周易》卦的顺序逐章写成的,上一章(十五章)是对《否》卦卦象的阐释,这一章按《周易》——《泰》《否》《同人》《大有》卦的顺序,则是对《同人》卦的阐释。《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明确提出了各章的主题由两部分组成,即“道”和“名”,“道”指周易卦的卦象,“名”指周易卦的卦名,卦象和卦名就是所对应章节的言之君。这样说可能读者会提出异议,其实帛本和世传本之所以与简本不同,就是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才修改乱了的。

要了解主题,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体。“至虚”的主体是谁呢?我们先看一下《同人》卦的卦符:

同人卦

八卦组合上为天卦,下为离卦,即为《同人》卦。离为日,日在天之下是太阳尚未上升,天空暗淡无光之时,深沉之夜大地一片寂静,此为“至虚”。凡《道德经》每章的首句,都是从所对应的卦象或卦名而来,这个规则是不变的。“至虚”是一种静态,通行本写为“致虚”变成了动态,显然是改错了。

“亙”,余本皆写为“極”。因“至”亦有“極”义,字义重叠,故通行本便将“至”改为“致”,岂不知“致”“極”皆错矣。许多学者认为战国“亙”“極”字形相近,简本抄写多有讹误,其实他们认为“正确”的字才是真正的讹误。简本与后世版本文字多半不同,凡不同者,都是简本为正确;我还没有看到简本错误,后世本正确的现象,而且简本通假现象亦极少。

“亙”即为恒,时间或空间延续不断。太阳西落东升形成了夜晚,是亘古不变的,故简本写为“至虚,亙也。”

问:“狩中,du也。”帛本:“守情(静),表也。”通行本:“守静笃。”关于简本与通行本的关系,有一个很突出的论证例子,廖明春解道:“‘中’为‘冲’字之借,而‘冲’之本字为‘盅’,故可训为空,与上文‘虚’义同。而‘静’与‘冲’义近,故可换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答:这样训诂确实是麻麻烦烦,而且有悖战国时古人对文字的崇尚精神。其实,“狩中,也。”一个字也没写错,错的是“守静笃”。

“狩”,本义狩猎,巡狩。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是他每天的行程,也是本职,故用“狩”来形容。

“中”,中午时分太阳巡狩到天空的中间,此为“中”。

“”,我这里是借字,因为字库中没有简本字形。简本原字上为“竹”,中间似“宀”形,下为“日”。太阳在竹宀之下,字义应该与“莫”相近,即太阳降落于地下之义。“狩中,也”,太阳即便是巡行到了天空之上,最终也要沉落下来。这句话紧扣《同人》卦象,以太阳沉没于地下形成“至虚”为常态。由此看,“”(借字)不能通“笃”。

高明解释通行本曰:“‘虚’者无欲,‘静’者无为,此乃道家最基本的修养。‘极’与‘笃’是指心灵修炼之最高状态,即所谓极度和顶点。”此亦为历代学界共识。《老子》果真是为道学而写的吗?把《老子》作为道家的修行经典,难怪汉以后做了多次修改,以让老子尽量适应道家思想。

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

问:帛本“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復也。”通行本“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简本“方”、“居以须”皆与后本不同,此如何解释?

答:“万物”,主要指与人们生活有关的自然植物和农业作物。“作”为生长之义。“方”的本义是并,通行本之“并”应为注释之词;帛本为错写。但细究简本“万物方作”,“方”应该释为“始”,是动态字。《广雅释诂》:“方,始也。”刘信芳亦持此意。

帛本及世传本之“吾”显然是修改之字,既把“居”改为“吾”,就必须把“须”改为“观”方合句式。“吾以观其复也”形成了独立句式,但造成了与前面句子整体主语的脱节和语序逻辑的混乱,应当以简本“居,以须复也”为是。

“万物方作”是“居,以须复”的主语。“居”,一般释为安居;《说文》:“居,蹲也。”亦有蹲义。但从“万物”的角度讲,应该释为积储,如《国语晋语》:“假货居贿。”即为积储之义。万物生长是为了收成,使人们积储以解决生活所需。

“须”,等待。“复”,回归。万物从开始生长到收获入仓,是完成了一个轮回,然后等待回归下一个生长-收获的循环,即为“居,以须复也”。

“至虚,亙也。狩中,也”是太阳每一天的轮回;“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是万物每一年的轮回,都是从《同人》卦象而来。

天道员员,各复其堇。

问:帛本:“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通行本:“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到底是简本的“天道员员”对呢,还是通行本的“夫物芸芸”对?

答:通过对这三个版本的对比可以发现,由于对原本主题的无知,帛本处于一种犹豫状态,在修改中尚保留了一个“天”字,但天物还有“根”么?这是一个矛盾。到了通行本干脆另立了一个主体“万物”,把“天”改成了“夫”,“夫物芸芸”,这样读起来就不矛盾了。许多学者把《庄子》:“万物云云,各复其根”作为训诂根据,其实庄子未必引用的是老子原文,引此为据不见得正确。

“天”实指太阳。“天道”,太阳在天空巡行的规律。

“员”,各本写为“雲”、“云”或“芸”,郭沂、刘信芳认为是“圆”。按照“圆”讲,太阳在天空行进路线目视为圆,可以释为“天道圆圆”。但“员”字本义并非如此,《说文》:“员,物数也。”太阳巡天一日一次,一个循环为一员,“员员”,每天都是如此。

问:云为天物,不见有根;芸为夫物,方为有根。由帛本到通行本,文字越改越严谨,只是违背了原文主题。但“堇”是不是与“根”互通?

答:《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按照各本通字将“堇”读为“根”,学界好像没有异议。前面做了分析,地道可以有根,天道是没有根的,故“根”之说其实是不严谨的。《说文》:“堇,黏土也。从土,从黃省。”黄土之意,可以理解为大地。太阳从东升起于大地,巡天一周,最终还是要回归大地。“各复”,每次都是如此回归于大地。由此看,“根”字虽改的不严谨,但与“堇”概念上大致相同,总体上说,还是对论述主体比较模糊。

作为老子原文摘抄的简书,本简是第16章的前半部分,与25章、5章相连,都是讲天道的内容。有的学者认为帛本和世传本中16章的后半部分是后来添加的,也有的认为前半部分是经文,后半部分是解说。我认为简本虽然没摘抄后半部分,但这两部分应该都是经文内容,可以从两方面加以分析:

一、本章是对《周易》同人卦的阐释,简本部分诠释了卦象中太阳巡天终要入于地的天象,而后半部分在结尾写有“沕身不怠”,正是应合了这一主题,符合老子一贯的文笔特色,这不是解读者能够领会到的。

二、《周易》卦都有卦象和卦名,《老子》在第一章中称之为“道”和“名”,而且每一章都是从“道”和“名”两方面诠释周易卦的主旨。本章简本是从卦象角度论述的,属于“道”的范畴,尚缺乏卦名部分的论述,故帛本和世传本多出来的部分应该是对卦名的论述,是老子原文的组成部分。本章是对《同人》卦的阐释,我们不妨从“同人”角度对后半部分予以分析。

根据简本部分和帛本对比,帛本对原文的改动很大;同理,后半部分肯定也会作许多修改,所以注解的准确度是没法保证的,只能在“同人”主题范围内对文字进行诠释。

归堇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

问:帛书乙本为“曰静,静,是胃復命。”通行本为“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按照简本,应该写为“归堇曰静”。何谓“复命”?

答:“复命”就是恢复到命运的起始状态。“归堇曰静”原指的是太阳的回归使大地一片寂静,是自然界的规律,“复命”就把这种天象规律结合到人类行为的规律去阐释。我们应该顺从而不是违背这一规律。这个“命”字起着从《同人》卦象向卦名过渡的作用,我们要用宇宙规律诠释社会运行规律。“常也”,这是规律,指宇宙法则可以作为社会运行规律来遵循。

知常,明也;不知常,妄。

知道宇宙法则,就会明白社会运行规律;不知道宇宙法则,往往在实际行为上会做出不适当的举动。

作,凶。知常,容。

问:“凶”和“容”有什么具体指向吗?

答:“凶”和“容”并不是一对反义词,故一般释文将“妄作,凶”归于上句,将“知常,容”归于下句,其实这两句话应当放在一起分析。“妄作”讲的是什么?《同人》卦:“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伏戎于莽”即为“静”,当处于弱势时应当耐得住寂寞,而在不适当的时机“升其高陵”即为“妄作”。“三岁不兴”即为“凶”。“妄作,凶”是从九三爻辞中得出的结论。

“容”字何指?《同人》卦辞:“同人于野亨,”“野”为郊野,代指不归化之人或隐居的高士,指包容所有的人。“知常,容,”能够领悟到天体运行规律,就会有容人之量。如此理解似乎与前面对卦象的分析不是一种思路,与前面的文字也没有关联,天体运行与容人有什么关系?这就涉及到对《同人》卦象的多角度思维,前面所言是从“我”的角度理解卦象,即太阳有照耀天空的时候,也会有运行到地下的时候,我们应当耐心对待自己面临的困境;而这句所言的,是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理解卦象的,太阳比喻能拯救危难时局的人,太阳沉于地下,代表隐居于郊野的贤能之士,也或许是敌人阵营中的高人,我们要容纳这些人,使他们为我所用。这就是彭浩所疑虑的两段文字不相关联的原因所在。

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问:“公”、“王”、“天”、“道”互相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答:“容乃公”。“公”是公正无私,有包容精神才能做到公正无私。“容乃公”是紧扣“同人”讲的,用相同的心态对待所有人,才能做到公正无私。

“公乃王”。“王”是王天下,即获得天下。这是针对诸侯讲的,“公乃王”,有一个平等待人的心,才能成为天下之主。

“王乃天”。“天”不是空泛之天,是太阳巡行于天中之状,即前面写的“狩中”。“王乃天”是由诸侯上升为王所标志的达到事业巅峰。

“天乃道”。前面“天道员员”的“道”是“天道”,这句“天乃道”之“道”改变了属性,成了自然和社会共同之道。能够上升至天位也是天道轮回的体现。

“道乃久”。帛书甲本此三字残;乙本“久”字迹不清,按照王弼本补写。分析本章主题,在于让人们明白黑夜的存在是宇宙规律,就像人的运程遇到挫折一样,总有阳光照耀的时刻,与长久没有关系,所以这个“久”恐怕不是原文之字。或者说,“道乃久”有可能是修改或添加上的,因为“道”的归结点不在“久”,而在“沕身不怠”。

“沕身不怠”。乙本及世传本皆为“没身不殆”。“沕wu”,《集韵》:“沕,潜藏也。”“沕”和“没”同义。“怠”,学界皆以“怠”通“殆”,但两者字义是不同的。殆,《说文》:“殆,危也。”怠,《说文》:“怠,慢也。”《尔雅》:“懈,怠也。”怠为松懈之义。“沕身不怠。”在自己沉寂时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是走出黑暗之“道”。由此看,“怠”是原文,“殆”是修改文,两者不可相通。

本章前面部分是从《同人》卦象火(太阳)在天下讲的,后面部分是从卦名“同人”方面讲的,两部分看似各讲各的,最后一句“沕身不怠”巧妙的把两者联系在了一起,可谓是本章的文眼。

译文

夜晚的大地一片寂静,这是永远存在的景象。太阳缓慢升起,巡行于天空之中,还是要沉落下来。

世上万物都是从开始生长,到收获积储,然后等待新的一轮周期。

太阳每天都是在天上巡行一周,每天都是如此,他们都要从天上回归到大地之中。

回归大地就形成了一种寂静状态。大自然的寂静,这就如同所说的回归命运。回归命运,与自然法则一样是一种社会规律。

知道自然法则,就会明白社会运行的规律;不知道自然法则,就会做出违背规律的事。

在不当的时机起事,会伴随着凶险。知道社会法则,就能容纳各种不同的人。

有容人之量才能做到公正无私;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够得到天下;成为了天下之王如同太阳上升至天中;上升至天中说明他遵循了自然法则,就是说当处于低谷时,只有不懈地去努力才能够得以实现。

附录

(简本)至虚,恒也。狩中,也。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员员,各复其堇。

(帛本)至虛,極也;守情(静),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曰静】,静,是胃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王弼本)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附录《周易》同人卦爻辞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六二同人于宗,吝。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0)

相关推荐

  •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章:道亘无为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章全文如下: 道亘无为也,而万物将自化. 化而鹆作,将贞之以无名之仆. 夫亦将知. 知足以滴,万物将自定. 燥克凔,凊克燃. 清清为天下定. 本章对应王弼版<道德 ...

  •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四章:玄德深不可志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四章全文如下: 玄德深不可志,是以为之颂: 掖乎其若冬涉川, 犹乎其若畏四戾, 敢乎其若客, 眺乎其若皋, 纯乎其若朴, 坉乎其若浊. 笃能浊以滴者将舍清. 笃能庇以往 ...

  •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末身不殆 道德经 第16章

    第十六章 至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 道乃久,没身不殆. 虚 ...

  • 道德经第16章-洞察力怎么来的

    道德经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dǔ).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

  • 张武忠解读《道德经》:第16章

    张武忠解读《道德经》:第16章

  • 《道德经》第16章虚静归根

    尊敬的冯总,尊敬的刘总以及<道德经>学习群的各位领导及家人,大家现在好,我是5总2大4中7小6班统计商洪源,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今天由我来分享<道德经>第16章,虚静归 ...

  • 《道德经》问答24章

    本章有两大疑惑,一是世传本将本章排于二十四章,帛书本将本章排于二十一章之后,到底排在哪个章节为准,依据是什么?二是本章的第一个字通行本"企者不立"的"企",帛书 ...

  • 《道德经》问答20章

    <道德经>十九章首句:"绝智弃辩,民利百伓.绝攼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季子."(简本)有三个"绝--弃--"句,二十章首句"绝学无 ...

  • 《道德经》问答19章

    绝智弃辩,民利百伓.绝攼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季子. 问:简本"绝智弃辩",帛乙本写为"绝圣弃智",如何断定哪句话为原本之字? 答:首先我们要弄清楚&q ...

  • 《道德经》第16章: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道德经>第16章:致虚极:守静篤.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 ...

  • 《道德经》第16章:致虚守静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dǔ)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③,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③,静曰复命.复命曰常④,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⑤,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⑥,天乃道,乃久,没身不殆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