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本伤寒杂病论(十一)

辨伤寒坏病脉症并治第十一
老庄


发布时间:2007年4月16日 18时26分

凡病,若发许,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伤寒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将息如前法。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所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方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大枣十五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汤主之。
  
厚朴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三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咽中干,烦躁,吐逆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 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发汗病解,反恶寒者,虚故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小便不利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四逆加人参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茯苓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茯苓四两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  甘草(炙)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伤寒,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伤寒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拂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拂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麻杏石甘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石膏半斤(碎、绵裹)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发汗而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此为逆也,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伤寒,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伤寒,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将息如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即于桂枝去芍药汤中加附子一枚。

伤寒,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大黄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

 伤寒,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三两  枳实三枚(炙)  芍药三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脉浮而紧,而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伤寒大下后,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附子一两(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三服。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泻心汤。

 伤寒下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 半夏半升(洗) 黄连 干姜各一两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炙) 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 黄连 干姜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 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茯苓白术芍药甘草汤主之。

苓术芍甘汤方
 茯苓  白术  芍药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主之。

苓术桂甘汤方
 茯苓四两 白术 桂枝(去皮)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分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四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三两(切)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三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分温三服。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下利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旋覆代赭汤方
 旋覆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伤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伤寒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伤寒,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底,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伤寒脉浮,医者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桂枝救逆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龙骨 牡蛎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桂枝茯苓汤主之。

桂枝茯苓汤方
 桂枝五两(去皮) 茯苓半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伤寒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计,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大柴胡汤主之。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连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 枳实四枚(炙) 芍药三两  
    上八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下利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芍药干姜汤主之。

柴胡芍药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 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栝蒌根四两 牡蛎四两 甘草二两(炙)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柴胡加大黄芒硝汤主之。

柴胡加大黄芒硝汤方 
    柴胡八两 黄连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三两(炙)大黄四两(酒洗)  芒硝三合  
    上八味,以水六升,先煮七味,取三升,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三服。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升麻干姜汤主之。
升麻干姜汤方
    升麻三两  干姜一两  甘草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0)

相关推荐

  • 康平本《伤寒论》精髓一一日本大冢敬节审定

     整理/李书涛   (182条)        太  阳  病 (上)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 ...

  • 致力于改进技能的新方法(三十一)

    刻意练习原则最好的方法是:制订致力于改进技能的培训计划 训练>实干,而非知晓,力争让培训者水平接近最杰出人的水平 辨认谁是专家 为什么要找专家,这就是你学习的榜样,没有一个完美的榜样模型,只能是 ...

  • 电商的冷淡月,这时响应号召推出双品节会是新的“双十一”吗

    双品购物节"打响,阿里,京东等10家电商平台参加,快递业准备好了吗? 其实怎么说,电商行业总是在创造者一个又一个佳话,按照一年时间顺序来推进,从京东发起的618,到天猫的双十一,再到淘宝的双 ...

  • 新五代史   卷四十一 杂传  第二十九 

    ○卢光稠谭全播 卢光稠.谭全播,皆南康人也.光稠状貌雄伟,无佗材能,而全播勇敢有识略,然全播常奇光稠为人.唐末,群盗起南方,全播谓光稠曰:"天下汹汹,此真吾等之时,无徒守此贫贱为也!&quo ...

  • 新五代史卷五十一 杂传第三十九

    ○朱守殷 朱守殷,少事唐庄宗为奴,名曰会儿.庄宗读书,会儿常侍左右.庄宗即位,以其厮养为长直军,以守殷为军使,故未尝经战阵之用.然好言人阴私长短以自结,庄宗以为忠,迁蕃汉马步军都虞候,使守德胜.王彦章 ...

  • 年夜饭新年菜(十一)&草莓水果拼盘

    年夜饭新年菜(十一)&草莓水果拼盘 "一看就会的草莓拼盘,给新年增添欢乐." 食材明细 主料 草莓 适量 辅料 黄瓜 1小段 菠菜 1棵 吐司 2片 调料 水 适量 苦味口 ...

  • 税收征管新变化(十一)直达快享

    自2019年开始,在经济出现下行压力.中美出现贸易摩擦,疫情流暴发对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带来巨大影响的情况下,国家开始有计划.分步骤地推出了多批次减税降费的优惠政策,其规模之大,力度之强前所未有. 减税 ...

  • 旧作新发诗十一首外二首永远的怀念 文/八月浮槎(WZP·黑龙江)(中华新韵)

    旧作新发诗十一首外二首 永远的怀念 文/八月浮槎(WZP·黑龙江) (中华新韵) 一.七绝 猴年中秋夜话同学群聊 中秋月夜入群聊,祝福红包喜乐潮. 相敬相亲如美酒,潜伏同学再相邀. 二.五绝 猴年中秋 ...

  •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 吴世家第一

    呜呼!自唐失其政,天下乘时,黥髡盗贩,衮冕峨巍.吴暨南唐,奸豪窃攘.蜀险而富,汉险而贫,贫能自强,富者先亡.闽陋荆蹙,楚开蛮服.剥剽弗堪,吴越其尤.牢牲视人,岭皞遭刘.百年之间,并起争雄,山川亦绝,风 ...

  • 新五代史卷三十一 周臣传第十九

    ○王朴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后李业等教隐帝诛权臣,邠 ...