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川藏线骑行。十四,新都桥
川藏驿道的第12站,由打箭炉到折多山;第13站,由折多山到安良坝;第14站,由安良坝到东俄落。
从折多山垭口下来,一路速降到安良坝,中间路过木雅圣地景区。随着海拔高度降低,天气转晴,气温上升,到达木雅圣地景区的时候,大概都要把厚衣服脱了。这个景区一看就是仿古如新的假货,估计没有哪个骑友会拐进去看,甚至都懒得停下来拍张照片,不过木雅文化确实是存在的,而且保留得还不错。
环绕大雪山脉主峰贡嘎山的地区,是“木雅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被称为木雅文化圈。贡嘎山历史上也一直被称为木雅贡嘎,从最早进入这一地区的西方人到现代的外国旅行者,仍习惯于按当地人的传统叫法把贡嘎山称为或者标注为“Minya Konka”,木雅文化是一种容易被淹没在藏文化之下的底层文化,而木雅人也是一个自认为和藏族有明显差异的族群。
提到木雅,不能不提到弥药或者弭药,从读音上,木雅和弥药似乎为同一词的转音,但在许多学者的论述中,木雅和弥药是有区别的,虽然它们都是与党项羌有渊源关系的族群。
1882年、1932年,美国人贝伯尔(E.C.Baber)、英国人沃尔芬顿(S.N.Wolfenden),根据对木雅地区的语言调查,先后提出了木雅人的西夏遗民说。也有学者认为,弥药是原住于川西高原的党项羌部落,党项羌东徙后,部分留居者接受了吐蕃的统治,吐蕃人称他们为弥药,后来吐蕃也用弥药来称呼西夏。
党项羌建立的显赫一时的西夏国被蒙古所灭后,西夏难民四散逃逸,其中一支循着其祖先迁徙时走过的道路,重返川西高原,定居于贡嘎山地区,同原住于此的弥药结合,发展成现在聚居此地的木雅人。可以说,木雅就是贡嘎山的一个文化符号,木雅贡嘎,就是这座自然奇景与文化秘境共存的伟大山峰的本名。
今天这儿有一个木雅人后裔生活的地区,这儿的女子白净美丽,男子英俊高大,明显区别于周边的居民,这些人被认为是西夏王族的遗存。
从木雅景区到安良坝,再到新都桥,基本是平路,2017年我们入住木雅吉祥客栈,是飞登联盟的,条件一般,优势是在新都桥镇上;2019年我和方良入住漫花客栈,属于57318联盟,条件要好一些,但位置在瓦泽乡,距离新都桥镇尚有6公里。
翻越折多山有可能出现高原反应,那么新都桥是最好的调整适应地点。我第一次到此地没感觉有什么反应,第二天就和张晓华一起向前了,张楠和杨浪爬坡时有点拉伤,于是在此休整一天。我后来到巴塘时出现比较严重的高反症状,也许与没有在新都桥休整有关。我第二次到此地,明显出现高原反应,在漫花客栈老板娘的建议下,休整一天,后面的行程中再无高原反应,包括我中间从邦达机场回上海,回过头来,再从成都出发坐车赶回邦达,都没有问题。非常感激这位老板娘的建议,尤其是她的专业指导。
漫花客栈外墙的漫画
漫花客栈的后面有一座山,交10元钱可以上山,据说晴天时可以看到贡嘎山主峰,我们在此休整时,是晴天,但云比较多,还是无缘看到这座四川省最高的山峰。
据说在贡嘎山周围有74条现代冰川,其中最大最壮观的一条称为一号冰川,也叫海螺沟冰川,海螺沟冰川最令人叫绝的是它的冰瀑布,宽达1100米,落差达1080米,如此大的宽度与落差,若不是亲眼所见,可能谁都难以想象它的宏大与壮观。它可以说是一道从蓝天直泻而下的雪帘,尤其在春夏季,冰川活动剧烈,海螺沟冰川会发生冰崩,那时,整个山谷就是一片漫天雪雾。
世界上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落差是50多米,位于巴西与阿根廷国界间的伊瓜苏大瀑布落差稍高一些,72米,贵州的黄果树瀑布落差77米。想想看,海螺沟冰瀑布的落差是这些世界最著名大瀑布的十几倍,其宽度也不逊于这些著名的瀑布。但是就知名度来说,海螺沟冰瀑布却无法与那些知名的大瀑布相比。固然,那些大瀑布有震耳欲聋的水声,有飞溅的水沫,有水流跌落的动态之美,但冰瀑布的美又岂是瀑布的美所能取代的?
《中国国家地理》的主编单之啬认为海螺沟冰瀑布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形态上看,她的美都不输于那些著名的水瀑布。她的知名度之所以无法与那些大瀑布相比,主要是因为她远离主流文化所在的区域,又是高海拔地区,一般人难以到达,即使到达也只能远观,而不能近瞧,又由于视觉的误差,往往造成了对冰瀑布的落差、宽度的缩小化判断,这是在观察雪山和冰川时常犯的错误。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没有冰瀑布这个概念,因此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找不到可借鉴的资源和可继承的传统。单先生曾数次来到海螺沟的冰瀑布前,为它的巨大规模所震撼,每当看到她时,单先生就会想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还是以主流文化来套这个美景。
漫花客栈的看车犬,只负责晚上的警卫,天一亮自行车随便取
瓦泽乡卫生院由英国侨领李启鸿博士捐资50万元援建,李博士曾经担任英国大曼切斯特区副长官,1993年起到南宁投资经商,资助奖励提携了一大批的广西学子去英国留学、在广西创业等等
注意了哈:此店只卖土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