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为什么需要更多的“科学怀疑论者”?
编者按:本文整理自《如何独立思考》,作者:[美]史蒂文·诺韦拉(Steven Novella)、[美]鲍勃·诺韦拉(Bob Novella)、[美]卡拉·圣玛丽亚(Cara Santa Maria) 、[美]杰伊·诺韦拉(Jay Novella) 、[美]埃文·伯恩斯坦(Evan Bernstein) 著,译者:文辉。
一、
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1952年1月,美国空军第三轰炸队飞行员肯尼思·伊诺克等人驾驶的战机在北朝 鲜被击落。4个月后,他们对审讯人员供出了惊人的罪行:他们一直在朝 鲜部署包括炭疽、伤寒、霍乱和鼠疫病菌在内的生物武器。1952年7月,美国陆战队第一航空联队的参谋长弗兰克·施瓦布的战机被击落。他证实了肯尼思·伊诺克等人的说法,并详细说明了部署行动。此后,又有25名飞行员讲述了他们执行任务的经历。
事实上,朝 鲜半岛根本没有细菌武器。这些所谓的供述,被认为是接受了“洗脑”的结果。据《洗脑术》(BRAINWASH: The Secret History of Mind Control)一书作者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的研究,洗脑术本身并不存在,这个词(Brainwash)其实是五角大楼为了保全面子,指使《迈阿密新闻报》记者爱德华·亨特创造出来的。“战俘在朝 鲜的认罪令西方国家难堪。如果共产党并未掌握新的审讯手段,为何如此多的盟军战士会与俘虏他们的人合作?”就这样,“洗脑”被兜售给了美国政府、联合国、媒体和全球公众。
《如何独立思考》中介绍了朱莉娅·肖和斯蒂芬·波特在2015年的研究成果,“假如被警察连续盘问3个小时以上,许多成年人就会相信他们真的犯下了某种罪行,虽然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犯罪。”相较招供是“精神在肉体受折磨时所表现出来的屈服”这一事实,省去了一切涉及研究、分析和思考的复杂解释,把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洗脑”一词,显然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大脑除了“偏爱简单明了、让人安心的解释”以外,“我们的记忆其实也是一团糟”,记忆始于不完整的知觉,可以按照人们的认知和预期进行调整,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扭曲纠缠在一起。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对此往往一无所知。作者说,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会撒谎,“有些人是故意撒谎,有些人则是出于好意而隐瞒真相。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撒谎仅仅是因为他们搞错了,或者被误导了,再或者干脆就是自欺欺人。他们自以为洞悉了真相,其实不过是在转述别人的谎言。”因此,了解神经心理局限性及认知欺骗是科学怀疑论者的必修课。
《如何独立思考》作为书名,看上去古板而严肃,甚至会令一些“有学识”的人感到被冒犯。其实,这本由史蒂文·诺韦拉等五人合著的作品,是一本旨在帮助读者“跨越认知陷阱 建立科学思维”的科普读物。据相关研究,我们现在一天消费的数据量相当于15世纪普通人一生接受的数据量之和。在数据洪流的裹挟下,如何不依靠搜索引擎和单一媒体报道就作出结论,如何摆脱社交媒体等带来的数字分心,远离数字痴呆,并在认清大脑和知觉局限的基础上,培养批判思维能力,成为一个合格的“科学怀疑论者”,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二、
所谓“科学怀疑论”,指的是一种对待认知的综合态度,“相较于无伤大雅或唾手可得的知识及推论,它更希望认知结果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如何独立思考》一书认为,“真正的科学怀疑论者”从质疑开始,将“可知的和已知的东西,与纯粹的空想、一厢情愿的设想、世俗偏见以及传统观念区分开来。”通过对伪科学、欺骗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消除虚假信息的不良影响的研究,科学怀疑论者对伪科学、科学骗局和思维缺陷会形成一定的免疫力。
本书作者诺韦拉等人早在1996年就进入该领域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康涅狄格州,他们成立了“新英格兰科学怀疑者协会”。利用空闲时间,这五个上班族办刊物、做讲座、开展实地调查,参加UFO爱好者聚会,并“针锋相对地驳斥各种支持伪科学的言论”。我们无需担心这几个“愣头青”的安全,他们尽管砸了很多“场子”,但除了佩里在2007年死于硬皮病并发症外,其余的人都活得好好的,而且也有新成员加入他们。更重要的是,他们一直没闲着。2005年,他们开始做一档关于科学和批判性思维的播客节目,“试图为这个越发不可理解的世界找到一些解释”。这档节目名为“The Skeptic’s Guide to the Universe”,也是《如何独立思考》一书的原名,意即“怀疑论者的宇宙指南”。
《如何独立思考》的中译本有50万字之巨,其中2/3的篇幅用来阐述“核心理念”,也就是科学怀疑论者应该具备的四大类工具,分别是:(1)了解神经心理局限性及认知欺骗(2)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即“元认知”)(3)辨别科学与伪科学(4)重新审视历史上的伪科学与欺骗行为。此外的1/3篇幅则就转基因农作物是否安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大众传媒进行了批判性思考。
三、
“知识的最大敌人并不是无知,而是自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幻觉。”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这句话用来解释邓宁-克鲁格效应再合适不过了。
邓宁-克鲁格效应指的是,“人们有时无法对自身能力做出正确评估,因此往往自视甚高。”为什么会这样呢?《如何独立思考》一书认为,我们会凭借现有的知识和范例体系去试图了解整个世界,拼凑各种信息来证实自己的各种想法,根据自己创造的理论来揭示那些模棱两可的经历,经过主观臆断的强化后,“我们发自内心地觉得我们无比正确。倘若有人胆敢反对或者鼓吹别的意见,我们就会对他们怀有戒心,甚至是敌意。”
邓宁-克鲁格效应对培养批判思维能力的作用显而易见,它提醒我们:即便我们在某些领域可能是专家,在另外一些领域可能表现出色,但在剩下的领域我们可能属于最弱的群体,“你必须意识到,在你不够擅长的领域,你和那些普通的外行没有区别。”
围绕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如何独立思考》介绍了包括邓宁-克鲁格效应在内的一系列元认知(即“对思考本身的思考”)工具,如动机性推理、论证及逻辑谬误,认知偏差与启发式思维、确认性偏差、基本归因错误、数据挖掘等内容,是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也是这场思辨之旅给读者带来极多收获的地方。
四、
对于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如何独立思考》认为,“倒不如称之为‘错误信息的时代’”。科学和媒体本身很难调和,一方面科学“对观点的态度相对保守,绝不轻易认可任何新的发现”,另一方面新闻媒体“总是希望能采访到爆炸性新闻,故事越新鲜越好,也不用很复杂”。科学的传播对传播者的专业背景知识要求很高,但“标题党们”显然更偏爱肆意炒作与耸人听闻。尤其是“骗流量自媒体”,他们眼中的KPI似乎只有10万+,往往会为了夺人眼球而丝毫不考虑真相、甚至扭曲真相。
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科技新闻报道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篇报道是谁写的,是在哪家媒体发布的?这家媒体靠的是出色的文字功底,还是靠哗众取宠的标题?记者是否将科技新闻与其背景联系在一起?这是主流的意见,还是小众的观点?该项研究的效力如何?是否存在类似的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研究结论是否改变了人们对该领域的认知?报道是否有意夸大了此前的知识空白,或者该项研究的意义?报道是否有“虚假平衡”之嫌,或者能否公正地反映科学家的一致看法?等等。当然,在问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别忘了带上科学怀疑论者的四大类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如何独立思考》除了让读者牢记“万物存疑”外,还给了“科学怀疑论者”贴心的叮嘱,“在谈论事实时保持超脱的心态,用逻辑和经验进行合理验证,在必要时学会放弃原来的观点……同时我们也得提醒自己,即使对方有不同意见,他也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他们不是‘恶人’,他们有理由相信自己做的没错。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他们也一样……我们应尽可能把关注点放在逻辑推理和实证上,而不是用自封的道德优越感来指责别人。”这个叮嘱是如此重要,因为一个自称是“科学怀疑论者”的“喷子”,显然更加令人讨厌和有害。
书名:如何独立思考:跨越认知陷阱,建立科学思维
作者:[美]史蒂文·诺韦拉(Steven Novella)、[美]鲍勃·诺韦拉(Bob Novella)、[美]卡拉·圣玛丽亚(Cara Santa Maria) 、[美]杰伊·诺韦拉(Jay Novella) 、[美]埃文·伯恩斯坦(Evan Bernstein)
译者:文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简介
史蒂文·诺韦拉(Steven Novella)
耶鲁大学医学院神经学家,博士,知名播客节目《怀疑论者的宇宙指南》(The Skeptics’ Guide to the Universe)的主持人和制作人,国际公认的科学教育家,充满活力的演讲者。撰写了颇受欢迎的获奖博客“神经病学博客”(NeuroLogica blog),担任《科学医学》(Science-based Medicine)杂志的高级编辑,经常在广播、播客和电视上宣传科学。
他与其他几位合著者一起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有吸引力的团队,热衷于讨论前沿科学、哲学和有争议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