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江湖儿女》(2018)
江湖儿女 (2018)
导演: 贾樟柯
编剧: 贾樟柯
主演: 赵涛 / 廖凡 / 徐峥 / 梁嘉艳 / 刁亦男
类型: 爱情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法国 / 日本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2018-09-21(中国大陆)
贾樟柯在内陆公映的第三部剧情长片《江湖儿女》和昔日古惑仔班底打造的《黄金兄弟》同日上线,排片和票房都遭到了无情碾压。商业片和文艺片在商业价值上没有什么可比性,这部能上映已经不容易了,贾樟柯的江湖是内陆北方人70后的江湖,我个人非常喜欢给7.5分。
这个评分我挺纠结,如果这部和港产或者韩国韩国的黑帮片类比就值九分。可我总觉得把贾科长放在类型片导演中,太对不起了他了。之前说过我认为贾樟柯是当今内陆唯一的作者导演,因为唯一的缘故,贾樟柯的评分只能和他自己的作品进行比较,任何其他导演都没有参考性。
《江湖儿女》上映以后我在微博上看到了一个段子,大意说为什么贾樟柯的电影中《小武》最好,答案是没有赵涛。
这当然只是个玩笑,虽然的确赵涛并不适合所有角色,但是赵涛在《江湖儿女》中属实非常出色,贾科长的盛赞不是出自宠妻狂魔的过誉。
从《小武》开始的二十年里,贾樟柯一共拍摄了八部剧情长片,以《三峡好人》为分水岭,分为体制接纳时代和地下时代。我和大多数影迷一样认为最初的两部最好,不是因为没有赵涛。
而在贾樟柯公映的三部电影中,我个人觉得《三峡好人》最好,几乎和地下时代没有什么差距,这部《江湖儿女》稍逊一筹,好于《山河故人》。
电影里徐峥的侃爷角色说出了贾樟柯贯穿所有作品的主题之一,“我们都是宇宙的囚徒”。贾樟柯的另一个永恒主题是,所有人都是时间的手下败将,在时代飞速前进之后,渺小的个体存在的惶恐和无所适从。
电影里赵涛和廖凡在YMCA的伴奏下热舞的桥段很有意思,一瞬间贾樟柯切进去了时下大妈跳广场舞的镜头,贾樟柯太顽皮了。我和贾科长是同龄人,这个曲子2000左右可能还会有场子放,真正在北方流行是90年代初期,70后刚刚二十出头,在这首歌的旋律下用最时尚的舞步扭动荷尔蒙无处宣泄的身体,一秒钟之后贾樟柯切换到了腰间盘突出和肩周炎的身体,力所能及的迈着小心翼翼的步伐。
曲子还那首,人还是那波,好像还没盛放过,我们一转眼就老了,70后生命中最好的时段,是中国几千年来变化最快的时代,让全世界瞠目结舌的中国速度,恰恰是我们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推翻,打碎,拆除,重建这些强烈的时代印记,无数次的出现在我们这一代人形成三观的年代里。我们既没有60后的狂热,也没有80后的洒脱,我们是纠结的70后。
在风格上这部和贾樟柯的早期作品有着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现在开始的,这种变化我感觉是从《天注定》时就有了,这部只是走的更远一些,毕竟开始打造贾樟柯电影宇宙了。和最初《小武》《站台》时的粗粝相比,这部更有精益求精的雕琢感,这是贾樟柯在电影美学上自身认识决定的。哪一种更好,现在还不好说。如果最初贾樟柯是“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的阶段,那么他如今掐在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困境,能否进入“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境界,要看他自己的缘分和悟性。
内陆在时代感的把握上,最出色的两位导演是姜文和贾樟柯。姜文更有才华是不容置疑的,但我个人对贾樟柯作品感觉更加强烈。姜文比我年龄长一代,他的时代我赶上了个尾巴。贾樟柯只长我几岁,恰好是我的同龄人。而他北方矿区的出身和我东北大型国企子弟的身份,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似之处。
2000年左右我们这代人年近三十,人生进入到了怀旧阶段。有些记忆和感觉在头脑中是清晰的,可是受于文化水平不高的限制,我自己绝对没有能力用语言或者文字表达出来。那时在北京,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到了一盘《小武》的录像带,翻录了很多次都是雪花点。那时看电影真的不容易,这部的DVD我入手还要几年之后。
看完电影时并不晚,没到十二点。抽烟,喝水,上厕所折腾到两点多也睡不着,索性当晚就从新看了一遍。这部电影就是我亲身经历过的青春岁月啊!
《芳华》之于五零后,《阳光灿烂的日子》之于六零后,《小武》之于七零后最有发言权。我说冯导自始至终都是伪文艺,是带着有色眼镜发言。我对《芳华》时代的印象完全来自于其他的艺术作品,又有什么资格讨论《芳华》是否真实呢?《小武》不一样,那个时代我经历过,小武那样的人我见到过,贾樟柯以粗犷原始的影像还原了我经历过的生活。
《小武》对于我来说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内陆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电影。
电影公映以后很多评论都说第一段最好看,这段贾樟柯拍得挺费心。这部据说投资在8千万左右,有很多投资来自贾科长圈内好友的公司。贾樟柯对于这部能否在内陆顺利公映是很在意的,这部的第一段大量情节上的留白也是贾樟柯作品的一个变化,而这种留白也造成了很多观众对于情节的误解。
开始的桥段有些致敬《教父》的意味,这里很多人解读为请出关二爷是在江湖道义震慑了老贾。这是误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是因为很多人与人的纠纷只有江湖才能解决,但是从来不是江湖道义解决得了的,江湖有着自己的价值体系和地下秩序,而执行这一秩序靠的是力量而不是道义。
有借条吗,有证人吗,斌斌问的时候就没打算有这些。人证物证都有去法院比来他这容易。老贾这种吃屎的怂货,斌斌是心里有数的,请出关二爷只是施压,如果还不认斌斌将以仲裁者的身份瞬间翻脸。最后老贾羞辱斌斌时,能够过局也不是道义,是巧巧手中的茶壶。相信兄弟情义的都是古惑仔看多了,这个系列毒害青少年最大的地方不是让更多年轻人混江湖,而把漫画里的江湖误以为现实世界的江湖。
二勇哥的死。
二勇哥是退出江湖的前辈大哥,做正当生意的商人,迪厅的一场戏是一个山雨欲来的铺垫,只是二勇哥和斌斌都没意识到大面积的城市改造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冲击。
二勇哥的死,幕后黑手是谁,在葬礼时斌斌是不知道是谁的,刑警队长大致有些眉目。这个对应后来对巧巧的提审,队长的问话方式是想把枪案做到斌斌身上的。斌斌此时也不会觉得,只是几个生棒子就把误打误撞把二勇给做了,但是二勇谢幕,在之后庞大的城市拆迁中最大受益者非自己莫属,并且他此时自信自己一家独大,搞掉二勇的势力威胁不到自己。从他轻易放走两个打伤自己的年轻人,可以看出他的狂妄和自大,“认错人”这种鬼话怎么能信。此时斌斌还有一种心态,马上就可以大展拳脚,宁愿息事宁人平稳过渡,也不愿意风起云涌大杀四方。而且从后来的剧情看,此时斌斌即使垂死挣扎也是徒劳。
枪案时巧巧不是后来替斌斌做了五年牢,而是救了他一命,对方就是奔着做掉他来的。对方究竟是谁贾樟柯没有言明,势力会大的不得了,整个山西的黑道大联合也斗不过人家,况且那座城市的黑道从来也没联合过。这里对方要的结果是洗牌,老的滚蛋扶植新人上台留为己用,于是斌斌的马仔开宾利,斌斌自己出狱之后跑路远走他乡。
这里贾樟柯的留白,将黑道背后更加神秘巨大的力量完全隐去。斌斌给外地商人在狱中打点一下可以收到小一百万酬劳,这个级别的黑道人物全面火拼绝对不可能在短期之内分出胜负。枪案之后斌斌判了一年,这代表着白道势力的立场,而一年以后斌斌的势力则从内部已经全面瓦解,这些都不是单凭黑道能做到的。斌斌不是笨人,在狱中应该都想清楚了,自己认怂远走他乡是他唯一的选择,他斗不过,也斗不了,压根就不是同一量级的选手。
江湖人物如日中天之时,如果不能看清自己让然只不过是一枚棋子而已,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古今中外从来如此。
背靠背的不是一个情深似海,一个忘恩负义。而是一个人觉得只要两个人厮守就有了整个世界,另一个则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了不起,只是要证明自己失去的东西,自己一定要夺回来,而自己失去的不止是一个女人的柔情。
在豆瓣挺有人气的影评里说斌斌资助家乡青年上大学,这个电影看得太可笑。刁亦男扮演的是潮州人,他说的上大学是进监狱,社会大学。
这里是贾樟柯为后续剧情铺垫的一条隐线。此时的林姓潮州人和斌斌并没有太多的交集。潮州人是我印象里全中国最重视地下秩序的族群,香港当年的跛豪,小马兄弟,五亿探长都说潮州话。潮州人以头脑精明会做生意而著名,而且潮州人四海为家随处可见的潮州会馆可见一斑。这部里有当年改革的两大标志性事件,拆迁和国有资产转型贾樟柯都没深讲。刁亦男的就是做国资转型生意的,没玩好玩进去了,斌斌肯定是帮了些忙,林只是通过答谢结识当地的实力大哥,几十万现金和一块劳力士小一百万。
后来斌斌是不是和林家燕谈恋爱不重要,斌斌只是想借助林的势力东山再起而已。
电影上映之后贾科长和胡总的微博互动挺有意思的,胡总犯了一个低级错误,按照官媒的价值观,斌斌和巧巧谁都算不上好人,何谈好人没有好报。而贾科长真实是最大的正能量,实在是精辟,贾樟柯电影属实从来不缺乏真实。我认识的江湖大哥,半身不遂不是最坏的境遇,以千奇百怪的方式死在街上大有人在。
说赵涛的演技好是和她自己比,和廖凡比还有几条街的差距。斌斌后来自己脱不下衣服一段,令人唏嘘不已,廖凡一身都是戏。
江湖儿女不是江湖女儿,斌斌才是自始至终的江湖人物。在身体残破之后他以为自己和巧巧,即使无情依然有义,可以相濡以沫苟且的活着。一句“走了”才是江湖男儿的归宿,在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卑微的活着,然后孤独的死去,不觉得丢人还是条汉子,不如从此相忘于江湖。
没有资源去电影院支持贾科长还演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