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漾淮安人】2016,骑行在川藏线(23):他乡遇故知?
8月4日,鲁朗——八一,全程68公里
其中需要翻过海拔4720米的色季拉山,前22公里全程无缓冲上坡,海拔从3370米升至4720米,过色季拉山垭口下坡32公里后平缓路14公里到八一,海拔将至2930米
西藏的生活习惯与内陆是有很大区别的,尽管各种开发在西藏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习惯了顺应自然的西藏人仍然遵循着自己的作息时间。
鲁朗的清晨,七点之前,鲜见炊烟。攻略上就说过,在鲁朗很难吃到早饭,我们居住的藏家客栈昨晚就告知我们没有早饭,我们只能收拾行李且走。
我想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川菜馆,四川人是藏地最多的外来人员,他们承担了这个小镇为骑行的人做早餐的活。
一碗鸡蛋面,那面条的味道在一千多公里的川藏沿线居然没有什么变化,一路跟随到鲁朗。
再看看这个宁静开阔的小镇,把有点急躁的心沉下来,慢慢往前。
我的朋友、著名民营女企业家宋女士
在上一篇留言,说一定要吃石锅鸡,一定要上图,如果她去林芝就奔着石锅鸡去。其实昨晚住的藏家只有石锅鸡,没别的选择,也没人请客,我们要了188元的小份,送了一盘豆腐和一盘青菜,剩下要加什么就得付费。满足宋女士要求,上个图。
可是这和今天的骑行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可能很大,不知道是不是吃了石锅鸡然后早晨起床喝了凉水,总之我拉肚子了。
拉肚子这样的事一般羞于启齿,但在这儿我却必须说,因为这关系到今天的骑行,且发生在骑行途中最困难的爬坡阶段。
四次以后,我腿软得像面条,加上夜里失眠,车上所有的东西都像是被加了份量,包括我自己,重不堪负。
其实那上坡拿折多山的坡比,差远了,而我只能踩一圈两米的往上拖,不记得出现多少次两眼发黑,甩甩头,咬咬牙,很快也就过去了。
好在,老李带了止泻药,我前后吃了8颗药,终于在六次以后止住,因为不停补水,居然没有虚脱。
这样,照片拍得就很少了,这张是出发后腿上还有点力气的时候所摄,后来我只能看着他们的背影从一个拐角消失后,再也看不见。
我不知道有没有错过一些美景,没有缓冲的上坡让我无法顾及左右。我靠着老刘那句话“轮子转一圈,路就少一点”鼓舞自己,但就是没有动搭车的念头。在一处休息的时候,老刘问我要不要搭车,我果断摇头,我坚信能上去的。
在不到十公里的地方,风景绝美,这是不容错过的,抖着发软的腿爬上小山崖,让老刘拍了两张照片,给在家想我的好友们看看。
喜欢老刘构图,在宏大的自然景观面前,人始终是小我。
拍完觉得困意布满全身,必须睡一会儿才能走。真要感谢老李,看似粗线条的老李其实心细如丝,居然想着带上地垫,只是自打遇见我以后他就没有享用过他的地垫,依然是我跟小谭的专用。
睡会儿后又有了拼的精神,蜗牛背上重重的壳,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不能看景的时候,骑行的人会成为你关注的重点。
318上骑什么车的都有,装备也五花八门,各种年龄层次,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能找到。可这样的骑行者,无疑是318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不能看景的时候,骑行的人会成为你关注的重点。318上骑什么车的都有,装备也五花八门,各种年龄层次,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能找到。可这样的骑行者,无疑是318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其实到了这条路上,你只是个骑行者,你是谁,穿什么并不重要。
从早晨七点五十开始爬到下午三点一刻,22公里的坡才爬到头——色季拉山垭口。
再难过也要把造型做好,要笑着面对镜头。就在这时,我似乎看到了熟人,事先没有一点信息显示她会来啊?心都要跳出来了。
像不像红酒女郎——陈彦?
看,眼镜貌似都是同款
可仔细一看,真的只是很像而已,这也是一种相遇。
坡爬得多了,便习以为常,甚至有人觉得一天不爬坡,浑身不得劲。
接下来是32公里的下坡和14公里的下坡为主的平缓路,不需要腿太用力,心情放松了好多。可是,让我们无法忍受的是一到垭口就下雨,无一例外,这次索性先砸下一阵冰雹,随后就淅淅沥沥地下起不大不小的雨。
这还不算,因为一路修路,路基全是碎石,浑身必须绷紧了,然而路面啃噬车轮的声音让我心疼不已。我尽量提气半站立在车上,感觉这样似乎会减轻车的负担。
另一个最辛苦的是刹车,这次刹车一路需要调整,比较麻烦。这样的路面,需要一直不停点刹,否则车和人都受不了。32公里的下坡,只有10公里左右是好路,一路想着到八一给车洗个澡,再好好保养下。这样想着,就忘了自己的不适,也可能是下坡的紧张,调度出生理最强机能。
进入尼洋河区域,风景开始柔美起来,不容错过,我想可能是尼洋河温柔流淌的结果。
过了林芝镇,离八一只有14公里了,这段路上,水果开始多起来,十多天没有吃水果的我,看到西瓜就走不动了。卖瓜的小伙河南人,很会做生意,说看我们骑得辛苦,四块一斤卖给我们三块五,好贴心,其实他卖五块一斤我都买。
真心爽口,觉得是吃过的最香甜的西瓜。
稍事休息,最后的14公里自不在话下,想着到了就可以休整了,脚下也有了劲。
晚上八点半终于到达八一。
一切收拾停当,当然是完成日志,其实每一个人的记录方式都不一样,无论哪种纪录方式,都是骑行者不可磨灭的记忆。
我想这个防雨罩是要留作纪念的,它被保护得干干净净的,我一时想像不出在这个多雨的一路,是怎么做到的?好了,明天一天休整,我会把自己调整好,顺利骑完最后的404公里。
关于陈彦老师
陈彦老师和高老师都是淮阴师院的老师,一个历史学院,一个体育学院,并没有太多交集的两人却是倾心交往的至交。
去年高老师和钱敏老师徒步西藏墨脱归来,陈彦带了香槟去火车站迎接。
这一次高老师远征,她一直牵挂着,临行前,带了红酒为她壮行。
为什么叫她红酒美女?
如果你不知道陈彦,请点开以下蓝字:
打败耶鲁,惜败牛津,他们把淮安带向了世界!!
高老师临行前,陈彦和朋友们为她送行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