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华七律诗 涅槃
涅槃
徒将美志认光明,此日方知已覆倾。
山里木繁能后死,笼中雁默竟先烹。
从今不有桃源路,自彼谁争石首城。
凰凤涅槃须待火,何时得见可重生?
【注释】读宋艾性夫《悯蟹》诗,步韵而咏别事。原诗云:“落穽都缘奔火明,林然多足不支倾。是谁贻怒到公等,怜汝无肠受鼎烹。支解肯供浮白醉,壳空竟弃外黄城。江湖好是横行处,草浅泥污过一生。”记于2020年12月23日。
这首诗的意思是:徒劳地将那一块美丽的土地认作是前进中的光明,到了这一天才知道那里早已经坍塌覆倾。山里繁茂的大树能够后死,笼中沉默的鸿雁竟然先烹。从今天开始不再有桃源路,自他之后谁还会争夺石首城。凤凰的涅槃必须等待燃烧的烈火,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她再次重生?
首联中的“美志”,指的是美好的志向,这一词可见宋代政治家司马光的《魏忠献公挽歌辞三首》其二:“孤忠贯白日,美志掩丹霞。”还有宋代诗人宋庠的《哭公实学士》诗:“美志一朝尽,馀哀千古赊。”
这一联中的“覆倾”,即倾覆,见唐代诗人苏拯《世迷》诗:“天道无阿党,人心自覆倾。”还有宋代诗人林景熙《荷珠》诗:“古来欹器戒覆倾,真宰之柄常恶盈。”
颔联中用了“雁默先烹”的典故,雁默先烹,意思是不能鸣叫的鸿雁首先遭烹,典故出自《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庄子在山里行走,看到一棵大树,枝叶繁盛,但伐树的人却站在旁边不采伐它,庄子问伐木者这是为什么,采伐者说,它没有什么用处。庄子感慨说,这棵树因为自己不成材而能够终其天年。庄子走出了大山,住进朋友的家,朋友很高兴,让自己的仆人杀一只鸿雁煮了吃,仆人问,鸿雁中有一只能鸣叫,另一只不能鸣叫,请问杀哪一只呢?庄子的朋友说,杀那只不能鸣叫的。第二天,庄子的弟子问庄子,昨天山里的那棵树,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其天年,今天你朋友的那只鸿雁,却因为不成材而首先烹死,那么要想求生,应该怎样做才好呢?庄子笑着说,像我,就会处于成才与不成才之间好像是成材了,却又没有成才,所以才不免被其所累。用典,可见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岁暮》诗:“膏明自爇缘多事,雁默先烹为不才。”还可见清代诗人陈大章的《戊子生日书怀》诗:“熊鱼自古难兼味,木雁中间可置身。”
颈联中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桃源路”,典故源自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指的是通往理想境界之路,用典可见唐代诗人孟浩然的《高阳池送朱二》诗:“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宋代诗人张耒的《倚声制曲三首》其一:“桃源路绝无人到,应许刘郎再访寻。”宋代诗人王之道的《沙窝道中》诗:“悬知菊水人难老,可信桃源路易迷。”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水龙吟·题雨岩》词:“有怒涛声远,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以及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海棠春》词:“落红片片浑如雾,不教更觅桃源路。香径晚风寒,月在雀飞处。”
这一联的第二个典故是“石首城”,即“石头城”,指金陵,南北朝诗人谢灵运曾写过一首诗叫《初发石首城》,最有含义的用典应该是宋代诗人苏泂的《金陵杂兴二百首》,这里采用的就是苏诗的意境:“城西二里楚金陵,吴帝名为石首城。如今土坞无青草,笑杀当时所必争。”这个意思,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也吟咏过:“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尾联中用了“涅槃”这个词,此词是佛教语,梵语的音译,意为“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请秀长老疏》中曾用过这一概念:“虽开方便之多门,同趣涅槃之一路。”而“涅槃”又常常作为死亡的美称,如作家徐迟的《火中的凤凰》七:“这是一只火中的凤凰,一只新生的凤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却又从灰烬里新生。”这里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尾联中的“重生”一词其实不用注释,都能理解指的是重新获得生命,之所以将其作为注释的词提出来,是因为想到了宋代诗人吴文英的《杏花天·幽欢一梦成炊黍》词,吴词在用这个词时所突出的意境,就是我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境:“幽欢一梦成炊黍,知绿暗,汀菰几度。竹西歌断芳尘去,宽尽经年臂缕。梅黄后,林梢更雨;小池面,啼红怨暮。当时明月重生处,楼上宫眉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