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写意 · 林蓝中国画作品展

林 蓝丨Lin Lan
199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会委员。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广东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等。2016年5月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2019年12月任广东画院院长。
流金写意 · 林蓝中国画作品展

前 言

Preface

宋代花鸟画所蕴含的精巧韵致与画物之旨,传递着中国传统艺术中“朴素清雅”的高阶审美意趣,具有极高的鉴赏意味与美学特征。宋代画人在花鸟画中追求优雅的人文精神,借诗意景观以抒情,以现实主义的表现特征,体验着超脱平俗的自然之境,画境悦目而不夺目,清雅不凡。而西方绘画艺术中对光影的表现研究、冷暖色彩的搭配运用和线面空间的构图思维,则深切影响着当代中国画家对于传统中国画的改革探索与思考。画家林蓝的花鸟画创作,正是创新性地将这两种思维同时表现在一个画面上的典型范例。
经过了大学严谨的科班绘画教育的林蓝,于大学时期选择了宋代花鸟画作为其创作的美学源泉,并一直坚守至今。这种钟情对于如今多变的当代画坛而言,既是一种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致敬,也是准确解读自身艺术需求的表现。林蓝曾以“情绪中贯穿着空灵与静意,是严谨与诗意的结合”来描述宋画之美,这同时也是她的花鸟画最动人的魅力所在。在她的花鸟画中,她善于捕捉世间花卉植物光华流转的某一瞬间,以极纤细的笔触在独特的金箔之上勾勒花形,再以“撞水撞粉”之法刻意而又巧妙地冲破边界的束缚,营造一种氤氲朦胧的水渍美。为了使画面更具典雅、现代感,她放弃了熟绢或熟宣等传统画底材料,转而使用一种产自日本的金箔来创作。凡此种种,均是她在全心追慕宋花鸟画技巧与画境后,拾取其中精髓,逐步独立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绘画语言,并仍能让观者深切感受到,她在画中倾注的对宋画的回眸与敬重之情。
除了对宋画精神的追慕,林蓝对于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元素运用也恰到好处。她乐于将画物取局部或无限放大,或置于画面的某一角,或留下大面积的留白,以线造型、以线造境的同时巧妙地融入现代平面构成的方法,不愿屈从于一种有迹可循的逻辑关系。在光线的处理方面,她有意识地以墨色晕染的方式处理,这使得她的作品既有着浓烈的古典高雅韵味,还具有现代平面装饰性的特点。
“流金写意·林蓝中国画作品展”展呈画家林蓝的近年力作,通过对画家画学背景、审美理念与艺术历程的梳理,与观者一并品读画家林蓝寄托于花鸟之上的笔墨品格和审美境界,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当代中国花鸟画的审美意趣及发展格局。
当代院风
2020年5月

画理钩沉

左上:儿时随父亲林墉先生与黄永玉先生、陈复礼先生

左下:黄永玉先生与林蓝画像

右:林墉教女儿林蓝画画


林蓝出生于书画世家,自幼深受家学影响,敏于文字,爱好绘画。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读于广州美院附中及广州美院中国画系,在现代学院制教育中接受了严格的磨炼。90年代初,适逢各种美术思潮风行之时,毕业后林蓝选择北上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攻读装饰艺术系硕士学位,及后进入清华大学攻读硕博。她的学养交融南北,作为土生土长的岭南人,她深谙岭南绘画的画学精神,熟悉其在技法上和趣味上的传统,深入到前辈大师探索的核心,汲取岭南画派的思想精髓。

在传统取向上,她直追宋代院体,选择没骨法作为突破口。而北方的求学则进一步打开了她的艺术视野,她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艺术的民族气派与东方精神,其艺术观念也逐渐得到修正并确立,从放眼西方转向自觉地领悟传统,回归传统,更全面地研究和深入传统美学体系,开始了她新的艺术起点。她通过研习传统,解决色与墨、笔法与线条的难题,寻找国画语言的新突破。相较于集思广益式的设计工程,中国画与她自身的性情与思想更为契合。

艺术启蒙

左:与何家英先生

右上:与黄永玉先生

右下:与黄苗子先生、杜大恺先生

林蓝的父母亲是中国画坛鼎鼎大名的林墉、苏华。林蓝从小画画就不像父母亲。林蓝的画也不是林墉、苏华教得出来的,他们只给她提供最好的土壤。在他们家,他们是平等的。她总是这样自由自在地成长。她父母开始也没有着意让她学画。林蓝似乎更喜欢文学,大概是环境的影响吧,再加上当时她的家毗邻少年宫,她就不知道怎样自自然然迷上了绘画,进了少年宫的美术班。我看过当时她的很多画,她画画的时候就像在静静地玩耍,她画出了一个少女的钟爱,画出了她的遐想,她的欢乐,她的那颗清纯的心。一点没有林墉、苏华的影子。
(节选自李正天《大树底下不乘凉——林蓝其人其画》)

求学南北

青年艺术家林蓝,一步一个脚印地记录自己走向成熟的过程。它包括了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研究生的十年过程,以及毕业后在广州美术学院已有三年的任教经历。林蓝始终是认真地在日俱开阔的艺术视野中寻觅矿场,锻铸人生。她在一篇短文里曾说:“在众多艺术实践过程,其中总会闪烁着丰富、统一的个性的光采!”这是因为她能认真把握每一次新的过程所积累的意义,而且不仅仅是眼前的满足,更有价值的是日后的发酵与综合。对各种不同感觉、不同味道的敏感和悟道,她不仅仅心中有数,也乐于实践。

(节选自袁运甫《金色的闪烁——赞林蓝新作》)

上:2004年,博士毕业展(左起:刘旭光、丘挺、杜大恺、林蓝、刘大为、张仃、王明旨、袁运甫、李当岐、刘斌、刘巨德、何洁、胡应康)

左下:导师袁运甫先生、师母钱月华先生与首届绘画博士生刘斌、刘旭光、林蓝

右下:与吴冠中、袁运甫、杜大恺先生等

林蓝对宋代绘画的喜爱,在读大学时就充分显现出来了。据她介绍,有一次做美术史老师布置的作业,她自选的的题目就是论宋画的美。这是一篇发自肺腑的文章,其观点也一直深深地扎根在她心里,因此,林蓝最近在一篇名为 《金色的绘画》文章中充满深情地写到:

在中国美术史里,我看到了宋画。比起汉刻的深沉雄大,唐壁画的辉煌灿烂,宋绢画显得精巧而工致。在制作技术上,宋画是精到的,南宋许多无名氏留下的花鸟小品,先用墨线细勾,色彩层层渲染,花鸟结构生动,追求真实的细节。看着这些画,很多时候感到它们比真实的花鸟更清晰更完美,比真的更强。在造景意境上,宋画也是精到的,宋画布局往往呼应绝妙,情绪中贯穿着空灵与静态,是严谨与诗意的结合。

左:线描作品《睡》

右:线描作品《永远的塔希提》

中华艺术传统渊远流长,浩如烟海,为何林蓝偏偏钟情于宋画,还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影响?细想起来,关键就在于林蓝的精神气质、艺术追求都与其相符合,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宋画,她不但最终发现了自己,也为自己的艺术创造找到了一个良好的“起点”。按英人贡布里希的观点,她是找到了一个可以与自然相匹配的艺术图式。不过,与一些以刻意摹仿宋画为能事的工笔画家不同,林蓝在继承宋画美术传统,力图表达宁静、淡泊、中和的美学境界时,更强调表达个人独特的艺术感觉,因为林蓝由衷地感到:个人感觉是产生于特定文化背景中的载体,它载着平时的经验和爱好;载着理想与追求 。忠于自己的艺术感觉,并把自己的感觉当作一种宝贵的材料加以处理,就能通过手中的笔传达出超越宋人的现代意识,与观众达成新的交流。

(节选自鲁虹《古典气质与现代感觉的结合——我看林蓝的金版水墨》)

白菊  (获“2002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银奖)

子时  90cm×90cm  金箔设色  1998年

(入选“今日中国美术大展”;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

清华  104cm×104cm  金箔设色  1998年

(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14届新人新作展”、“迎接新世纪——中国工笔画大展”、“首届傅抱石奖·南京水墨画传媒三年展”、“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入编《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作品集》)

画家林蓝在艺术上走的是一条康庄大道,从名家之后到自身成为名家;从广州美院附中学生到中央工艺美院硕士乃至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从广州美院教师到广州美院副院长……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自然而然、顺理成章。但细思量却觉得不尽然,唯其康庄大道,却需要脚踏实地、勤跑快走才能及时踏上每一个台阶;唯其不抄小路走捷径所以要付出更多的里程;唯其没有另辟蹊径所以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路上,将接受更多的竞赛与挑战以及不同的审视与评议;一路走来,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与坚定的毅力可能就半途而废了,也可能在某一歧途上蹉跎不前了。正因为是名家之后,对其评价的要求自然比别人高,成长的压力参数自然更大,名家之后的压力是因为艺术虽可熏陶却是不可继承的,自身如没有过人的悟性,没有更多人的努力,要突破、要出人头地并不容易;也正因为是名家之后,优越的心理与舒适的条件往往会让人滋生惰性。但林蓝不一样,这些年来,一个学历又一个学历攀越,一篇论著又一篇论著完成,一册画集又一册画集出版,一批新作又一批新作面世,一批学生又一批学生成长……在其略显年轻的艺术人生上,把这些成绩分摊下去,每天每时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可想而知,何况她不仅是一名艺术家,同时还是一名高校的教师与孩子的母亲。

(节选自赵利平《我所理解的画家林蓝》)

左上:《公共艺术的历史观》  海南出版社  2003年
右上:《公共艺术的历史观》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6年
左下:《林蓝金版水墨》  岭南出版社  1999年
右下:《公共艺术》  岭南美术出版社
酸甜  90 cm×90 cm  金箔设色  1998年
(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今日中国美术大展”)

缤纷  100cm×100cm  金箔设色  1999年

(获“广东省第二届中国画展”银奖)

天长地久  240cm×240cm  金箔设色  2001年
(获“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提名奖、“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铜奖)
春天  200cm×200cm  金箔设色  2008年

(入选“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

金版水墨

金色的画一个一个阶段不同样,人在变化,世界每秒也在变化,异彩纷呈的新世界到来了。在万花筒般的事物中,每个人一生中可能只有某几点是最敢投入的,这些点能激发创造的热情和想法。我喜欢金银颜色,喜欢各种各样新材料,我希望用这新质材的金银色,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对人、对物、对世界。

——林蓝

左:与清华大学陈旭书记、陈新华先生
右上:与胡伟先生(再现写实:架上绘画展——2011第五届成都双年展)
右下:与袁运甫先生

诗经——长歌清唱  507cm×390.3cm  纸本设色 2016年

(成功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参加“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史诗美术大展”;获“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四十——广东中国画(细笔)‘时代印记·精品奖”。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并永久陈列。)
局部
创作过程

艺术家的一辈子应该是一个不断地通过蜕变去完善自我的过程,而随着年纪增长与创作的深入,一定会遇到越来越难突破的瓶颈,可能原来两三年就会发生的改变到后来十几年都寻求不到进化路径。因为,这种改变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个内在的量的积累与质变的镜像反映,积累充分才得以有足够力量挣脱原来的躯壳。

如何获得这种积累与力量?向前走得越远,就越要向以往、向传统汲取更多的营养以补充,让这些自己为之信服、为之激动的真正的好东西久久滋养着自己。而所谓“改良派”,一定是在充分尊重传统并充分相信明天会更好的前提下进行的有“度”的变革,即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就这点来说,自己自始至终是坚定的“改良派”,传承的是传统精神、气派,创新生发于切实当下感受的形式与表现。全心全力地学习与吸收,无拘无束地创新与创造,以更包容的活力与气象面对世界。

(节选自林蓝《创作三则》)

左:展场访谈

右:与史国良先生
名家访谈
受访 / 林 蓝   采访 / 当代院风
您的画面中运用了强烈浓郁的色块以及宋画样式的构图,边角之景的选取别有韵味,同时与金箔的结合亦十分巧妙。您能为我们谈谈形成这样独特的画面图式是源自怎样的一个思路吗?
答:一个人从两岁、十岁、二十岁这样一步步走过来,这中间会发生很多变化。一方面是内在心理的主观变化,另一方面则是外在的学习以及生活的客观影响,这些都成为一个人在每一时段的积淀,而个人风格的形成正是这些不同时段自然积淀的综合体现,在我来说,尤其是学习的结果反映。我是学而知之的,念附中的时候对水彩很感兴趣,国画系上课时则会接触到线造型,这是国画的基本功,到了硕士的时候,壁画专业需处理不同的材料及不同的环境载体等等,这是一个慢慢地自主地去吸收各种技巧、养分的过程,在选择的时候个性喜好会起作用。现在您说的图式可能是这样一种学习的阶段结果吧,但自己还有着迷惘,还只在路上。
十香册  32cm×41cm×10  纸本设色  2013年
传统与当代的结合中,您是通过怎样的一种考虑将其融合在一起的呢 ?而又如何权衡当中各自的分量?
答:应是“精神传承,形式创新”吧。传统与当代是一个纵的时间与横的空间的关系:纵向的传承会一点一点地延续,由古至今,你肯定会受它的影响。譬如我们学国画会接触到很多图式,在浩瀚的图式里面自然会对其中某几个图式感兴趣,例如宋画。横向的是我们面对的时代生活、社会的种种变化,视觉上种种形式的更新。你看像古人那种山水画,因为他们在山中游与居,画的更多的是踏入山中的个体主观感受。而现代有了汽车、飞机,现代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构思画面,这与古人的观察面肯定有不同。这让我想起95年全国妇女大会要在北京长安街上建会场建筑,中标方案的构思点在于空中俯瞰所见的建筑平面是一个抽象女性人体图形,这也代表着我们一种思考角度的改变,即便我们很少有机会从一万米的高空去看这个建筑。在具体生活中,我们接触到非常多新的信息,所以看物体的角度会变,这也是横向变化的需要。纵向的传承与横向的创新,纵横交叉成十字中间的那个点,也就是我们的当下。
左上:主持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先生演讲
左中:与比利时菲利普国王、黎明先生、刘三健先生、张美琴女士
左下:2018年,央视录制
右:参加深圳大学学位授权点评估(左起吴洪、何晓佑、冯信群、李超德、林蓝、潘长学)
您的作品色彩感觉很强烈,撞水撞粉在您的画面中呈现既内敛又大胆的画面风格,但观画后有一股女性作画的气韵萦绕于其中,您是如何定位女性作画的?
答:个性最重要,无论男女吧。我比较喜欢新中国提出的“百花齐放,百花争鸣”。所有争鸣和齐放会形成一个包容的格局,围绕着中间的主线不断向前发展。在北京念书时,陈丹青老师也是我们的导师组成员,他有一句话挺好的:文化就是一片生态,艺术就是一片生态。既然是生态,其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乔木、灌木、矮木、草本等等,不同的植物各自勃勃地生长,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浑融的生态。不同艺术家的各自个性生态共同组成整个艺术圈的生态,我们是其中一份子,而现在的女性艺术、男性艺术或意象、抽象、观念艺术等等,可能也都是林泽中的一份子。
在创作题材选取上,您将花卉作为特定的一个符号在画面中反复描绘,这是否出于创作上的某种特殊考虑?
答:记得当时念本科时国画系三年级分科,全班都选了人物,只有我一个人选了花鸟,这也是天性使然吧,你看广东这个地方特别适合花木生长,到处花木繁茂、四时常绿的景色。
您是如何看待一个艺术家在社会上的价值问题?
答:可能一个艺术家应是分三层价值论:首先是他的艺术价值,在艺术这片“森林”生态中,他要有他个人鲜明的艺术特征,这就是森林当中作为一株“木”的特殊面目,其中还需要艺术高度作为支撑,才能“木秀于林”。因而一个艺术家首先应该在他自身的范围内发挥他的勤奋与天赋,让自己保有一种比较完整的艺术价值,且这个价值跟人类历来所形成的潜在的审美标准是吻合的;其次是他的社会价值,也就是他在所处时代的社会影响、他的社会覆盖面,这属于空间的序列,然而这个价值得由社会来说了算;艺术家的第三层价值就是历史价值,要在历史上留得住。历史价值属于时间的序列,唯有那些有很好的艺术面目,在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引起广泛共鸣,而且当与前人比较时,还有新的、立得住的图式、形式,这样才能说他可能有历史价值,这也是三层当中最为重要的一层。要评价一个艺术家或者艺术现象,不是哪个人能说了算的,需要由一定的空间与时间来审定。
展览作品欣赏

午夜  104cm×104cm  金箔设色  2019年

呼吸  104cm×104cm  金箔设色  2019年

白昼  104cm×104cm  金箔设色  2019年

名家点评

先学国画,转入装饰艺术设计后再运水墨,所画的意味就很有意思了。画幅虽小,但格局颇大,有“以大观小”的入笔,于是有“以小观大”的欣赏效果,在造型上也有大方之笔和独特的感觉。当然,最佳的状态是把结构、造型、墨色和纸质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使画面的空间有光。“有了光,就有了一切”,不知是谁说过这样的话。我这里讲的光,是指画面上弥漫着发自内心的感觉,这种感觉染濡了画中的存在,也有了它自己的存在。若论我的好尚,我特别喜欢《灯影》《四只梨子》《夜香》《清华》等。

——范迪安

林蓝花卉出自岭南画派,她使写意与写生更加贴近,尤以花卉诗意引入当代人文心语,以笔墨为花卉造型。墨韵劲健,笔法温婉,花卉静穆,如细雨芬芳。林蓝花卉讲求体验传统文心,面朝先人感悟,观照笔墨生活,自省现实精神。“托事于物”,以品为心,以花为镜,映衬生存的清新。林蓝花卉一向以觉悟立格,寻古朴,沿笔墨归源,似水映月,却更能体会修正的智慧与端凝。林蓝花卉尽一花之光明,颂时代气象。

——田黎明

林蓝这批“金色的画”,画得有趣而讲究。她运用金纸色调的衬托,更精炼地突出了墨色和用笔的艺术表现力,既简明又浑厚,含蓄又果断。这批新作很有大胆、朴实而又精到、耐看的特色。正如她自己所总结的,这些画“从起稿的第一笔铅笔线,从笔纸接触的第一点起,到墨、色、粉一层又一层的冲渍痕全部保留在纸面上,把自己所有思想与情绪的流动和起伏都记录下来。一张画记下自己在这个时间段的点点变化,一张张金色的画连接出自己心绪变化的轨迹”。这是一段十分坦诚的表白,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作画状态,正因为真诚,因而也觉得自然了。虽然是小品,但是很大气。

——袁运甫

但凡对宋画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感到,林蓝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宋画先用细线勾勒、再用色彩反复渲染的表现方式。为了追求一种更朦胧、更有肌理表现性的现代艺术境界,也为了显现偶然性、时间性的作品中的无穷魅力,林蓝更多采用的是“撞水撞粉”的技法。其好处极其明显:一方面它巧妙地打破了刻意交待物体边界的传统做法;另一方面,它又极容易将西画的一些作画技巧融入其中。林蓝已经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绘画的平面构成方法。故无论表现何种对象,她总是想办法让大的块面决定画面的结构性,同时使画面充满着几何的秩序,显得简洁、大气、有力。与此相关的是,林蓝还机智地运用了西画中色彩的冷暖处理法与厚堆法、光线表达法等,但她对西画的技巧并没有生搬硬套,反倒是当作借鉴,化为己有。所以林蓝的作画方法既是现代的也是传统的,既是东方的也是西方的。倘若问,林蓝的作品有什么特点,那就是:她本着一个现代中国人的感受,以优美叹咏的笔调画出了中国传统美的新篇章。

——鲁 虹

林蓝的《清华》《白牡丹》等作品,看上去是那么亲切适目,能够把我们这个跨文化时代对美的感受与体验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她的画,却又是与西方现代的视觉文化形态迥不相同的中国画的现代视觉形态。在林蓝的画作中,其新颖性不仅有着对西方现代的视觉文化的吸收和容纳,而且其画面最终的视觉形态,体现出来的仍然是较纯正的经典的中国文化精神。这就表明,在吸收、借鉴和容纳外来文化时,林蓝并没有失去自我。

——傅京生

玉兰之一  32cm×41cm  金箔设色  2019年
玉兰之二  32cm×41cm  金箔设色  2019年
玉兰之三  32cm×41cm  金箔设色  2019年
玉兰之四  32cm×41cm  金箔设色  2019年
玉兰之五  32cm×41cm  金箔设色  2019年
玉兰之六  32cm×41cm  金箔设色  2019年
谨定于2020年11月28日(周六)上午10:00在广州岭南会举行“花间逸趣 | 流金写意·林蓝中国画作品展”开幕式,敬请光临指导!
流金写意 · 林蓝中国画作品展
主办单位|SPONSOR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当代岭南艺术研究院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
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
协办单位|CO-SPONSOR
广东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
广州艺术品行业商会
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
当代岭南公共教育
承办单位|ORGANIZER
广州鲁逸文化
总策划、策展人|GENERAL PLANNER
许晓生
展览时间|DURATION
2020年11月28日 - 12月2日
展览地点|EXHIBITION VENUE
广州岭南会
(广州市越秀区二沙岛晴波路13号)

·E N 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