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 继承or叛离,如何解读两宋画家的作品
在古代中国画画,其实很简单,除了人物画要另当别论,你要是画其他的,无非表现为两个极端:一个是画到无限大,表现出大好河山的辽远壮阔,恨不能囊括宇宙万物;另一个便是画出无限小,把一木一石、一花一叶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无限小的花鸟画里,最简单的选题就是梅兰竹菊这四君子了。对于文人而言,这便是永远不会崩塌的人设。其实包括四君子在内不少植物的含义都是经由文学传统输入到绘画领域,成了文人们最固定的符码的。
在宋诗里,梅花凌冬盛放,卓然不类,是一种大器晚成和遗世独立的象征。到后来逐渐形成了墨梅象征怀才高隐、不与俗世同流的人设。
艺术作品里最早给墨梅搭架子的应该是仲仁和尚,到了北宋末年,黄庭坚和陈与义的诗文使得墨梅成为文人绘画的传统选题。
墨梅图页,扬无咎,天津博物馆
在仲仁的画里,梅花成为山水的一部分,他喜欢在山水画完成后添加几簇梅枝作为点缀。文人画家扬无咎开始学习仲仁的水墨晕染技巧,后来创立自己的画派,以白描来勾画梅花,梅花也正式成为文人画的主角之一。
竹在《诗经》中象征着君子,代表着高士的品格。它历经艰难险阻和岁月侵袭,依然坚韧挺立;高士像竹一样适应外在环境,心胸磊落,如竹中空。
墨竹图,文同,台北故宫博物馆
北宋时苏轼在好友文同画的题跋中已经明确表明,他在画中看到的是他朋友的高贵品格。南宋朱熹在苏轼的一幅竹石图上也作了“东坡老人,英秀后凋之操,坚确不移之姿,竹君石友庶几似之。百世之下观此画,尚可想见也。”的题跋。
墨梅图,王冕(元)
另外,梅竹在当时以及元朝时期还有着一定的政治含义。这两者出现在作品中时往往表示着作者强调自己作为一名隐士的自我定位,即在当时动荡的社会政治条件下暗含着不愿同流合污,独自清浊的政治愿景。
山水画从东晋的顾之算起,至今已经历了一千六百多年,而传统山水艺术的巅峰期应该还得是两宋。
溪山烟霭图,江岑,波士顿美术馆
注重写实、尊重自然、取法自然的写实主义精神,在两宋时期被普遍采用。在当时的艺术界,不论是民间画工还是宫廷画师,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也都是极尽写实,作品往往围绕着自然山川这个本体进行创作。
在这种造境理念主导下,两宋山水画家创作出了具有时代风格特征的,以师造化、重丘壑、尚气势,把强调丘壑的情节性与可读性作为山水画造境的时代审美趋向。对自然山水内在精神的描写,是两宋艺术审美主要的方向定位。
寒鸦图(画心),李成,辽宁省博物馆
夏山图,屈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从北宋时期开始,山水画空间布局的处理,大多数构图都是“层峦叠翠遥相望”的“远映”的空间处置,也就是郭熙所言的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立意定景”的“全景式”构图方式。这样的全景式构图方式也成了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流。
与全景式构图相辅相成的还有当时横向的构图的出现。李成是开启横向构图的先河的一名画家,在他之前山水画多是体现崇山峻岭的雄伟和高大,主要是纵向立式的构图方式,而李成则创造性的在山水画构图上用到了平远的意境营造方式。
春山归隐图(局部),佚名(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随着平远横向的山水画形制出现,山水画形式继续向着更加宽泛、自由化的方向发展。在更大的创作自由里,诸如纪游、雅集、送行、隐逸、渔夫等专题化的创作得以出现在山水画作品中。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曾出现过许多用来表现不同内容的画法,而作为文化高度繁荣的宋朝,当时的文人们也是乐于创新,甚至在某些方面的标新立异可以与20世纪的艺术界有的一拼。比如,当时出现了一种新的绘画方式:泼墨。
波洛克,你怕是走错片场了……
最早运用到这种类似泼墨的创作方式的是择仁和尚,他尝试着把墨溅到墙上,画出虬曲的树枝。后来泼墨受到宋代画家的推崇,在创作一些奔放的意向时他们就有会尝试将墨汁喷溅在纸上,任性发挥。
泼墨仙人图,梁凯,台北故宫博物院
南宋的梁楷甚至将泼墨用到了人物画上,他的《泼墨仙人图》以酣畅的泼墨法,绘出仙人步履蹒跚的醉态,再以简括细笔,夸张地画出带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梁楷也成为后代画家心仪手追的大写意的楷模。
《泼墨仙人图》的产生,与南宋佛教禅宗思想的盛行密不可分。此图不但体现了禅宗思想,也是梁楷所生活的南宋时代的必然产物。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充分体现了梁楷以泼墨的方式对人物画体系“离经叛道”的大胆革新精神,而这也就是两宋画家们对当时绘画传统的一种挑战。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