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念张思德说起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纪念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做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精彩报告,其精神主旨曾长期被官方和民间共同奉为座右铭,文章的最后一段是这样说的: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毛主席的话也不是圣旨,即便是圣旨也有时效性。毕竟时代不同了,寄托哀思的方法也多了,尤其是公开的敌人被消灭后,人民的概念也模糊了,是非也不是能轻易说清的,比如某些知名人物盖棺论定多年后又被后人否了,教训啊。为了节简和谨慎,追悼会的形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改为追思会,再改为告别仪式,再改为悄悄的你走了……
李雄诒(李雄一)老兄不论在校团委、思政部,还是经管学院,都是成绩斐然,他是为学校的发展做过重大贡献的人。他那富有磁性的洪亮歌声,是三十年来学校所有重大节庆晚会的压轴节目,如果有机会走向社会一展歌喉,其成就未必低于他姐姐李谷一。他的课程或讲座,条理清晰精彩纷呈,说他是学校历史上最优秀的教师亦不过分。他博学多才但极富涵养,从不张扬卖弄,大小道理从他的口中委婉道来,每每让不同意见者心服口服。他的性格和人品,正像学校一把手昨天中午对我描述的那样:有理想、有信仰、爱岗敬业、多才多艺、热爱生活, 豁达、乐观、向上、平和、清高。两天前我在文章中也曾说出个人对老兄的印象:一个几十年坚持健身没有不良嗜好、胸怀宽广性格温和敦厚的好老兄,一个多才多艺思想睿智、堪称中原工学院文化旗手的好老兄。对于这样一位好老兄的英年早逝,怎能不追思?
三十年前他从市委机关调入学校任教,我们以前多次谈起,如果老兄依然在政府机关从政,以他的工作水平和表达能力,一定也是一位高级别的领导干部,但是他说从不后悔,他愿意做一名教书匠,他觉得在学校工作思想轻松,可以固守知识分子的道德高地而不被世俗同化,并且能尽一己之力给学生输送一些正能量。他的的确确无愧于全国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来自广大师生自发的悼念和追思活动反映了一种民意,有二百多网友在昨天仓促写就的纪念短文后留言缅怀李老师,很多学生都说李雄诒是他们在学校期间遇到的最好的教师。昨天下午在老兄家里已替所有关心爱戴李老师的网友鞠躬致敬。简单的一篇短文,一天时间一万一千多人的阅读量,一万九千次点击,七百余次转发,二百多个留言,也让我这个小众平台应接不暇。原本只想抒发个人哀思,没想到引发了全社会的共鸣,莫非这就是民意?
提到民意,让我想起四十年零六个月前的今天去世的周总理,当时也有传言不许百姓举行纪念活动,结果却产生了十里长安街送总理的泪奔场景。今天没有人说不准举行纪念活动,而是移风易俗简化程序,良苦用心有时反被误会,执政者也不容易。但是,作为一位合法公民,你有选择的权利,无论是在家里、在网上、在田野,还是在殡仪馆,只要你能缅怀这位优秀教师,并从其身上吸取正能量,像他一样做个仰不愧天、府不愧地的大写的人,这个社会就多一分希望。
说句大不敬的话,老兄如果早走两年,你会享受到学校最隆重的送行,在107万平米的校园里就是国葬般的待遇,如今一切从简已成新风,你选择了悄悄的离去方式,甚至不想惊动任何人,你的好友和学生也不能送花圈,不能送丧仪,甚至不敢放声痛苦怕惊扰了和谐的周边环境,我们只能默默的为你送行。九州有界处处萦哀思,苍天无垠何处觅英魂?……
唉,让我们一起向李雄诒教授致敬!(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