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64,上海老城厢,园
上海老城厢曾经有过一些私家园林,今天带“园”字的路名,常表明该处有过一座或大或小的花园。
上海城墙是嘉靖三十二年所建,六年后的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城中二个士绅家中,几乎同时开始建园林。嘉靖年间是倭乱最严重的时期,但嘉靖三十四年后,在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的打击之下,倭寇遭到重创,一时退缩到浙江外海的若干岛屿,无力骚扰上海沿海一带,这大概是这些家族竞相建园的背景之一。
时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家修的是豫园,时任尚宝司丞的顾名世家修的是西园。修园时,顾家挖掘一个水塘(可以参照豫园仰山堂前的大水池),挖到一方大石,上面有元代赵孟頫所题“露香池”, 于是命名为露香园。
建成后的露香园美轮美奂,为上海名园之一。朱察卿的《露香园记》记载:“入门巷,深百武,夹树柳榆,绿阴葰楙,行雨中,可无盖......“有露香阁、碧漪堂、阜春山馆、积翠冈、分鸥亭、独管轩、大士庵、青莲池等。
据说徐光启的儿子徐龙与曾经从北方引种硬桃,在上海县城北面的吴淞江畔培育水蜜桃,徐光启是晚明时期的人物,这个传说应该不准。很可能是顾名世所在的顾家参与或者投资了这项培育工程,到天启年间,水蜜桃已经培育成功,以露香园的水蜜桃为最佳。当时的记载是:“水蜜桃,独上海有之,而顾尚宝西园所出尤佳。”顾尚宝西园就是露香园。
大境阁对面的西式楼,墙上有露香园记片段
之后露香园的水蜜桃被引种到龙华,称为龙华水蜜桃,同治年间,龙华一带“皆种桃为业,一望霞明,如游武陵源里。”再后来引种者更多,如今有奉化水蜜桃、无锡水蜜桃和南汇水蜜桃等等。
顾名世家的儿媳、侄女,还有一项手艺闻名天下,就是刺绣,被誉为顾绣,这项艺术的发展应该就在露香园中。民国时,我老家的状元公张謇,在南通濠河边上创办女红传习所,聘请顾绣大师沈寿担任所长兼教习,培养了一批刺绣人才。
如今这儿留有露香园路和一片高端住宅区。
人民路/露香园路口
吾园位于老城西南,清嘉庆年间,光禄寺典簿李筠嘉购得邢氏桃圃后改建,起名吾园。邢氏桃圃种植的就是水蜜桃,李氏吾园水蜜桃曾经名噪一时。光禄寺这个机构从秦代的郎中令转变而来,到清代相当于皇宫的采购部门,典簿是这个部门的会计处长官,应该油水很足。
道光初年,时任江苏巡抚的陶澍来上海,想在上海县城内扩建黄道婆祠,即先棉祠,他买下吾园的一部分,作为祠址,如今有先棉祠街。
同治四年(1865年),苏松太道丁日昌购得吾园废基,倡办龙门书院。二年后,上海道台应宝时拨银一万,在吾园正式兴办,成为清朝后期上海县城的四大书院之一。光绪三十年(1904年),上海道台袁树勋将龙门书院改为龙门师范学院。1927年,龙门师范与江苏省立商业专门学校合并,成为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34年上海中学搬迁到沪闵路吴家港,之后因为战争又搬过几次家,1950年迁入老沪闵路上中路至今。
丁日昌出身于湘军,为曾国藩幕僚,平定太平军后,任苏松太道,一手创办了江南制造局,之后升任江苏巡抚、福建船政大臣兼署福建巡抚。在福建船政大臣任上,丁日昌向清廷建议设立北洋、东洋、南洋水师的计划,后来这个建议被采纳,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组建,第一任北洋海军提督叫丁汝昌。
丁日昌是广东丰顺人,丁汝昌是安徽庐江人,二人相差13岁,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仅仅五百年前是一家。
上海中学搬迁后,1935年,内陆地产公司将原校基地规划成53块土地出售,由业主各自建房,取名龙门邨,弄堂内有石库门住宅、新式里弄住宅、花园住宅多种类型。而原先的吾园,现在留下吾园街。
龙门邨
明代天启年间,礼部郎中乔炜在上海县城南面造南园,主体为渡鹤楼,后扩建至数亩,园内叠石凿池,可通潮汐。天启年间是魏忠贤专权的时期,全国各地以无比的狂热为魏忠贤歌功颂德,建生祠,礼部正是管这个事的职能部门,在这个部门任郎中的乔炜大概顺势捞了一把。
清朝初年,曹垂璨买下南园,他数次担任县令,致仕后居住本地。曹垂璨购得此园后委托道士管理,遂成道观,称“蕊珠宫”。嘉庆年间,南园成为李心怡别业,因其小巧玲珑,有“不是园也是园”之说,遂更名也是园。道光八年(1828年)在此创办蕊珠书院。丁日昌倡办龙门书院之初,就是借蕊珠书院的湛华堂为学舍。
1937年淞沪抗战中,也是园旧址被日军炸毁,逐渐成为一片棚户区,原来园中的积玉峰等山石,于1957年移入豫园。现在有一条也是园弄,与吾园街很近。
明万历年间,士绅赵东曦在县城南面半段泾旁兴建园林,起名半泾园,园内主要种植桂花树,一到秋天,满园桂花香。到清康熙年间后期,曹垂璨的儿子曹一士买下半泾园,并扩建。
到雍正六年(1728年),园中桂花和杏花同时开放,这被视为吉祥之兆,大概桂与贵同音、杏与幸同音,蟾宫折桂历来被视为高中科举的象征,再加幸运之花。不久曹一士果然进士及第,家业兴旺。
不过好运气不能仅仅指望几朵花,到嘉庆年间曹氏逐渐败落,半泾园也荒废。光绪十三年(1887年),当地主官集资重修半泾园,作为士绅集议的场所。光绪二十岁时,慈禧太后应该要归政了,为了促成此事,比较开明的上海士绅,在园内造万寿宫,其建筑形式模仿北京皇宫,成为当时有名的建筑。不过那个老太婆并不真心要放权,估计有人触了霉头。上海光复后,园址归城西小学使用。
上海沦陷期间,日军强占半泾园,万寿宫遭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这里仍恢复为学校,后来设立蓬莱路第二小学,原万寿宫建筑由于年久失修,1970年代被拆除。现在有半径园弄,在文庙东首,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写成半泾园。
半径园弄,墙上的彩画是蓬莱路第二小学的学生画的
上海老城厢还出现过省园、葆真园、董园、非园、宜园、素园、五亩园、风树园、小梅园、峄园、思敬园等私家花园,但已经没有什么痕迹了。再说,不是还有豫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