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自我监测的方法和重要性,听陈大夫深度解析!
自我血糖监测技术是近30多年来糖尿病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发现之一。该方法方便快捷、准确可靠,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证实,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自我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是随时了解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血糖水平,评估自己血糖控制的优劣,预防并发症;
二是以血糖为尺度,随时掌握自己饮食、运动和药物的关系,并根据血糖积极的调整治疗方案。
尽管近年有研究显示,对于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自我血糖监测的意义不大,但是我个人的意见是:意义仍然很大。其意义就在于提高自己管理自己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并及早地发现血糖控制不良的开端。
对于胰岛素使用的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意义最大。在使用胰岛素的起始,患者血糖多是不理想甚至很高,患者对自我管理很不了解。我在多年的医患交流中总结出“健康天平-----血糖调整模式”,为很多胰岛素初始使用者的血糖调控提供了简单的分析途径,即:“1-2-3”步骤,先固定饮食、运动等生活,然后检测血糖,再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品种和剂量。最后的结果可能会达到:只要近期吃这个数量的这种食物,做这些比较固定的运动,要想血糖良好,就要补充这些量胰岛素。这是一个“死板”的生活。
人的生活应该是五彩缤纷的,不可能每天千篇一律的吃固定的食物、做固定的运动,所以,当在上面“1-2-3”步骤指导下,血糖平稳后,就要颠倒过来,即采用逆向的“3-2-1”:固定胰岛素品种和剂量的前提下,寻找不同饮食的数量以及运动时间和量所对应的血糖变化。这样的结果就会达到:我只要使用这个剂量的胰岛素,吃某种食物、吃多少的量,运动多长时间,血糖就会升高到多少,降低到多少。
最后的分析,是“2-1-3”,要得到(固定)良好的血糖,吃多少东西的时候,就要变化地调整多大剂量的胰岛素,运动也是这样。
第一种的“1-2-3”步骤,采取的就是“强化的”饮食计算下的饮食和运动,每天必须坚持相对固定的运动和进食食物。第二种的逆向“3-2-1”步骤,就使自己的生活随意了,而第三种的“融合”状态,人的生活随意性更大,其良性的结果就是使人充分了解自己在各种生活下的胰岛素需求,相反,此时的饮食和运动可能已经偏离了“计算”数值,在此建议千万不要偏离过多,否则离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会又“越来越远”。
上述就是通过监测手段来实现自我管理的过程。但是,能真正达到的患者并不多,因为,这需要知识、需要耐心、需要环境、需要经济支持。
11)、偶然监测血糖不可取。
很多患者或许是因为费用问题,或者是怕麻烦,(尤其是胰岛素使用者)监测血糖总是在空腹时间,这不可取!即使是每天都监测空腹血糖,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自我监测血糖的目的是寻找规律,而一天中影响血糖的因素太多,根据一次血糖来评估血糖控制状态和寻找饮食、运动与药量间的关系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说,测血糖也要有规律、讲方法。
2、有血糖仪后更不要忽视“医患结合”的原则。
“医患结合”是糖尿病综合防治内容之一,即使拥有了血糖仪,也不要忘记这项原则。所谓的“久病成医”,在认知程度快速发展的糖尿病领域是不成立的。听从一些“老病友”的“劝导”,而置医生于不顾的糖尿病患者,多矣!在自己一不了解药物,二不洞悉血糖调整模式的前提下,依据自测血糖随意增减剂量的患者,多矣!非常可怕!
3测血糖过于频繁,要预防心理“治疗疲竭”。
很多患者一天测7~8次血糖,频繁地调整胰岛素也不能达标,心理压力巨大。就有一个病友每小时监测一次血糖,晚上定上闹钟也要起来监测,您说压力能不大吗?要注意预防因血糖监测过多、压力过大而心理不堪重负的“治疗疲竭”现象。这个问题的实质,也是没有做到“医患结合”,患者自己做了一部分医生的工作,结果“费力不讨好”。
4、特殊状态下的血糖监测,如外伤、妊娠、手术、中风等(此时一般需要住院,在此不再多留篇幅)。
5
其他:血糖仪的购买、存放和正确使用;血糖仪的误差评估,试纸的保存、是否过期,等等。
作者 陈刚 副主任医师
从事糖尿病诊治工作18年,任国内最大糖尿病论坛“甜蜜家园版主”,全国CIDE糖尿病知识演讲第一名获得者,现任瑞京糖尿病医院住院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